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泡麵喝它,胃差點爆炸了?泡麵到底不能和什麼一起吃?答案讓人意外
最近小編工作有點忙,連周末都窩在家裡加班。(希望領導看到後能給我漲點零花錢~)
加著加著,肚子就餓了,於是準備給自己加個餐:泡麵+可樂。
一口泡麵,一口可樂,簡直完美!
GIF
吃口泡麵後,當我正準備喝口可樂時,室友阿雲突然叫住了我:別喝!
當時那杯可樂離我的嘴只有0.01公分,但是5秒之後,就被她立馬奪走了。
然後,她一本正經地告訴我:
你不要命了嗎?不知道吃泡麵不能喝可樂的嗎?!
我以前在新聞上看過一個新聞,說泡麵和汽碳酸飲料一起喝,胃會爆炸的!
這說法小編還是頭一次聽到,出於職業習慣,小編打算一探個究竟~
吃泡麵喝汽水,胃會爆炸?
網上一搜,還真搜到了吃泡麵喝汽水出事兒的新聞。
新聞里說,小伙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泡麵中的食用膠和碳酸飲料會發生反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積聚在胃內,引發了急性胃擴張,從而出現了脹痛癥狀,嚴重情況下可能猝死(氣體把胃撐破)。
為驗證這個說法,有人還做了相應的實驗:
把一包泡好的速食麵放進塑料袋,然後倒入一瓶雪碧,封閉袋口,然後發現袋子真的膨脹起來了,而且脹得還挺大。
GIF
這實驗似乎證明了泡麵真的不能和碳酸飲料一起吃:二者同吃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胃被氣體撐滿,從而出現不適癥狀,甚至脹破的情況。
自此,泡麵不能和碳酸飲料一起吃的說法,便深入人心。
某平台問題「泡麵千萬不能和什麼一起吃」的回答下,一位答主答「不能和碳酸飲料一起吃」直接獲得了最高贊,可見認同的人不少。
看來大家真是和泡麵杠上了,繼說它致癌、有毒之後,現在又發展到說他能和汽水反應脹破胃了。
真是泡麵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
這事兒還真不能賴泡麵身上~
第一,塑料袋根本不能和胃相提並論,人類的消化道是有排氣機制的。
「打嗝」和「放屁」就是排氣的一種方式,胃裡氣體多了,自然就會排出去,因此根本沒那麼容易把它撐破;
第二,碳酸飲料都含有二氧化碳,只要喝進體內,不需與要其他東西反應就能產生大量氣體。一下子喝那麼多,當然會引起引起胃部不適。
GIF
第三,急性胃擴張的病因很複雜,很多時候是因為吃得太快、太多導致的,和吃什麼關係不大。
所以,敲黑板劃重點,吃飯不能吃得太急,也不能一下子吃太撐,這才是引起胃不適的主要原因。
真正不能和泡麵一起吃的是它們
說泡麵不能和某些食物一起吃,並不是因為同吃會中毒,產生不良反應。
而是因為一起吃時,會導致營養不夠均衡,比如鹽、熱量攝入超標等情況。
所以,要想吃得健康點,一定要避免和這些食物一起吃。
高鹽食物
如榨菜、小鹹菜、火腿腸、滷蛋、鹹蛋等。
泡麵和這些食物一起吃,將大大增加人體對鹽的攝入量。
因為泡麵本身就是高鹽食物,通常100克泡麵會含鈉約2300mg鈉(相當於近6克鹽)。
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兒童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3克以下。
單單只吃一包泡麵幾乎就把一天的食鹽量吃夠了,如果再加以上那些高鹽食品,含鹽量就大大地超標了。
而鹽吃多了,將對身體產生以下危害:
易引起高血壓;
95%的鹽分是由腎臟代謝掉的,攝入鹽太多,會大大加重腎臟的負擔;
鈉的攝入量與尿鈣排出量有很大關係鈉,攝入量過多時,身體會努力排鈉,同時會增加尿鈣的排出量,從而引起鈣流失;
鈉具有親水性,鹽中的鈉會導致人體水分不易排出,從而引起水腫。
高油食物
如:油煎蛋、紅燒五花肉、炸雞腿等高油類食物
泡麵本身就是高能量食物,一包速食麵的熱量大概是500~600千卡,脂肪含量一般在20%。特別是調料包,幾乎一半都是油。
吃得時候,若是再加上些油炸、油煎、脂肪多的食物,則很容易導致脂肪攝入過多,長胖也就不足為奇了。
GIF
所以,吃泡麵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這些食物!
教你個健康吃泡麵法兒
想把泡麵吃得更健康些,僅僅是避開以上那些食物是不夠的,還得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非油炸速食麵
油炸面含脂肪高、維生素少,還容易變質,非油炸面相對健康些。
2. 搭配健康食材
吃的時候,不妨加個雞蛋,配些青菜、水果或來杯酸奶/牛奶,它們可以補充速食麵缺乏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GIF
3.少用調料包
前面已經說了,泡麵鹽含量過高,其中 70% 的鹽量存在調料包和醬包里。
所以,含油過多的油醬包最好不用,含鹽和味精或食用添加劑過多的調料包也應少用,一半的量就可以泡得有滋有味了。
另外,建議少喝湯或者不和湯,因為泡麵湯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鹽分。
4.上餐吃了泡麵,下餐就吃清淡一點。
5.如果以上4點做不到,還是勸你少吃泡麵
它雖然安全,但是真不健康。
大家都在看:
女人如果出現這些癥狀, 說明更年期到了, 不要惹她
男友有乙肝,還能在一起嗎?醫生給出的答案讓人意外!
出現5個癥狀,說明你的血脂已經很高了!
肉冷凍保存有期限!超過這個時間會變殭屍肉,常吃降低免疫毀腸胃
※醫生提醒:這3件事,育齡期女人一定要知道!不容忽視
※中藥保健品加「西藥」造假!認準這幾類,以後別再買了
TAG:家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