小孩子偷錢不算偷!
小孩子「偷」錢不算「偷」?是的!
而且我們還發現,小孩子「偷」錢千萬不能打,被打罵和真的被當成賊的孩子,再犯的幾率很高!
在我們的調查里,最多的一個孩子「偷」了家裡上萬塊錢,智慧的媽媽趁機提高了一下他的財商;另一個小孩一開始就偷了幾根麥穗,最後卻被家長「教育」成了慣犯。
所以,小孩子「偷」錢算不算「偷」,全在你怎麼看。
前些天,童書媽媽後台收到讀者薩芬妮的一條留言:
三川老師,我家一年級的男娃開始偷錢了,前幾次拿我錢包的幾塊錢,昨天拿同學的10塊錢,還每天拿回同學的學習工具,我跟他講道理,他也說改正,但過後嬉皮笑臉的,感覺不到是真心的認識錯誤。我心好痛心都碎了,好擔心他以後偷更大的、做更多壞事,我該如何教育他是好?
我們非常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在成人世界中,偷竊是違法的。何況古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媽媽一定會擔心「他以後會偷更大的,做更多壞事」。一定忍不住會想: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他是個壞孩子嗎?是我的教育方法出問題了嗎?
為了更好地能幫助到這位媽媽,我們就這個問題在辦公室開會討論,還在我們童書媽媽的選書群發起了討論。
小孩子「偷」錢的比例真不小!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居然過半的小夥伴自己、或者兄弟姐妹或者孩子,都曾經有過「偷」錢、「偷」東西的經歷!
「偷」的東西從小賣部的圓珠筆、小夥伴的項鏈、玩具,到麥田裡的麥穗,不一而足。偷得少的拿了媽媽一塊錢,和小夥伴買了十根赤豆冰棍狂吃一頓;多的拿了姐姐200塊錢壓歲錢,被媽媽吊打了一頓。最大的金額是一個孩子四年級時陸續拿了家裡上萬塊錢!
可以說,孩子小時候「偷」過財物的比例可並不低。鑒於參與這次討論的絕大多數是媽媽,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如果在爸爸群里討論,他們小時候更加調皮搗蛋,這個比例會更高一些。
▲ 《歲月神偷》里的羅進二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特長是神偷
小孩「偷」錢是因為「窮」嗎?
我們還發現,「偷」錢的孩子好像跟家庭條件、環境沒有什麼聯繫。有像白老師這樣小時候農村長大,生活條件比較差,經常去麥田裡偷麥穗兒、蓮子、西瓜什麼的;有人小時候沒錢買零食,吃了小夥伴給的大大泡泡糖,覺得好好吃,然後和妹妹回家把儲蓄罐里的錢倒出來包好,準備第二天去買的。
但也有不少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比如玫瑰老師,小時候她爸媽做生意,家裡就她一個女孩子,要啥給買啥,每周零花錢就有50塊,但她也會不時拿家裡的錢買零食。而「偷」了上萬塊的強強,其實從一年級開始每天都有5塊錢零花錢,他自己還做過小生意,還有投資賬戶,媽媽帶他一起理財。
小孩「偷」錢是因為「惡」嗎?
那「偷竊」難道是人之初,性本惡?孩子「偷竊」的心理動機到底是什麼?我們對所有的故事進行了簡單梳理,發現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孩子不知道這種行為叫偷,不認為這麼做有什麼不對。
比如「小富婆」玫瑰老師和「小富翁」強強同學,都是家裡大人放錢比較隨意,孩子看到父母從抽屜里拿錢用,覺得自己也可以拿,就跟從柜子里拿東西吃一樣。
玫瑰說當時家裡很多地方都有零錢,她並不認為那是不能拿的,有時候會拿家裡的錢去買零食。而強強家呢,有個專門的抽屜放錢,爸媽有錢就放抽屜里,沒錢就從抽屜拿錢,從來不鎖也從來不數,取放都很隨意。強強從家裡拿了幾個月的錢,爸媽竟然都沒發現。
二,明白這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實在喜歡這個東西,想要擁有又得不到,壓抑不住內心的願望。
像選書群的一個媽媽分享,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她在一個好朋友家玩,看上了朋友的一個項鏈,特別漂亮,閃閃發光。她喜歡到不行,挪不開眼睛。雖然知道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但對一個小女孩來說,項鏈的誘惑實在太打了,她瞅准四周沒人的一個時機,抓起項鏈就跑回家了。
三,明白這是不好的行為,但尋求新鮮和刺激。
像白老師說小時候去「偷」田裡的東西,「偷偷」的樂趣大於偷的東西本身。後來家人專門買了這些東西,反而不怎麼吃了。還有那個想「偷」錢買泡泡糖的孩子,被媽媽發現狠狠教育了一頓,從此之後再不敢跟媽媽提要求買東西,但開始偷小夥伴的玩具,內心覺得既刺激又羞恥。
▲ 羅進二逛魚攤,隨手順走了小烏龜和魚缸
小孩「偷」錢不算偷
正是基於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們得出小孩「偷」錢不算偷的結論。
其實孩子的「偷竊」行為,本質和其他所有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是一樣的。孩子要學習和錢打交道,學習「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的」物權概念,這是他必須經歷的社會化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犯錯是正常的。大人不用焦慮孩子的道德品性,急著給他扣上「賊」的帽子,但確實需要把它當成一個信號:我家小朋友對錢開始感興趣了,是時候給他加強這方面教育了。
但這句話是可能被誤讀的,很多家長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打罵懲罰就開始了。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你家孩子開始對鋼琴感興趣但是彈不成調,你是會給他找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給他報個班,還是會上來給他一頓胖揍?
「偷」過的小孩長大還會偷嗎?
你可能會說,偷錢和彈錯鍵如何能混為一談!玫瑰老師至今記得母親發現她拿家裡錢後的反應:破天荒頭一次打了她,還給她講了伊索寓言里一個小偷的故事,小偷的媽媽在他小時候沒有好好管教他,對他小偷小摸睜一眼閉一眼,後來小偷被抓,被判處死刑。
這可能是我們所有父母心底的擔憂,但我們同事分享的真實故事卻是這樣的:
曾經的問題女孩,現在的顧家媽媽
我有個表妹,他們家的家境是很好的,爸爸是私營業主,媽媽在銀行工作。但是她小時候不好的習慣就是拿別人東西。比如偷偷拿我另一個表妹的口紅,也會偷錢。在我們這個大家族裡,我們表兄妹們都一直認為她品質有問題,把她當成問題女孩。後來她沒有讀大學,在我們當地上了一個自費的大專。
再後來她北漂到了北京。她很獨立,靠自己奮鬥做了攝影師,也很有才華,頻頻得獎。生活方面,她也不再是那個問題女孩了,現在還當了媽媽,很居家也很會照顧家。
我們以前一直擔心的品質問題,貌似在她後面的人生軌跡中並沒有再暴露,或者造成什麼惡劣的影響。我想生活本身在磨礪她,教育她吧。
除了這個故事,我們還有大量調查樣本都是童書媽媽的同事,和選書會的媽媽們,成年後大都品行端正,上了大學,有體面的工作,上進愛學習。小時候「偷」過的經歷,好像並沒有產生什麼品格問題。我們擔心的「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邏輯並不成立。
所以我們想說,像薩芬妮這樣的家長可以放寬心了,為孩子「偷錢」這件事焦慮大可不必。
為什麼「偷」了幾根麥穗的小夥伴
最後真的成了「賊」?
同時,我們還要提醒家長,反而要警惕自己過度焦慮,對孩子「偷竊」行為嚴加管教,可能反而會促發孩子繼續不良行為!
比如,那個泡泡糖女孩,因為母親的打罵,後來再也不敢跟媽媽提要求,開始偷小朋友的玩具。玫瑰也並沒有被母親的胖揍和伊索寓言嚇住,「偷」到了阿姨家裡。和白老師一起「偷」的小夥伴,大都正常長大了,只有一個小朋友,家長知道後打罵孩子,還把錢都藏起來,把孩子當賊來防。這種不信任讓孩子反而更加喜歡去「偷」,愈演愈烈,惡性循環,後來真的成了小偷。
打罵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更根源的是我們自己的焦慮,不信任會讓孩子感覺到委屈,繼而反叛。而且,我們剛才討論過孩子「偷竊」行為的動機,打罵對哪一種動機都不起效果。如果不了解「家裡的錢也不能隨便拿」,告訴他就可以了。如果是為了追求喜歡的東西,或者追求新鮮和刺激,「偷竊」行為背後都是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家長看不到這種需求,反而用嚴厲的方式阻斷他的行為,強行壓制他內心的需求,必然會適得其反。
不想讓孩子將來犯大錯
要捨得讓他犯小錯
我們剛才已經說過,其實孩子的「偷竊」行為,更多的時候,不是什麼道德問題,而是在學習跟錢打交道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犯的一個錯誤而已。家長對待它的基本態度,和對待其他錯誤是一樣的,要回到教育一個基本的道理,要容許孩子犯錯。
所以,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父母可以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己內心的焦慮,選擇信任孩子。信任孩子自己的判斷力,信任孩子的品德沒有問題,同時信任孩子有的時候會犯錯,但犯錯是有價值的。
有一些錯,很多時候沒有大人管,它自己就消退了。像白老師和偷西瓜的小夥伴們,長大點覺得這遊戲不好玩,不再刺激,就不再去「偷」了。
還有的時候,容許孩子犯錯,容許錯誤的後果發生,會讓孩子受到真正的教訓。比如那個拿小夥伴項鏈的女孩,後來對方家長知道她偷了東西,就再也不讓她們一起玩了,她因此失去了一個好朋友。她母親也知道是她偷的項鏈,但並沒有揭穿她,那根項鏈一直放在家裡,一見到它她就會覺得很羞恥。直至長大以後,她都不喜歡首飾,結婚戒指都沒有買,很難說這中間沒有關係。
再比如,挨了母親打併沒有收手的玫瑰,是在阿姨家「偷錢」險些被抓,害怕被小夥伴真的把自己當成賊,內心無地自容,從此後再也不犯了。
▲ 哥哥病逝,進二把所有偷的夜光杯、米字旗、齊天大聖等寶貝丟進「苦海」,因為奶奶說丟掉最喜歡的東西,就能見到想見的人。
有人打罵防範
有人趁機開展財商教育
其次我們要注意去看孩子這一行為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和需求。
我們來看看「偷」了上萬的強強,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方面問題,他媽媽是怎麼處理的?
強強媽媽並沒有因此責罵他,而是跟他聊天,了解他的想法,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拿。原來,強強「偷」了上萬塊錢,全部拿去給同學們送禮物了!這個原來一學期零用錢都可以攢著不動的男孩子,突然發現了錢的美妙,它不僅能變成喜歡的各種商品,還能變成禮物,讓別人快樂!
但孩子並不是天生知道花多少錢買禮物是合適的,就像我們家孩子,只要標價100元以下就認為是便宜,超過100就貴,而不問它到底是個手機還是橡皮。
同時,討論中家長們發現,現在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普及,貨幣的虛擬性進一步加強,其實給財商教育又增加了難度。手機一刷就買買買,花了多少錢不知道的小朋友不在少數。
這個時候就需要像大禹治水一樣,對待孩子關於錢的錯誤,更重要的工作是疏而不是堵。你可以把孩子像「賊」一樣打罵防範,也可以積極看待孩子對錢「開竅」了,趁機開展財商教育。
首先需要有物權的教育。
什麼樣的東西屬於什麼人,別人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動。我們的物權教育,跟國外相比,普遍做得薄弱。比如,有些家長會要求很小的寶寶跟小夥伴分享玩具,要求大一點的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弟弟妹妹,都會妨礙孩子建立起明晰的物權意識。
其次也要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機會,讓他跟錢真正的打交道,逐步建立對錢的價值的正確認知。
與其把錢當成洪水猛獸,不如讓孩子儘早學習如何與錢為友,為我所用。可以從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壓歲錢、零用錢開始,比如設計每月的開銷預算,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商場,在一個限額里自主消費,在實踐中逐步讓孩子建立合理消費的習慣。比如帶孩子一起做一些理財,或者可不可以捐款?如何花錢如何掙錢對我們成人來說都是很難的功課,對孩子更是越早開始越好。
您家孩子「偷」過錢嗎?您是如何處理的?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
作者簡介:曉鶯,媒體工作十餘年,家有二寶。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