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詩情畫意的一首唐詩,每一句都令人心醉
唐代著名田園詩人戴叔倫,幼年才思敏捷。一次,老師帶他到郊外遊玩,來到一個名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見一隻白色的公雞站在高處啼叫。老師即興擬出上聯:
白店白雞啼白晝;
小叔倫邊走邊尋思,一直到了日頭偏西,還未想出恰當的對句。後來,他們走到一個叫黃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隻黃狗從大門內竄出來,追著他們狂叫。這時,戴叔倫靈機一動,馬上對出下聯:
黃村黃犬吠黃昏。
這當然是個傳奇故事,作為田園詩的傑出代表,戴叔倫最知名的一首詩當屬《蘭溪棹歌》,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蘭溪棹歌
唐代: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歌唱當地風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劉禹錫《踏歌詞》)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艷陽照映下,一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一彎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三月(從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此句轉寫水色山影。浙江一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山色鏡中看」,描繪出越中一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中」字復迭,既增添了民歌的詠嘆風味啊,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一邊觀賞景色,一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裡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裡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嘩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兩者都是詩人的想像之景。正因為多了這一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通觀全詩,可以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著重表現的並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這,正體現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
※納蘭最動情的一首詞: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別有風味的一首詞,願每人心中都春光常駐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