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補不如食補」,那到底什麼是食補?
站在專業立場
講述通俗中醫
這是書生第542篇原創文章
中國有句俗話:「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當面對生活中的小病時,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會首先想到「吃藥」。可是,很多了解更深的人就會想起另一句話:「葯補不如食補」。好像通過食補的方法,要優於葯補。是不是這樣呢?食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金元時期,有位大名醫,叫張子和,特別提倡「食補」。他說「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葯攻」,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平時沒病的時候,應該提倡用食補,而有病治病的時候,需要用藥去攻病邪。
這算是給食補下了適用範圍,預防生病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養生的時候,才是食補的最佳時期。而不是生病、生大病之後,幻想用吃貨的技能就可以把病治好,那是不可能的。八百年前不可能,現在也不可能。
上面這一點很重要!
下面講講食補的進階知識。
張子和還有一句話:「補者,以谷、肉、果、菜養口體也」,也就是說人們在沒有病的情況下,應當以合理進食「谷、肉、果、菜」等飲食物養生。所謂「「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裡把基層關係說的很清楚:五穀是養生的基礎,而蔬菜是重要補充,水果是輔助,而肉類是加進來錦上添花的。這種飲食養生思想,對人們的健康長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即是說,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谷、肉、果、菜等的合理進食,那麼健康長壽也不難呀。
那麼,真正的食補,應該做到哪些呢?
第一
「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
這話不是書生說的,這是東晉的葛洪說的,也就是那位寫青蒿的人。很明確的一個總原則,真正懂得養生的人,吃的不會過度飽脹,飲酒飲料不會太多。反之就是不懂得養生。尤其是最近天氣開始熱起來,大家是不是特別有大口大口喝冷飲的衝動?
第二
「五味貴和,不可偏勝」
這又是張子和說的,酸苦甘辛咸,這五味,是中醫給藥材和食材的分類方法,不能對酸苦甘辛咸任何一個方向有特殊的嗜好。這是從口味上來講。從品種來講,歷代的大師都強調不可以過度進食油膩肥甘的食品。為什麼呢?因為穀物、蔬菜、水果,有自然沖和的滋味,吃了之後能夠滋養人的陰液,所以要多吃這些,也就是多吃素食,而且品種要豐富,不能偏食,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吃葷。
第三
「順應四時變化」
這話算書生總結的,但是也來源於名醫經驗,宋代的陳直先生就說,春天應該減少酸的飲食而增加甘味飲食,這樣可以養脾之氣。夏天應該減少苦味的飲食而增加辛味的飲食,這樣可以養肺之氣。秋天應該減少辛味的飲食而增加酸味的飲食,這樣可以養肝氣。冬天應該減少鹹味飲食而增加苦味的飲食,這樣可以養心之氣。
第四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這句話是書生說的。很多補藥價格特別貴,有些食材也被炒作的很貴,為了補,很多人也是拼了。不過,補是要有分寸的,是要辨證的,是要因人而異的。如果適合自己,米飯也能大補;如果不適合自己,人蔘也會成為毒藥。
最後,吐槽一句:日食兩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醫界書生的診所6月開業
TAG:醫界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