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古時期的中醫之祖所著《黃帝內經》幾千年來在海內外大放異彩

上古時期的中醫之祖所著《黃帝內經》幾千年來在海內外大放異彩

古人往往把具有一定法則,又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書籍,稱作「經」,「經」具有權威性,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哪怕幾千年歲月變遷,「經」裡面的學術與理論依然光鮮,甚至傲視不到兩百年的現代科學。

在中國古代諸多「經」之中,《黃帝內經》作為我國第一部醫學專著,幾千年來在海內外大放異彩,可謂是世界醫學以及預防保健的先驅,其理論至今依然能夠經得住科學的考驗。

古人把醫術稱之為岐黃之術,便是源自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以黃帝和精通醫術的歧伯的問答形式展開,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講述養生保健和中醫基礎理論及治療知識。岐伯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精於醫術脈理,名震華夏,後世尊稱為「中醫始祖」和「醫聖」。岐黃為岐伯與黃帝二人的合稱,更是以歧伯為主角,因而後世即以「岐黃」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同時,由「岐黃」組合的新詞,也各有自己相應的意義。如「岐黃之術」、「岐黃之道」指包括養生保健診斷治療在內的中醫學術或醫術、中醫理論;「岐黃家」指中醫生、中醫學家;「岐黃書」泛指中醫書籍;「岐黃業」泛指中醫行業等等。

除了中醫基礎理論和湯藥、針灸以及按摩等治療方法之外,《內經》尤為重視養生,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書中第一章便是黃帝向歧伯請教養生的內容,歧伯有一段講述養生綱領性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此段關於養生的基本要求,古今一理,簡直放之四海而皆準。

預防勝於治療的理論,《內經》也有詳細描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句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闡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變。幾千年後的今天,醫院人滿為患,個人看不起病,國家不堪醫療保險重負,政府開始大力開展公共衛生服務,提倡建立健全防治結合,以預防為主的公共醫療系統。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綱要》把全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發展方向的重大轉變。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煉仙丹之時發明了豆腐,背負謀反罪名後白日飛升
印度僧人托缽乞食可以吃肉,佛教傳到中國後自耕自食還不準吃肉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