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足文本,跳出文本,回歸文本——觀課《有的人》有感

立足文本,跳出文本,回歸文本——觀課《有的人》有感

立足文本,跳出文本,回歸文本

——觀課《有的人》有感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是在教學中如何真正落實,如何真正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通過老師的「教」,最後達到「不教」的目的?

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方的對話,文本是師生對話的重要媒介。那麼教師如何通過文本與學生展開對話,如何利用文本來讓學生習得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並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是重要載體,語文的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學習,而語言文字的學習則落實在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上。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不僅僅是單篇課文的學習,而是通過一篇帶多篇——通過一篇(或幾篇課文)的學習,來掌握同一類課文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此次展示的《有的人》這首詩歌,是六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略讀課文,學生也是六年級的學生,但是他們已經學過這首詩歌了,屬於老課新上。本堂課有三個環節:一、收集資料,走近魯迅;二、走進詩歌,親近魯迅;三、理解魯迅,思考人生。

第一個環節是預熱,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對魯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個單元的主題就是「初識魯迅」。這個環節進行了仿說訓練(通過走近魯迅,我認識到他是一個的人,因為他說。),並在仿說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搜集資料的幾種方法,並在課後繼續搜集資料。

第二個環節是走進詩歌,進一步認識魯迅,感受魯迅。老師帶領學生先解讀標題,然後抓關鍵句(詩歌的第一節),一步一步展開分析,讓學生既了解文本自身(把握詩歌的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過《有的人》這首詩歌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一是解讀標題,二是抓關鍵句,三是分析手法。

第三個環節是理解魯迅,思考人生。這是要求學生在認識了魯迅形象之後,進一步思考人生。雖然上課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但是好幾個孩子發言都提到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民族的人,要過有價值的人生。這個環節主要也是仿說訓練,給了學生說話的模板(以「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魯迅是一個的人,我要,做一個的人。」的句式說一段話。),老師先示範如何說,然後讓孩子在座位上自由說,大聲說,再推薦說話高手來說。

不管是哪個環節,老師都給了學生充分閱讀、思考和表達的時間。又因為這是六年級的孩子,還處於小學階段,自由表達還存在一定困難,如何讓孩子說話完整具體,說得有條有理,說得有理有據,老師在必要時提供了說話的範例(老師給了說話範例並加以示範,學生思考後再依據範例進行表達,可謂是有示範有指導。學生知道了該如何完整具體地表達,什麼是有理有據,怎樣才能說得有條有理。

應該說,每一個環節的解讀,都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與詩歌(或相關文章或相關資料)緊緊聯繫。尤其是在第二個環節,「走進詩歌,親近魯迅」。這個環節的關鍵詞在於「走進」,走進文本,就是立足文本,立足語言文字。可以說,所有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是有依據有依傍的,這依據就是就是詩歌本身,就是語言文字本身。

假如要我來評這堂《有的人》,我會用十二個字:立足文本,跳出文本,回歸文本。

「立足文本」和「跳出文本」,其實二者並不矛盾。我們還是回到開頭的話題,「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既然是範例,我們首先要研讀這個文本,想想如何利用這個文本來做示範,如何通過這個文本的學習,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掌握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所以我們備課也好,上課也罷,都是從文本出發,但同時又要高於文本(從文本中跳出來,想想如何發揮文本的例子作用),要想著如何把這個文本用好用足,最大限度發揮文本的範例作用。先「立足文本」,再「跳出文本」,最終都要「回歸文本」,無論是哪一篇課文,哪一類文本,不管用作哪一種教學範例,最終都離不開對文本的研讀,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學習。這一點,《有的人》一課的學習,做得非常好。比如在抓關鍵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從而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接下來又緊緊扣住「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問學生:文中哪些語句能表現出雖生猶死的人,他是怎樣活的?找出相關語句,談談你的理解(要求:簡單批註,他們是怎樣活的,他們是怎樣的人?)。就這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所有的分析、理解還有感悟都是從文本中來,真正做到「回歸文本」,回歸語言文字。

啰啰嗦嗦寫了這麼多,但總感覺還是詞不達意,沒有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準確而完整地表達出來。(寫於2018-05-08)

PS: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什麼是略讀?略讀略讀課文怎麼教?下文轉載自網路。

走進葉老的《略讀指導舉隅》

新文化運動,葉聖陶與朱自清就合著過兩本書:《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主張把閱讀課一分為二。建立精讀與略讀結合的課型。

葉老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便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略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並不等於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略讀指導與精讀指導自有不同。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凈盡;略讀指導卻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何以須提綱挈領?惟恐學生對於當前的書籍文字,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纖屑不遺?因為這一套工夫在精讀方面已經訓練過了,依理論說,該能應用於任何時候的閱讀;現在讓學生在略讀時候應用,正是練習的好機會。

(一)定位比較:

精讀課文教學:學習新的閱讀方法,基於教師指導的閱讀。

略讀課文教學:嘗試運用閱讀方法,基於學生合作的半獨立閱讀。(目的、功能是遷移學過的方法,逐步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為課外自讀做好準備。 )

(二)教學目標比較:

1、精讀課文教學:

知識:明其含義; 能力:學習和滲透

過程:學會; 方法:朗讀、范讀、研讀

情感:漸進、內化 (講讀型的教學)

2、略讀課文教學:

知識:觀其大略; 能力:運用和遷移;

過程:會學; 方法:默讀、速讀、批註;

情感:體會、感受(訓練型的教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萍園隨筆 的精彩文章:

禁閉島:海中孤島,人心孤城
《繪本讀寫》 聽課筆記

TAG:萍園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