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醺人生——若要喜歡,就請認真的喜歡

微醺人生——若要喜歡,就請認真的喜歡

月下獨酌

 經典詠流傳 第4期

毛不易 

00:00/03:25

看了這個題目,可能有人要問我,你愛喝酒嗎?我的回答是白酒不會,紅酒勉強,啤酒一瓶半就醉。出門在外,經常喝啤酒,喝到一瓶半,我就打住。當然,熟悉我的朋友不會再勸。若是遇見沒眼力的,我會直接走人。有人會覺得這是不識趣,不給面子。那我只能說,您的觀點,鄙人不認同,喝不到一起,自然也談不到一起,後會無期。

談到人生二字,可能說的就有些過於宏大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一種人生的狀態,以及文學創作的一種態度和情懷。

我對酒沒什麼研究,也喝不出什麼滋味,或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覺得推杯換盞之間,也別有一番風趣。《弟子規》里說: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或許是受了這句的影響由來已久,又或許本性之中追求的就是一種在微醺狀態下的夢境與洒脫,自然與豁達。

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滴酒不沾未免顯得過於清寂,酩酊大醉定然醜態盡現,讓人尷尬,甚至厭惡。留一份清醒和自持,便為他人和自己,留下更多餘地。於是,我只微醺,但不喝醉。

我想起人們經常說的距離感和分寸感,我十分在意。這是人們生活之中的一種狀態,過分親密,會令人有時會顯得過分隨意,生活中我堅持刺蝟法則,不疏離,不親密,君子,和而不同。因此,我不會通過喝酒的方式,去拉近彼此的關係。

古人將喝酒作為人生的一種幸事,關於酒文化的描寫在詩歌中也是各有所長,不勝枚舉。可以說,酒在古代詩歌中占的分量還是很重的。我們比較熟悉的,像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把酒言歡,快意豪情,盡顯男兒的英雄本色。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若是沒有這杯中濁酒,又怎能引起白髮佂夫的愴然淚下呢?再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更是寫出了作者在痛飲美酒之後的膽氣與開闊,足見其胸襟與氣度……

既然上面說到寫詩,也曾不只一人問我,是不是喝點酒再寫詩,更有靈感呢?我說喝完酒一定是寫不出詩來的。因為喝完酒之後,會竭力謀求一種清醒的狀態。而寫詩,我多半是在半夢半醒之間完成的,而且很多都是閉著眼睛的時候寫的,後一句自當是玩笑。有些人在深夜格外有雅興,但我是在凌晨5點到上午10點之間,更有靈感。還有的人是在看到美景之後,頓生詩意,下筆成文。我卻喜歡脫離此地此景,在回味中再度進行情感的體驗。

無論以何種方式,詩歌表達的是真性情。知堂老人說,沒有靈感而作詩,就像沒有性慾而做愛。不幸得很,這樣掃興之事,在古今詩詞創作領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記得前幾年看了幾期河南電視台的真人秀節目《文學英雄》,節目中作家與影星搭檔,去往歷史文化勝地,對文學經典進行解讀和再創作。節目中要求作家們在限定的時間裡,以限定的題材進行創作,然後由影星進行演繹。當時,節目進行到一半時,嘉賓之一的蔣方舟發表了不同的見解,她說寫作是很愉悅的事情,如此寫作,讓她很不舒服。

換句話說,這樣的方式違背了文學創作的初衷,但只是一檔子節目而已,我們不必深究。畢竟每個人擅長的寫作方式不同,但對於文學,必然要以虔誠之心去對待。是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創作的。

但,文學本身是一種藝術,它不是哲學,不是科學……它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是為了歡愉。(摘自《書與你》)梁啟超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我一年到頭不肯停歇,問我忙什麼?忙的是我的趣味。」他還說「若是勉強找些事情來消遣,我勸他不如早日投海。」換言之,文學創作是需要一定的情懷和趣味在其中,是關乎於美的情操。

因此,梁在具體談到學問的趣味時,他勸諸君有以下幾條路可走:第一,「無所為」,概括說就是無目的而為之。例如學生為畢業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以學問為手段,便是有所為。第二,不息。先生主張人們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研究所嗜好的學問。第三,深入的研究。光是研究還不行,走馬觀花,不求甚解?非也非也。嗜好兩字極為重要,好比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處。第四,找朋友。蕭伯納曾說:「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因此,閉門造車要不得。一定是在與人的交流中,才碰撞出更多火花。

我想,梁先生所言,是想告訴治學之人,為學之趣味、精髓是要做到誠、靜、深、動四字。誠是虔誠,摒除功利之心,浮躁之氣。預先取之,必先予之,若對學問,沒有獻上一顆赤誠之,必然無法觸及文學的靈魂與精髓。

靜是靜心,談到閱讀或寫作,很多人總覺得沒時間,或沒用。這就不得不談到堅持,很多事情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發現真正的趣味。否則到頭來,只是學了些皮毛,自然體會不到其中樂趣。當下流行的片段化閱讀實在不可取,尤其有些人一看見標題,就容易斷章取義。旁徵博引,未必是好文章,高談闊論,也未必真知灼見。

現實情況下,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必然要從基礎入手。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這和蓋高樓是一個道理,如果基礎的不牢固,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必然如空中樓閣般,必不久存。有時候,甚至要多一些反覆和回味,才能溫故知新。為了我們的腳步更踏實,必然要「沉下去」,更接近大地,接近核心,當然,這需要長久的堅持。

深,為的是建立一種寧折不彎的品格,不苟同,不盲從。未必求廣,但求深度。哪怕是一個極其狹窄的領域,只要深究下去,必然也是一番清澈的歡喜。你就會發現真正有益於其身,真正能給你帶來溫暖啟迪的學問之趣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然,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文學創作有時是寧靜的,甚至是孤寂的,甚至是需要一些耐力和勇氣的。有時候,寫著寫著,會忽覺山重水複疑無路,若此時停筆,約上三五好友,談詩論道也好,微醺也罷,再回頭一看,便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動靜結合,如此甚好。

當然,就像我覺得哪怕一個人吃飯,也要四菜一湯配以紅酒,不為別人,只為取悅一下自己。若是有志同道合之人,那我願與你,去遍這個城市所有的酒館,在每個春風肆意的季節里,微醺藏在少年少時的心事。

做學問也好,做人也好,都是同樣的道理。世間最怕認真二字,我經常會問自己:當下做的事,是否喜歡?若要喜歡,那就認真的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泉 的精彩文章:

關於愛情的詩都很酸

TAG:靜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