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寄荒寒尋大美——張樹珉大師新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圖》美學鑒賞
山水畫是中華民族獨特的一種精神表達。樹珉近日畫的四尺整張《天山行旅》將這種表達推向了極致。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
談到精神的表達,今人的確不如古人。面對這幅仙山凈水,腦子裡首先想到王安石在一首詩中說的「欲寄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古琴能傳悲壯之音難,繪畫達到「荒寒」之境更難。樹珉的這幅山水蕭散簡遠、高古荒寒、蕭條淡泊、閑和嚴靜,達到了自王安石以來歷代文人騷客及畫家追尋的山水最高審美理想。從這一點來說,堪稱稀世墨寶。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局部一)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局部二)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局部三)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局部四)
走近畫面,淺淡用色古韻古味、仙氣撲鼻。冰封的瀑布和著山體垂向直下,恰似冰清玉潔、清冽初開。盤旋絕壁邊山路由近及遠、由下向上,好像一條通天道,行走在天山上的孤人獨馬,袖手縮頸,如履薄冰,更加突出了孤影絕寒的「大荒」境界。近景寒林冰封,如瓊樹花開,似瑤池仙境。令人不禁想起蘇軾的 「天欲雪,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道人之居在何許?寶雲山前路盤紆」「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以及「天寒路遠愁僕夫」的詩詞意境。雖然樹珉繪畫的內容不針對蘇軾的這首詞意,但在追求高古孤絕、寒荒冷境的山水精神之路上他與蘇軾不期而遇,完成了東坡夢想的「蕭散簡遠」繪畫美學追求。
退步遠視,你會看到中國山水理想最本質的呈現。構圖上,樹珉突破了「高遠」「深遠」「平遠」的界限,採用大白、大真、大寫的獨特手法,融天地一體,暢寫千古之蒼茫。山體之「高」,高及虛空雲鏡;幽谷之「深」,深及透骨寒魂;野曠之 「遠」,遠及天涯滄古。高山、高谷、高瀑懸掛畫面主體,雲霧崖石,寒林雪氣,草木交融,山水交合,別開生面。給人「山重水複」、「 冰寒玉立」、「蒼古霜天」之美感。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局部五)
張樹珉大師國畫作品《天山行旅》(局部六)
在這裡,遠山與天相接、與地相連,真如自然。技法上,樹珉承古開今,力靈新法。皴法是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其皴法種類都是以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在中國山水畫千年的跋涉中,誰創立自己的獨特「皴法」,誰就成為那片山水的主人,並由此登峰造極。樹珉在沿襲古人各家皴法之後大為傷感,聚在他內心深處的那個「大荒寒意」無法表達。正如當年王安石的感嘆「欲寄荒寒無善畫」。他離開畫史,把眼光投向《老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荒兮其未央哉」。經過一段時間的參悟,他恍然明白了自己甘苦交集的心智映像,那裡就是遠古山體形成時的「大開大合」「大明大荒」「大寒大孤」,正如盤古「一畫開天地」的洪荒大境。相由心生,法源心境。經過十多年的閉關探索,樹珉創立了「沒骨水定」新法,並在山水雲石之間,開創了「白雨皴法」以及「美石紋法」,將內心精神世界的明山凈水呈現在世間。
在這裡,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次變革和創新,而是新時代精神山水的大美氣象。在審美主客體的物意關係上,樹珉將中國山水畫家歷來崇尚的道家精神返璞歸真、極意呈現,開創境界山水的新篇章。
?張樹珉大師簡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樹珉
張樹珉,字美石,號白玉山人,1962年出生,著名雕刻藝術家、書畫家、中國寫意雕刻創始人,園林樹雕藝術創始人,現代城市大寫意雕塑創始人,「沒骨水定」新中國畫創始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樹珉寫意雕刻院院長,西安美術學院特教聘任教授。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陝西省自強模範」等榮譽稱號,曾擔任第六屆、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專家。
張樹珉大師以藝悟道,眾法集成。從藝近30年來,其作品屢獲國家級大獎,入選《中國專家學者傳略選》、《世界名人錄》、《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中國傳統工美術的保護與發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精粹》等書籍,其寫意木雕作品形神兼備、格調高雅、古樸自然、意境深邃,力求蒼古與優雅並存,意蘊和哲理合一,被學術界譽為「中國寫意雕刻之父」;其現代城市大寫意雕塑作品將中華文化和現代城市審美相結合,凝聚中國傳統大寫意精髓,成為中國城市雕塑復興的一個重要支柱;其國畫作品傳承傳統、銳意創新、師法自然,創造的「沒骨水定」畫法,開闢了現代中國畫的一代新風。
TAG:RUSHIA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