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之美:評《負空間》

美國之美:評《負空間》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譯者:Issac

來源:《Chicago Reader》

關於影評的電影或視頻很少,而那些展現齣電影評論實質工作的則是少之又少。

克里斯·珀蒂特1999年的《負空間》卻是一個有意思且有野心的例外。這段39分鐘長的實驗性短片專門為BBC TV拍攝,本周五,芝加哥電影人會在芝加哥文化中心免費展映該短片,隨之一同與大家見面的還有同是出自珀蒂之手的《獵鷹》(1998)。

珀蒂這個短片的名字來源於影評人、畫家、教師曼尼·法伯唯一的一部同名著作,這本書發行於1971年,1998年擴充內容後翻版再印。

短片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美國的風土人情、諷刺、回憶、拉斯維加斯、千禧年的開端、死亡、荒漠、電影與短片之間的比較、J.M.W·特納的畫作、數部影片(包括霍華德·霍克斯的《夜長夢多》、雅克·特納的《旋渦之外》、羅伯托·羅西里尼的《遊覽義大利》),以及法伯和戴夫·希基兩位影評人。

珀蒂在影片中描述了法伯畫家與藝術評論家的身份,還介紹了希基,他既是藝術評論家、拉斯維加斯的居民,還是法伯的賞識者和美國文化的評論員。

這樣的內容對於39分鐘的時長來說有些過於充實了。但有了法伯的警句雋語作為先例,珀蒂鼓起勇氣嘗試,最終他既全部囊括了這些內容卻又不見硬塞之感,這著實讓人吃驚。

法伯以簡潔有力的表述來捕捉複雜主題的能力——從時代到象徵性的圖示姿態,再到事件、細節,或是多層面的體裁上的對比——激勵了他的眾多學徒,讓他們可以用堪比詩歌一般的概括對某個議題侃侃而談,而珀蒂在這方面尤為擅長。

矛盾的是,儘管法伯的男子氣概和雄心壯志讓他在35年的評論家生涯中(1942-1977)創作出了不少短促有力的散文,正中敘事的「靶心」,但他的文字可能卻從未被引用到任何電影的印刷廣告中。

他不像其他的美國電影評論家,更不會被誤認為或是被轉變成任何一種宣傳工具——這都是他自己的功勞。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人們並不總是清楚他到底是在稱讚演員、導演、影片片段,還是在嘲笑辱罵他們。

法伯在《電影評論》的3-4月刊上,對近來最受喜愛的電影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別是對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莫里斯·皮亞拉、肯特·瓊斯的簡介非常寶貴。

但珀蒂的短片——這也是法伯第一次在銀幕上出鏡,儘管對於他以及他影評的致敬從不鮮見,例如讓-皮埃爾·戈蘭1986年的論文電影《尋常快樂》,還有保羅·施拉德1995年的短片《Untitled: New Blue》——想要追求更多。

這是一次冥想,既能闡明法伯處境,又能將其處境應用於美國風景和電影的整體。

1976年,當我還在為《每月電影公告》和《視與聽》這兩家位於倫敦、受政府扶持的雜誌出版商工作的時候,我曾給幾家美國的電影學院寫過信,想要找一份教學工作,希望能在背井離鄉七年後回到美國。

來自法伯的回復讓我受寵若驚,他是我一直以來最喜歡的美國影評人。法伯讓我在他休假之際代替他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任教;那時候我們曾在電話上聊過一次,那是1969年,我們都住在紐約卻從未見過面。

彼時的克里斯·珀蒂也是法伯的粉絲之一,他是我在倫敦的一位同事,為《Time Out》雜誌撰寫影評,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電影人。

1977年我搬到聖地亞哥之後,珀蒂曾從洛杉磯開車來拜訪過我和法伯,那時他正在洛杉磯試著賣掉劇本。

22年之後,當珀蒂——1979年的他成為了電影製作人,1993年成為了一位小說家——帶著《獵鷹》來到洛迦諾電影節時,我們發現我們住的是同一家酒店,之後我們曾共進早餐。

珀蒂向我詢問法伯的電話號碼,我向他推薦了《空氣吉他》(Air Guitar),這本書是當時另外一位影評人戴夫·希基的作品合集,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關於音樂和繪畫的。

將近六個月後,我去到了鹿特丹電影節上《負空間》的首映會(那時的暫定片名叫《Dead Cinema》),當時來看展映的觀眾寥寥無幾。

我不敢說短片中有任何元素是出自我的拙見。首先,我從未見過希基,另外,珀蒂決定採訪希基,而非引用他的作品,這與我對希基的散文的熱忱完全不符。

儘管短片中希基的某些評論不難體現他的天資和想像力——比如他將拉斯維加斯每日的節奏與盧基諾·維斯康蒂《豹》進行比較——但是和珀蒂與法伯的自製比起來,希基難免顯得刺耳又自大,而且他緊張的笑聲經常會削弱他的論點。(我懷疑這錯在珀蒂,而非希基,但這是短片中我唯一能想到的瑕疵。)

除此之外,珀蒂與法伯的合作對二人而言都收效頗豐,但我與法伯的關係卻一直「時好時壞」(我曾在我的書《Placing Movies》中談到過)。我自70年代開始和珀蒂的交流就很少了,儘管去年他還給我發過一段14分鐘的短片,這則短片他拍攝於1994年,是關於我們的共同好友、作家魯迪·武利策的,我那時正在寫關於他的文章。

我提起這些是為了完全地展露一切。但我認為比起我對珀蒂短片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我對於電影批評的興趣以及我在電影-短片之爭中的偏好。

在《負空間》提到法伯這個人之前,珀蒂適度地展示了一些他自己的興趣。在短片開頭,珀蒂和他的妻子在拉斯維加斯採訪完希基之後,駕車駛向盧卡迪亞——聖地亞哥的一個郊區,去採訪法伯。

更確切點說,是珀蒂未提及名字的妻子正駕車穿越拉斯維加斯,跨過荒漠和農村,而珀蒂——儘管敘事由他完成,卻未曾在《負空間》中露面——拍攝了她駕駛這輛租來的車。

通過顆粒感嚴重、很難看清內容的好萊塢黑白電影片段和在車上錄製的拉斯維加斯彩色片段,珀蒂流露出了他的擔憂:「美國——這個純粹的物理空間,沒有諷喻、沒有距離也沒有實體。」

緊接著,隨著一系列在車上拍攝的,如同過時的寶麗來照片、甚至像家庭錄像般的風景鏡頭——「195號高速」、「亞利桑那93號高速」、「沙頓海111號高速」、「沙頓海86號高速」、「湖岸路,拉斯維加斯」還有「62號高速」的指示牌——

我們聽到了珀蒂的喃喃自白:

「巴斯特羅普,德克薩斯州;鳳凰城,亞利桑那州;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州;盧卡迪亞,加利福尼亞州。這是旅途不是故事,是運動、空間、光線不是紙上的文字。八美元的油穿越了三個州。為了取樂駕駛這麼長的距離。和歐洲那種情感上和地理上狹小的空間相比,美國給人的感覺更開闊,更直接。路途成為了電影,也變成了其他影片的回憶。美國的電影明星反映了美國的的真實空間,這些明星總是知道如何行動。」

我們在《漩渦之外》里曾聽過這樣的對白,之後也看到了、聽到了有著擁吻鏡頭的簡短一幕,這一幕也引發了羅伯特·米徹姆和法伯的討論,後者更是在1962年寫出了《White Elephant Art vs. Termite Art》這篇文章,讚頌了隨心所欲的「白蟻文化」電影(包括《漩渦之外》《夜長夢多》),以及更為自命不凡的對於「白象」奧斯卡贏家的「鍍金文化的追求」。

《漩渦之外》

珀蒂進一步地分析了法伯對於亨弗萊·鮑嘉在《夜長夢多》中穿越街道一幕的簡要評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最出色的電影鏡頭就是那短暫的一瞬:鮑嘉穿越街道,從一家書店前往另外一家書店,抬起頭看向一個標誌」)

以及他評論里的閃光點(「當他描述一部影片時,他不會關注故事,而是去描繪更有意思的方面:速度、光線、演員走路的姿態、影片的節奏,還有最重要的空間感」)。

《夜長夢多》

珀蒂在分析完法伯的某些方面之後,還就美國空間寫了一篇引人聯想的論文,這時候他已經八十多歲了:

「當然,如同歐洲人經常遭遇的那樣,他們在美國總會碰到障礙,即美國人無法理解諷刺——儘管理解諷刺非常重要。首先,這不一定是真的;其次,出了西方(譯者註:指歐洲),人們壓根就不需要諷刺——美國幅員遼闊,美國人既可以凝望,也可以遠眺;他們不需要諷刺這種人為的距離。真正的空間和真正的空虛造就了冗餘的幻想。諷刺和荒原就像是兩個極端。」

《負空間》開頭,取景如寶麗來相機一般的那一部分的作用並不是傳遞幻想,它是影片真正的核心。

它們時常讓珀蒂得以分割他的影像——包括電影片段、拍攝的旅行短片,以及採訪——也讓珀蒂可以在銀幕上並置這其中的兩者,無論是在同一時間,還是一前一後。

有的時候,他會使用羅西里尼《遊覽義大利》同一幕中兩個獨立的、裁切不正的片段。他一度在短片中擠出時間來探究《The Joyces Felt Humiliated》(圖見下)這幅法伯1983年受到羅西里尼影片影響而創作的繪畫作品,而那部電影中的個小片段和法伯的夸夸其談緊隨其後。

《遊覽義大利》

影片中,法伯還創造出了一個「押韻效果」,拿《漩渦之外》中一個路邊小飯店的糖果售貨機同法伯工作室里一個相似的設備做起了對比。

總體上說,他是在用這些影像作為一種比喻性的延伸:許多法伯曾引用的電影場景(《驚魂記》《筋疲力盡》《蔑視》和《遊覽義大利》)中出現瞭望向窗外或是從擋風玻璃向外看的鏡頭,珀蒂經常將這些鏡頭同他在自己車上向外拍攝的鏡頭放在一起。

相似地,他對於羅伯特·米徹姆或是喬治·桑德斯、英格麗·褒曼(《遊覽義大利》)這類影星的注意也與將法伯和希基視為演員的這種關注相呼應。

《The Joyces Felt Humiliated》

在珀蒂的敘事中,他也十分關心用視頻來敘事或者索性忘記敘事時,電影畫面會降格和丟失。——對於他來說,這二者沒什麼不同。

他將自己對於電影「死亡」的沉思與羅伯特·米徹姆、桑德斯、褒曼的去世,還有他對於自己死亡的暗示結合到了一起。

似乎像是在挑釁般地,這個短片代表了永遠不會在美國電視上出現的實驗作品,儘管它完全聚焦於美國——這大概是因為美國人缺乏處理這種情況所需要的諷刺吧。

春夏新款·輕·走馬包

電影主題 輕薄 文藝

兼具迷影情懷 工匠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當年是著名導演,現在他是網紅影評人
爛番茄評分雙破80%,這部女性電影感動了千萬人請願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