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楊升:感謝美國,給90後上了愛國主義課!

楊升:感謝美國,給90後上了愛國主義課!

某種程度上,美國人親手給他們最想拉攏、利用和演變的一代中國人上了一堂血淋淋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周一,也就是5月7日,一篇題為《19年前的今天,我親歷中國大使館被炸》出現在了朋友圈裡,一看標題就知道此文所說何事。文章實際寫於北約空襲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第二天,整理了一名死裡逃生的親歷者的電話錄音撰寫而成,原標題為《我親歷中國使館被炸》刊登在《環球時報》1999年5月9日的頭版。

這名親歷者是當時人民日報社駐南斯拉夫記者站的首席記者,也是《環球時報》在當地的特派記者,整篇文章用死裡逃生的親歷者視角真實還原了當天大使館內部的情景,以及襲擊發生之後的一系列救援進展。文章充滿了對死難同志的悲痛,對這場災難性悲劇的錯愕,對北約暴行的滿腔怒火和嚴厲譴責,以及身處異國經歷浩劫後萌發的愛國主義情懷。文章很快獲得了「十萬加」的點擊率,留言無數,其中被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樣寫的:80後親歷這一切,90後00後10後,請不要忘記這一切。

其實親歷者又何止80後,那是一場對全中國的震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使館第一次遭遇有針對性的襲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初步形成認知和判斷能力的小孩兒。

筆者當時是未滿8歲的小學生,每天晚上吃完飯都會陪長輩守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聯播,看著大人們臉上的神情,聽著新聞中播報的內容,我好奇的向長輩們問了很多問題。那時的我應該是第一次深刻的認識到什麼是大使館,什麼是南斯拉夫,什麼是北約,什麼巡航導彈,以及這一切堆到一起時,又是個什麼性質的事件。如今回想兒時的事情很多都已模糊,但是這件事情的輪廓還是相對清晰的。

第二天上學,不少的同學們都在議論,特別是男生,大家的情緒基本都是驚訝和憤怒。不要小看小學生,他們正處於好奇心最強的人生階段,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三觀正在迅速地被自己目睹的事情所塑造著。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認識美國,而隨後到來的全國範圍的反美示威遊行進一步推高了當時中國社會對此次事件的元兇的憤怒與仇恨。

還記得當時美國駐華大使館被北京的大學生們,應該主要是70後和一部分80後,用裝滿了油漆的啤酒瓶和磚頭給招呼了一遍,而對於還是個孩子的90後來說,可能很多人還無法去深入思考這些複雜的問題,但我相信不少人已經對「西方」、「北約」、「美國」這幾個詞進行了人生中第一次的「敵我識別」。

北約方面親歷者的說法

在2011年,筆者在英國留學期間,還見到了一名參與了對南斯拉夫作戰的北約高級軍官。這名軍官是個英國人,他是北約多國部隊司令部的一名參與了空襲計劃制定的高級指揮官,筆者所學專業是國際關係,那門專業課叫國際安全(Global Security),這名軍官是受學校邀請來給學生們講西方多國空襲利比亞以及戰後安全形勢的一些專業話題。

他講完以後進入到了提問環節,筆者獲得了一個提問機會,我並沒有提跟他演講內容相關的問題,而是問:作為當年空襲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參與者,你對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中國公民傷亡一事有何看法?當時美國的說辭是「誤炸」,我想你應該很了解你們美國盟友的武器技術水平和情報搜集能力,你如何看待美國的這個說辭?

看他的表情就知道,這名英國軍官在聽我提問的時候就已經準備了一套「標準答案」,他的回答大概是這樣的:「失誤在軍事行動中很多時候是難免的,再先進的武器,再周密的情報搜集也會有出紕漏的時候,所以失誤就是失誤,沒什麼需要擴展解讀的。」

被炸後的中國使館。(呂岩松攝)

筆者也不期望他作為北約成員國的高級軍官能為自己的盟友澄清什麼,也懶得去追問五枚戰斧巡航導彈從不同方向命中同一個目標(甚至有一發直接打中大使官邸)的「失誤」在軍事上是否可能,筆者不過是想看看北約多國部隊的親歷者在講述這件事情時是一副什麼嘴臉。說實話,在講述這件事情的時候他沒有表示出應有的悔意和歉意,只有一口咬死這是「誤炸」的執念。

美國對中國90後進行的「愛國主義系列教育」

90年代的中國在經歷風波之後剛剛開始夯實改革開放的路線,希望在一個後冷戰的世界裡專心致志地把經濟建設搞好,對外沒有任何的敵意,遇到挑釁也基本都會按捺自己的情緒。但就是如此低調隱忍的中國,美國為首的西方也並沒有想要放你一馬。他們一邊戲弄著選擇了政治自殺的俄羅斯,另一手馬不停蹄的就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發難。

這不得不說今天那些埋怨中國在戰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的人完全是天真和健忘,這些人覺得是中國的「高調」招致了美國的如今的這一套組合拳。實際上,中國今天所遭遇的完全不以中國的姿態為轉移,而是由美國決策者主觀的行事邏輯和中國客觀的經濟體量,國力和政治意識形態基因所決定的。

如果說以前美國有別的戰略重心且中國實力還不強的情況下,韜光養晦還有現實的可行性,那如今的中國就是站在螞蟻身後的大象,中國的意圖、志向和實力,全都藏無可藏。而且,即便是在中國國力不強,而且還很低調的90年代,只要人家沒別的事兒分心,該折騰你時就會來折騰你,躲都躲不了。

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5-1996的台海危機,1999年的南聯盟炸館事件,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再加上1991年、1994年和1996年美國對中國進行的三次「特別301調查」,這全都發生在中國韜光養晦的時代。

然而這也不全是壞事,美國在用自己的行動給中國的年輕人們上著一堂又一堂的「愛國主義教育課」。93年的銀河號事件對於90後來說沒有親歷感,但是後來的南聯盟炸館和南海撞擊事件則成為了不少90後的國際政治啟蒙教材。就看看如今81192這串數字已經成為了中國新一代愛國主義的精神圖騰你就知道,這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有多好。

在這之後,2008年可以被稱作是90後愛國主義思想被夯實的一年,也應該是中國正能量在複雜輿論環境中覺醒的開始。西方媒體對西藏314事件的歪曲報道,境外反華勢力對奧運聖火的衝擊等一系列事件開始一步步地塑造著這些即將成年或剛剛成年的年輕人的國家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如今,很多的90後都已經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到不同崗位的工作中去,成為了新時代注入中國肌體的一股新鮮血液,他們將會是親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人,無論在2035年還是本世紀中葉,這一代人將是那個時候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而就在當下,美國的決策者又開始用一系列的動作給中國年輕人繼續進行「愛國主義系列教育」,包括貿易戰,打「台灣牌」,闖南海島礁的12海里等。

美國的焦慮都是自找的

如今的美國的精英們正處於對華戰略焦慮,這種焦慮的來源其實是美國人對自己過去幾十年來對華政策的判斷失誤,他們原以為對中國遏制加接觸,把中國納入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和體系中來,就可以誘導中國往他們理想的方向轉變,結果失策了。

中國在政治體制或意識形態上不但沒有發生那樣的轉變,還通過對西方的充分利用和學習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政治安全空前加強,執政黨和國民都越來越自信且充滿抱負,甚至開始掌握推進國際秩序改革的能力,甚至還可以對西方普世價值和治理模式帶來衝擊。

這種令美國感到焦慮實際上全是自找的。其實美國很清楚,要是想誘導中國往他們理想的方向轉變,最關鍵的就是做年輕人的工作,讓他們羨慕,嚮往和認同美國的一切,可笑的是,每次工作初見成效,美國就會用一次粗暴的「愛國主義教育」敲醒中國的年輕人,剛剛被自由派公知和「帶路黨」們拉過來一部分,自己又把相當一部分推回到了中國的懷抱。那些辛辛苦苦為美國做中國年輕人工作的人估計是氣得七竅流血了。

其實中國並不想與美國爭什麼,中國無非是想讓自己的人民過上好日子,實現自己的民族復興,但我們越接近這個目標,給國際秩序帶來的客觀改變就越大,主觀上改革國際秩序的意願和能力就越強,對這個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帶來的影響就越深,這是國際政治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並不是中國主觀上想要和誰爭霸。

除非中國人民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華民族放棄對偉大復興的追求,不然中國接下來面臨的挑戰不會少。如今我們已經看到美國這個「既得利益者」主觀上還是很難坐視中國去實現夢想,那中國只有通過行動去重新塑造和培養美國對自己的態度。

美國最好有心理準備,未來幾十年和你美國打交道的這代中國人不一般,他們大多擁有著堅定的國家認同和民族使命感,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遠遠比他們的父輩要好,對新事物的掌握和運用不比任何國家的年輕人差,同時還擁有著中華民族200年來最自信的心態,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在童年的時候就看著你把他們國家的大使館炸掉,把他們國家的戰鬥機撞掉,憋著一股告慰烈士在天之靈的勁,如果美國還不適時調整對中國的心態,將來等著美國的就不止是焦慮了。(楊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外媒:芬蘭擬打造連接中歐「北極走廊」
有大事要發生?中國外交部提醒,別去敘利亞!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