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希望孩子成為雙語精英,又怕孩子思維混亂?你可千萬不要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希望孩子成為雙語精英,又怕孩子思維混亂?你可千萬不要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雙語的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幾乎所有的家長只要買書就必買外語啟蒙書,只要下歌就必下外文兒歌,只要上幼兒園就希望去雙語幼兒園……所以我一直覺得在海外生活的孩子學習雙語是具有先天優勢的。當我前兩天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叫做《不恰當的雙語啟蒙可能毀掉孩子一生的思維和表達》(下文用《不恰當的雙語啟蒙》來代替)的文章之後,還是著實吃了一驚。文章作者帶著年幼的孩子回國接受中文教育,就是害怕孩子沒有強勢母語來支撐主體思維而導致思維局限和混亂。對於一直非常重視孩子兩種平行語言習得的我來說,確實也有一定的提點作用。今天就想談談為什麼我想讓在法國生活的玉寶學中文。

親愛的玉寶,你出生在法國,不出意外的話也將會在法國長大。在你生長的大環境中,法語是不可異議的官方語言和日常通用語言。因此法語將毋庸置疑地成為你的母語。作為你的媽媽的我是中國人,我將會帶給你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熏陶。你也會定期前去中國,在中文主導的環境中生活並與人交流。那麼,中文應當也會成為你的母語。那麼這兩門平行地儲存在你大腦同樣的位置,均是你母語的語言,究竟哪一門會成為你的強勢母語呢?哪一門語言會是主導你思維邏輯的那門語言呢?

答案就是,媽媽也不知道。《不恰當的雙語啟蒙》那篇文章中所闡述的觀點,就是怕在雙語或多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沒有一門主導語言來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思維和邏輯,從而使這樣的孩子形成語言表達的困難。但文章中給出的例子是孩子在異國他鄉生長,並且在年幼的時候在多個國家居住的情況。但是即使是這樣,孩子就一定無法選擇強勢母語,最終思維表達一定跟不上嗎?孩子是有靈犀的,也是大自然在造物過程中的一個傑作。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終究是會選擇一門語言作為自己的強勢語言的。這門語言,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應當是孩子所生長社會的那門主流語言。當然,如果孩子生長的社會環境中語言比較複雜,比如在芬蘭、瑞士等,或是孩子轉換了很多語言環境,孩子究竟會選擇哪一門語言作為自己的強勢母語,這就要看孩子自己的選擇了。甚至有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運用得非常流利到位的語言,並不是他內在所選定的主導他思維邏輯的強勢母語。我們大多數海外生活的家庭生活中,語言也很穩定,基本就是家裡說中文,出門說外語。在跨國婚姻的家庭里,就是和媽媽說一門語言,和爸爸說另一門語言,出門說一門語言。在我們家,就是家裡說中文和法文,去學校說法文,回中國探親的時候說中文。所以語言的使用其實是很穩定的。一個簡單的判斷就是「對法國人說法語,對中國人說中文」。所以對於你來說,基本不牽涉到這種混亂的情況。

其實,《不恰當的雙語啟蒙》所提到的表達困難,即是所謂的「語遲」現象。有一些在多語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表現出語遲現象,可能就會將原因歸咎在「多語」之上。但是,事實上,「語遲」在中國或法國這樣單一語言的國家裡也是會有。有多少孩子,他根本就沒有學過第二門語言,可他的表達仍然跟不上。我們還會將原因歸咎在「語言多」之上嗎?我很同意文章作者所說的語言的表達「與詞語掌握的多少無關,而與思維力、思維深度有關了。」 其中一個案例是說有一個孩子他有很多門語言在母語區勢均力敵,卻沒有一門母語足以構建他的主體思維。不得不說,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比例能佔到多少?現在科學界還不能做出一個明確的回答。文章的作者選擇帶著孩子回國發展,接受中文教育,就是想讓中文成為孩子的強勢母語,以便讓孩子可以有一個清晰的主體思維。這個選擇是無可厚非的。我在這裡只是想說,作為海外的僑胞,如果我們選擇不回國去讓孩子接受中文教育,我們也不必要去指責自己。因為如果中文可以成為強勢母語指導我們的思維邏輯,那麼不論我們在哪一個國家,那一個國家的語言也可以成為孩子的強勢母語,也可以塑造孩子的主體思維。

其實,語遲有可能是一些生長過程中的生理現象,和個人的差異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遲」的現象便會消失。也有一些語遲是病理的,甚至有可能是智力和語言方面的障礙。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了。美國心裡科學協會會員、中科院心裡所發展與教育學心理碩士葉壯老師說過:語言發展遲滯,確實有可能是自閉症譜系障礙、聽覺障礙、言語障礙、語言障礙、智力障礙、發展障礙等其他疾病。他還強調「即使是單純的「遲語」,也會對孩子其他方面造成影響。「遲語者」孩子更容易出現哭鬧、打人、扔東西、難以安撫、喜怒無常、入睡困難等消極行為,以及害羞和恐懼等消極情緒。」

看來如果孩子出現語遲現象,我們不能輕鬆地認為這是「貴人語遲」。但是把這種「遲」直接嫁禍在多語言的社會環境上,未免也有點過於輕鬆。因為語言的習得受到了眾多因素的影響。《不恰當的雙語啟蒙》所提到的這種多語言的環境,固然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但就對孩子語言習得的影響力來說,有太多其他的原因比這個要重要。比如說,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的和平相處,家庭成員良好的溝通等等!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上述的疑慮為真,居住在國外不能回國的我們怎麼辦?有人說,那我們只將外語作為母語,中文當做第二外語,等孩子大了、思維穩定了再學習,不就會避免這樣的難題嗎?確實是如此。這樣的話就不會有語言的困擾,就不會有在思維、表達時進行語言選擇的問題。但我不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怕會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撿到的芝麻就是語言的不混淆(事實上混淆不混淆,可能跟習得兩門母語並沒有關係),而丟掉的西瓜則是孩子一半的根。

是的,孩子,媽媽讓你學中文,並不是功利地想讓你將來能找到多好的工作,也並不是多情地逼迫你和居住在中國的媽媽的家人能有多麼良好的溝通。這兩點雖然都是事實,也是媽媽的希望,但並不是媽媽讓你學中文的初衷。媽媽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你身上一半的中國人的血液可以流淌起來,就是讓你腳底下一半的中國人的根可以延伸下去。每一個人都是會尋根溯源的。倘若你不接觸中文,不接觸中國文化,你的生活暫時看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等你大了,你就會去探究你究竟是誰?你來源於哪兒?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是多麼的不完整,因為你的身上缺少了一半。而且那個時候無論你多感興趣,多麼真認地去學習,所能彌補起來的再也進入不到你的血脈,充其量只是修飾於你的皮膚;再也成不了你的根,充其量只是讓你多長出一些華麗的枝葉。沒有血脈,沒有根基的一生,你會流離失所。你會盡了全力去追蹤你的過去、你的祖先、你的文明,而這個過程將是艱辛而痛苦的。

孩子,你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學中文了嗎?現在你還小,你將會跟著媽媽呀呀學語,讓我們中國文明的博大一點一滴滋潤著你發芽;等你長大了一些後,你便可以自己吸取我們偉大中華靈魂的精髓,它將滋養你的靈魂,滋養你的心靈,滋養你的血脈,滋養你的根基。你是誰?你從哪裡來?孩子,希望在未來,你能夠從容不迫地按照自己的心回答這個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瓜 的精彩文章:

慈禧生活之奢侈,是你做夢都想不到的,一天能吃350個西瓜!
西瓜炒肉、西瓜披薩、酸辣西瓜凍湯,西瓜還能這樣吃,你造嗎?

TAG:西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