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旅途中的每一步不只美景,還有碳排放

旅途中的每一步不只美景,還有碳排放

5月的到來拉開了旅遊黃金季的帷幕,你的朋友圈是否也被飛到各個旅遊勝地打卡的小夥伴刷屏了?不得不承認,旅遊業的資源密集又多金讓人眼紅,但仔細看一看旅遊熱留下的「後遺症」,卻讓人有些揪心。悉尼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旅遊業產生的碳足跡佔了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比此前預計的足足高出了4倍。旅遊業的碳排放量為何增長得這麼快?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這場旅遊業的「溫室效應」呢?

簡單地說,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就是指個人或團體在特定活動中的「耗碳用量」。

誰是旅遊業碳足跡大戶?

悉尼大學物理學院講師馬利克(Arunima Malik)是此次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她和同事們對全球範圍內189個國家的旅遊業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這篇7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中的文章,追蹤了澳大利亞居民外出旅遊往返過程中,各項活動的碳足跡,包括遊客消費的各項商品和服務,比如當地交通、旅館住宿以及紀念品購買。

馬利克的研究發現,全球旅遊業的碳足跡佔了全球碳排放量的8%,而此前他人相關研究得出的數據,最高也只有2.5%到3%。不過,馬利克指出,往常的估算通常都不把旅遊過程中餐飲、基礎設施以及零售服務等產生的碳排放量計算在內。除了數量上的增長,根據馬利克團隊的研究,全球旅遊業碳排放增量的一半,都出現在高收入國家。當然,作為中等收入國家的中國排名也很高。

總得看來,美國在碳足跡中高居榜首,其次是中國、德國和印度。在這些國家,包括商務出行在內的國內旅遊,是碳足跡的主力軍。馬爾地夫、模里西斯、塞普勒斯和塞席爾等小的島國,國際旅遊業的碳排放量約佔全國排放總量的30%至80%不等。

隨著對全球範圍內遊客出行模式的深入了解,馬利克認為,旅遊很大程度上是「高收入活動」,因為高收入國家同時扮演著遊客輸出地和輸入地的角色。這一看法得到了冰島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海諾寧(Jukka Heinonen)的認同。他表示,越來越多人的收入能夠負擔他們的旅遊需求,同時旅遊的相關費用也在降低,這些都促使旅遊這項碳排放密度很高的產業「愈演愈熱」。

旅遊不息,碳排放不止,不斷上升的碳排放量怎麼破?

對於此次得出的8%佔比數據,學者們的態度不盡相同。海諾寧2年前就曾嘗試在冰島進行類似研究,但最終因數據不足放棄,因此他對8%這個數字似乎早有心理準備,並不意外。但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地理和環境管理系教授斯科特(Daniel Scott)看來,「當人們看到自己旅遊產生了這麼多碳足跡時,應該會很驚訝。」斯科特認為,減少碳排放量的最好方式並不是買一輛電動車,或是在屋頂裝上太陽能板,而是換一種旅行方式。「一切國際旅遊都依賴飛機,因此我們急需航空業的技術創新,為全球低碳化經濟助力。」

根據此次的研究報告,2009年至2013年,全球旅遊業的碳足跡年增長率達到了3%。

儘管目前旅遊業內的一些節能減排行動有所成效,但旅遊業不斷擴大就意味著排放量的增長不會停止。馬利克認為,旅遊業將以年均4%的幅度增長,超過許多其他經濟部門。因此,讓旅遊業變得可持續太重要了。馬利克坦言,其實許多真正關心環保,並願意在日常生活中為減排行動起來的人,正是那些具有全球視野的「空中飛人」。因此,馬利克給出的「低碳治療建議」是:如果可能的話,少飛一點。盡量選擇「貼近地面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明星名流「艷照門」,居然都是被換臉?
在萊昂納德·科恩的致敬展上,我聽到了一個神秘的和弦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