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史上最為感人的愛的供養
本期私貨,推薦歐文·斯通的著名傳記小說《梵高傳:渴望生活》。
01
據說看完這本《梵高傳》,很多人愛上了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奧·梵高。這就涉及到「誰養藝術家」的話題。
十九世紀以前,這是不需要考慮的。上到宮廷畫師下到小畫匠,都有皇室或者買主供著,再早則服務於宗教。十九世紀中期,伴隨著現代意義的畫廊、畫商的出現,畫家一變而為個體戶了,得自己養自己。
梵高家族在當時坐擁著不小的畫廊資源,按道理來說文森特要當一個畫家,應該順風順水才對。何況弟弟提奧很早就成長為一個年輕有為的畫商了。可是他卻苦於賣不掉哥哥的一幅畫。縱觀文森特藝術創作的短暫一生,都離不開弟弟提奧「愛的供養」。
如何養活自己,一直是文森特深受困擾的問題。早在年輕時做福音傳教士,他就因為依然要靠父親供養而不得安寧,每晚都祈禱能夠自食其力的時刻快快到來。後來立志做一個畫家,更是無以謀生了。
按陳丹青的說法,印象派們作品賣不掉,寧肯受窮也要由著自己的性子玩。他們大部分都得靠東拼西湊過日子。羅穌教小提琴,高更向他過去經營股票生意時候的朋友借債,修拉靠他媽媽養活,塞尚靠他父親……而梵高靠的是弟弟提奧。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提奧就沒有文森特。當然,沒有文森特也沒有提奧。書中這樣描繪文森特對提奧的意義:
文森特在提奧的心目中,一向是個頂頂重要的人物……
他覺得他是文森特的一部分,文森特也是他的一部分。他們只要在一起,總能把這個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而剩下他孤身一人時,不知怎麼這個世界就總使他感到迷惘。
而文森特則以提奧投資的理由說服了自己接受弟弟的供養。
到了患病的生命後期,文森特依然繼續作畫,很大程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虧欠了提奧。他應當讓提奧從多年投資中有所收益,雖然一想到提奧的房子里已經塞了十輩子也賣不完的油畫,內心不免升起一陣反感。
文森特去世後半年,提奧因為無法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哀痛,也跟著去世了。提奧的妻子喬安娜將提奧葬在了文森特的墓旁。這對哥倆「死時也不分離」。
02
除了貧窮,文森特一生還為偏見所困。
比如他被指責應該有份能掙錢的職業,不該靠弟弟提奧養著。又比如,他不被允許愛上自己剛剛喪偶的表姐。再比如,他不應該和一個妓女和洗衣工同居。甚至當他在鄉下畫畫,也被指摘為是個無所事事的瘋子。
梵高拒絕被偏見擊倒,他有自己堅定的信念:
我可以種一棵樹,照管這棵樹,採摘樹上的果實,還可以砍倒這棵樹。然而如果我去畫這棵樹,我變成了瘋子。這樣說對嗎?
我作畫的目的是要讓人們看到那些值得一看,但並非人人都懂的東西。如果有時為了完成我的作品,而不得不捨棄上流社會的繁文縟節,這難道就算做的不對嗎?
同我所畫的人在一起生活,難道就降低了我自己的品格了嗎?如果我到勞動者和窮人家裡去拜訪,或在自己的畫室接待了他們,難道就是有失身份了嗎?我認為這是我的職業的需要。那是不是就是您所說的敗壞我自己的名聲呢?
他這樣看待偏見:
人的行為非常像畫畫,整個透視關係隨著眼睛位置的變換而變化,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被描繪的對象,而是正在看它的人。
03
文森特先後從事過畫商、教師、書商、福音傳教士的工作,也刻苦學習過神學。然而無論職業還是學業,幾乎都失敗了。在人生的最低谷:
他一切都喪失殆盡了,沒有工作,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力量,沒有思想,沒有熱情,沒有願望,沒有抱負,沒有理想,而最糟的是失去了賴以維繫生命的支點。他26歲年紀,而五次失敗已使他沒有勇氣再開始新的生活了。
更糟糕的是,他也沒有愛情。
04
愛情曾經照耀過文森特·梵高,一如宗教。可惜,這兩者都不是他最後的救贖和歸宿。
文森特先後愛上過自己房東的女兒烏蘇拉,自己的表姐凱;和自己的模特克里斯汀同居過一段時間;也曾被自己的鄰居瑪高特,一位久居閨中未嫁的老姑娘愛慕過......
然而,每一段情感關係,最後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其中有世俗的偏見,也有文森特自身性格的原因。
烏蘇拉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她是文森特第一個愛慕的女孩子。這初生的愛慕對文森特不無好處:
梵高從少年時代就有點性格乖僻、不大合群,人們曾經認為他有點古怪,也有點偏執。但是烏蘇拉徹底改變了她的性格,為了她他變得隨和起來了,她把他從個人的狹小天地中引出來,使他看到了普通日常生活中美好的方面。
然而,當文森特愛上烏蘇拉時,她其實已經訂婚一年了。並且她對文森特毫無感覺,一切不過是對方的一廂情願。天使瞬間成了魔鬼。
第二次毀滅性的打擊,來自文森特的表姐:凱。
在重逢凱之前,文森特像渴望鹽一樣渴望愛情。
他的生活需要愛情,愛情會去掉他作品中粗陋的成分,磨去那些生硬的稜角,並使之由於有了它一直缺少的現實感而更富有生氣。他以前從來不知道,由於沒有愛情,他的內心有多大部分一直在沉睡,要是他早知道,他一定會熱烈的愛上第一個向他走來的女人。
但,文森特表達愛情的時機和方式都全不對頭,這嚇壞了剛剛喪偶還在思念丈夫的凱。
當他沉浸在自己對事物的體會之中時,他就失去了自我控制,又恢復了往日那種激動不安、癲狂可笑的舉止。下午那個彬彬有禮的紳士不見了,這個粗野的鄉巴佬使凱大為驚駭,她只覺得他的感情的迸發是那樣缺乏教養,那樣幼稚可笑。
這次求愛不成給文森特的禮物是:痛苦。
他抬起左手捂住嘴,不讓自己哭出聲來。似乎這樣一來,阿姆斯特丹以至整個世界就永遠不知道,他曾被斷定是個不配人愛的劣種了。他用嘴唇品嘗到了那不能如願以償的心愿被燒成灰燼後的苦澀。
和克里斯汀的同居生活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慾望:
他感謝克里斯汀給予他的一切,生活中得不到愛情,確實給他帶來了無盡無休的痛苦,然而無損於他。而情慾的不足,卻使他藝術的泉源枯竭,以至扼殺他的生命。
最後是老姑娘瑪高特,一個比梵高還要渴求愛情的可憐人。她對文森的愛是無需懷疑的:
梵高天天準備著他和瑪高特的關係破裂,準備著她變得冷酷無情,從而對他的失敗大加褒貶。然而隨著盛夏季節的來臨,她的愛情有增無減,她所給予他的是那種只有成熟的富人才能具有的深刻的同情和崇拜。
問題在於,還要靠提奧供養的文森特,不被家裡支持娶妻。而瑪高特的母親,也覺得使她的女兒免遭更大的不幸,比使她得到幸福更為要緊。瑪高特最終也只能是文森特生命中的過客。
05
「你也許是個癲癇病患者吧。」當高更最早看到梵高的作品時,這樣評價:
你這些畫它們看起來彷彿就要從畫布上跳出來似的,當我看著你的作品時,我就開始感到一種幾乎無法控制的興奮。我的感覺是,如果你這幅畫不爆炸,我肯定會爆炸。
因為割耳和自殺,梵高·文森特以「瘋子」藝術家的形象而著稱。殊不知,當「瘋狂」可以理解,瘋狂便不再是瘋狂。
藝術家的「神經質」既是天賦又似原罪,因為對生活和自然過於敏感,才能為其餘的人作出解釋。梵高到底是因為瘋了才去畫畫,還是因為畫畫他才瘋了呢?
畫家就是那樣一種人,他吸收了太多他所看到的東西,然而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控制他生命的其餘部分,但是難道那就該認為他不適於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嗎?
文森特面對「瘋狂」,生存的方法是工作,不斷地工作!
文森特知道工作比任何別的什麼,都更使他感到無比輕鬆,而且只要他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那很可能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了。
他試圖用堅強的意志來面對自己的不幸:
他已經決心用一種北方人的冷漠態度看待他近來的不幸,藝術創作的生活是破壞性的,他從一開頭就知道了,那幹嘛要到這麼晚了他倒要抱怨起來了呢?
06
終於,還是要勉力談及梵高的藝術,更準確的說是他的藝術觀念。
梵高所以為梵高,是因為他只按照自己的氣質和個性去表現事物。他起初努力模擬自然,結果是勞而無功。後來平靜下來,憑藉自己的調色板進行創造性的描繪,自然反而順從起來,並隨著他的畫筆出現在畫布上。
梵高一天到晚畫窮苦卑微的人,他自己不也是嗎?那麼多的自畫像,與其說是自戀其實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去請模特。在去作畫的途中,他會停下來和田裡幹活的人談談話。在他的心目中,他認為自己比這些農民的地位要低。
就像農民在他們的田裡耕地一樣,我也在我的畫布上耕耘。
他厭煩那些毫無生活印記的臉:
淑女們的生活方式把她們造就成了一種特定類型,她們全都過的是那樣一種安閑自在的生活,所以在她們的臉上沒有刻下絲毫令人感到興趣的印痕。
因為「不標準」和「未完成」,梵高的畫很難行銷。在巴黎的那段時間,他也一度失去了自信甚至迷失了自我。可是當梵高成為梵高後,他就完全浸入自己的藝術了:
當我畫太陽時,我希望是能感覺到它是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旋轉著,正在發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熱的浪。當我畫一塊麥田時,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粒內部的原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開而努力。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時,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自己的果實而努力!
不再思考如何畫,而是不管不顧地去畫:
他變成了一台盲目的繪畫機器。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在幹什麼,就匆匆的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冒著熱氣的油畫。鄉間果園的果樹開花了,他產生了一種狂熱的慾望,要去把它們全都畫下來。他不再去思索自己的畫,他只是去畫。
不再為了成功而畫:
成功的願望已經離開了文森特。他作畫是因為他不得不畫,因為作畫可以使他精神上免受太多的痛苦,因為作畫使他內心感到輕鬆。
他可以沒有妻子,家庭和子女;他可以沒有愛情,友誼和健康;他可以沒有可靠而舒適的物質生活;他甚至可以沒有上帝。但是他不能沒有這種比他自身更偉大的東西——創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畫畫就是文森特·梵高的生命。
07
儘管歐文·斯通在附記中強調這本傳記小說除了有一兩處虛構無據可查之外(比如梵高和塞尚在巴黎的短暫邂逅),其他內容都是完全真實的。大家恐怕都會明白,我們所看到的還是斯通筆下的梵高,並不是「真正」的梵高。
要看「真正」的梵高,只能看梵高的畫,而且最好是原作。
這本書,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或者激發了讀者進一步探求梵高精神和藝術世界的興趣。文森特·梵高,這個近乎「婦孺皆知」的名字,到底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對於年輕人來說,又能從他身上汲取怎樣的力量。
我不認為,這篇讀書筆記能回答這些問題。每個人讀完會有自己的答案。
最後分享兩段書摘,是我自己不算答案的答案:
文森特體會到一條深刻而實用的哲理:學會受了痛苦而不抱怨,這是唯一實際的事情,是一門大學問。是需要學到手的一門課程,是解決生活中一切問題的辦法。
我有一雙繪畫的手,不管您怎麼勸,我是不能不畫的!請問自從我開始繪畫以來,我何曾有過猶豫,彷徨和動搖呢?我想您知道的相當清楚,我在奮力前進,在奮鬥中我已經逐漸變得堅強起來了。
——END——
※《水形物語》:若你喜歡怪人,其實也就這樣
※《紅海行動》:拍電影就是一次軍事行動
TAG:珺哥的電影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