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億中國人都在學說的普通話竟然源自一個小山村的方言
中國的普通話不是衚衕長大的北京人說的北京話,普通話當然是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最為標準。 很多人以為國字臉們的普通話是以北京人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其實不然。
普通話最標準的發音,其實來自這個地方——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和火斗山鄉一帶的小山村。
灤平縣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和火斗山鄉一帶的小山村。
這裡的老人小孩,不用後天刻意學習就個個能說普通話,且發音標準,吐字清晰,圓潤流暢,韻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員。 老外到這裡採訪。
如今,灤平縣被譽為普通話之鄉。
就是這個地方。
65年前的1953年,灤平第四完全小學讀書的14歲小學生白鳳然,和另外3名學生和幾位村民,成為中央政府政務院派來的語言專家考察採集取音的對象,請他們朗讀或說話,為制定通用語言規範收集資料。
想不到的是他們的語音竟成為日後普通話的標準發音,被大家尊稱他們為「語音七老」。60年後,白鳳然又再次被選中成為語音採集對象之一。 圖為,前央視著名播音員在灤平考察調研。
這裡的孩子,一生下來學說的就是普通話。 有人問了,為什麼是這裡?
其實,所謂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官話,就是「朝廷」所在地的官方語言。600年前,明朝永樂時的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大批操著南京口音官員、士兵來到北京,南京口音與元朝的老北京口音慢融合,就形成明朝的北京話,這也是當時官話。 朱棣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進攻,將古北口外的居民和軍隊全部撤回長城以內。 所以,在長城外形成了大範圍的軍事隔離無人區,而灤平就處在這個無人區的最南邊。
清朝建立後,滿人入主北京,開始積極學習漢文化,也學說北京話,其中也加入了滿族語音要素。所以,清朝的北京話實際上包括了元朝北京話、南京話及其滿族三種發音的特點,集眾家之長,這種口音當然具有優勢了。康熙帝時,建了避暑山莊,灤平就成了北京與承德之間的重要通道。清政府鼓勵旗人建立「口外莊田」。於是,很多旗人來到肥沃的灤平,建起莊園。
畢竟是皇家莊園,豈是一般平民能隨便出入的地方,再者,灤平地區交通不便,相對封閉,與外界隔絕,正是這種環境上的優勢,讓灤平人那一口純正的北京話,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其實,從歷朝歷代看,所謂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官話,就是「朝廷」所在地的語言。灤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北京的語言,所以才被國家選入普通話。 按這個規律,中國古代歷朝的普通話又都是什麼呢?
中國各朝代都城多次變化,官話也多次更變, 當朝官方語言,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也方便於各地人的互相交流溝通。 西周的首都洛陽話就成了當時的標準音。
後來秦朝統一全國,據估計就是西安一帶的關中話了,可能參考陝西的秦腔。 劉邦推翻了秦朝,當然不能以「秦人之腔」為官話國語了,漢朝就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洛語」是兩漢的普通話了。但可以想到,這發音一定有關中語的特點。
自元明清民國到後來的新中國,北京是首都,北京話自然成為官方言語。
※麥家琪,好久不見又變美了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ale 2018的 《歡樂王子》 節目中
TAG:醉相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