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58年,曾任甘肅秦安等縣知縣的牛運震因病於家鄉兗州辭世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正月二十二日,曾任甘肅秦安等縣知縣的牛運震因病於家鄉兗州辭世。消息傳至甘肅秦安等地,百姓失聲慟哭,紛紛設壇向東遙祭,「士民不期而聚者達千餘人」。祭拜完畢,秦安百姓仍覺不能表達對牛知縣的無限哀思,又公舉幾位代表,攜帶誄文、香燭、供品等,日夜兼程數千里,來到兗州為牛運震跪靈致哀。
一個普普通通的知縣為什麼能夠贏得百姓的如此愛戴呢?這還要以牛運震宦甘十年的動人事迹作答。牛運震,字階平,號真谷。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出生於山東滋陽縣(今兗州縣)。十歲時就以卓越的識見和精彩的文筆贏得了「牛才子」之譽。雍正十一年(公元1732年)中進士。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因考「博學鴻詞」不中,曾一度專心鑽研經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六月,牛運震被朝廷任命為甘肅省秦安縣知縣。九月,他便告祭祖塋,拜別父母,遠離剛剛分娩的愛妻和襁褓中的嬌子,隻身西行,奔赴任所。秦安地處甘肅東南部,僻處萬山之中,地曠而瘠,民憨而貧,素稱難治。
牛運震上任不到兩個月,便政務紛紛,終日勞頓。但是,他仍常常為自己不能給秦安百姓謀一生路,除一患害而倍感焦急。他在《秦安示諸弟及門人顏懷敝書》中寫到:「…念秦安人衣食我,供奉我;吾處其宅,出其途,役其力,耗其財,平心自問,實不能為秦安興一利益,除一患害,猶然使秦安百姓早晚父母我,興思及此,易勝!」
正是這種做官為民的思想,使他很快受到秦安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上任不久,他開始對秦安的地理、民情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縣境每一個角落。屬於渭水流域的隴水,從縣東北入境,經縣城向西南流去。多少年來,兩岸百姓眼望著浩浩蕩蕩的河水得不到利用而興嘆不已。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牛運震率秦安壯男沿隴水開挖渠道。
三個月之內共開浚大小水渠九條,使16000畝農田得到了灌溉。牛運震還發動民眾在河邊渠旁栽植樹木,田園裡遍種蔬菜幾年以後,一向貧瘠的隴西山野變得綠樹成蔭,瓜果遍地。秦安百姓無不為之歡欣。同年五月,秦安暴雨。隴水上游的玉鍾峽因河水湍急發生山崩,使河道堵塞,洪水暴漲四溢。
附近村莊被淹,村民被困在高處缺衣少食。牛運震得到報急後,立即上馬,奔赴災區。眾差役荷畚執銑赤足追隨。及至峽口,天已昏黑,只聽到一片凄涼的哭號。見此情景,牛運震連夜募集四鄉民,和隨後趕來的差役一起冒雨搶險。經過四晝的艱苦奮戰,終於開浚疏通了堆積於峽口的土石。獲救的男女老幼五六百人把牛運震圍了起來,跪拜再三,以示感激。
而牛運震卻因身心交疲,昏倒在地。大水退後,牛運震又率差役緣山步行,攜帶錢米,分發給災戶。為了紀念牛運震領導的這次抗洪鬥爭,附近村民特在玉鍾峽立了一方石碑,取名《河決圖》,如實刻繪了牛運震領導人民與洪水搏鬥的場景。在秦安,牛運震還施行了整編保甲、清理田賦、除廢苛捐雜稅等重大政策,革除了許多加重百姓經濟負擔的「陋規」,
並親自撰寫了一篇《禁陋規碑文》,勒石立於縣署門前。縣城東北二百里有個叫西固的地方,山高谷深,道路崎嶇,農戶每年應繳的賦糧很難運出,前往催糧的差役常遭當地百姓的棒打。牛運震得知後,親自騎馬前往,體察民情,鄉民十分感動,要求以折銀代賦糧。牛運震答應了鄉民的請求,結果國庫充盈,百姓稱便。
※從「從乾隆御人之術」看現代職場規則
※還珠格格:小燕子為什麼那麼得乾隆的喜歡?都是有原因的!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