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學校的校魂!中國20所大學校訓,百年校訓沉澱中華文化精華
一所大學的精神追求在哪裡?看它的校訓便知一二。校訓,不僅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理念,更保存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基因。
1、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啟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
1914年11月他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梁啟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
2、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把它引申為一種務實求真的學風。
「實事求是」是從中國人民大學厚重的人文積澱中提煉出來的精神品質,不僅是對過往光榮歷史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國人民大學走向未來的精神指南。它為人大人指明了讀書、治學、做人的途徑,這條路徑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求得「是」,即追求真理。從陝北公學到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再到現今的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始終是學校不變的精神特質。70多年來,「實事求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
3、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復旦校訓的兩句話是由這裡來的,用簡單的語句來解釋,博學是從各方面廣博的去學習,以開拓知識的範圍,篤志是向遠處大處立個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堅定不移,切問是切切實實的問,近思是由近及遠的想,為闡發復旦校訓的涵義,必須分別詳細的說明,先說明博學。
4、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誠樸」二字,源自中國文化傳統,誠意正心,誠信待人,修齊治平。「雄偉」是一種高明高遠的境界,立足於「誠樸」,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對故土、對現世的一種積極情懷,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
「勵學敦行」四字,強調的是要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而努力踐行的準則。「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誠樸雄偉」與「勵學敦行」兩句合為一起,既反映南大的優良傳統和特點,又表明今後辦學的追求和態度。在當今高等教育挑戰和機遇並存的形勢下,立足國情、校情,誠樸為本,追求卓越,苦幹實幹是南大全校師生的共識。
5、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允公允能」的句式,源自《詩經·魯頌·泮水》中的「允文允武」。「允」為文言語首助詞,是「既」、「又」的意思。我們可將其解釋為「承諾」、「要求」。「允公允能」就是既要有「愛國愛群之公德」,又要有「服務社會之能力」。
「日新月異」,要求受教育者有強烈的進取精神。1916年9月,張伯苓為學生作題為「打破保守,努力進取,建設新中國」的演講,指出:受教育者的時代使命,應當是立足中國、服務中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進取、不斷變革,自強不息、永攀高峰,奮力走在社會發展和時代潮流的前列。
此校訓是由校長張伯苓提出。
6、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中山大學的十字校訓,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就是要廣博地學習,不但學商道,還要學文道,學科技之道,學管理之道等;
「審問之」,就是要不懈地追問和探究知識的疑難、未知領域;
「慎思之」,就是遇事要謹慎思考,權衡利弊,慎重抉擇;
「明辨之」,就是要清楚地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等;
「篤行之」,則強調切實地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理論要與實際聯繫,不能只說不做。
這十字箴言,涵蓋了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不僅是一種治學修身的方法論,更是一種修己為人的世界觀。它不僅強調修習學問要不斷求索、循序漸進,更將治學的最終歸宿放在篤行學問、傳道濟民的社會責任上。
7、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可以參考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此處的「學」,不僅僅是指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體現了孟子所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是以永不滿足的執著精神激勵廣大師生在學術和人生的歷程中勇於登攀,不斷追求文化知識、技術能力、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學無止境,氣有浩然」較之於此前所使用的「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更加體現了價值取向,更加符合音韻平仄的要求,更加琅琅上口。
8、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1921年,陳嘉庚先生在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校訓。
「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決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陳嘉庚先生將這些古訓定為校訓,旨在激勵廈大師生積極進取、努力開拓、追求至善至美,以達到創辦大學之目的。八十多年來,廈大人在校訓的激勵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贏得了「南方之強」的美譽。
9、四川大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語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它不僅貼切地概括了今日四川大學的發展歷程、辦學特色與價值追求,而且由於暗嵌「川大」二字而被不少師生認為是天賜良訓。
其精神實質不僅體現在「涵乾納坤,合而能融」,即在思想文化、拔尖人才、學科流派的匯聚中整合辦學資源,突出綜合優勢;而且體現在「登高眺遠,再上層樓」,即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創新中不斷追求卓越,建設中國一流。
10、中國農業大學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中國農業大學以農立校,國富民殷、強農為本,是學校百年不變的追求。數代農大人情系鄉土,憂患蒼生,為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溫飽和富庶之夢不遺餘力。以「解」代「哀」,以此為己任的大氣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氣,恰切地表現了中國農業大學有別於其他高校的獨特性。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艱」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業大學作為農業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氣勢不凡,上合學校百年深厚歷史,下啟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世紀雄心,以育「天下」英才為樂,也體現了學校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理想。
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德與才的關係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強調,又堅持以德為先,而非等量齊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為導向,才是基礎,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相對於才而言,德更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廢品,無德無才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講理論(知)和實踐(行)要合而為一,不可過分偏重一邊。「知行合一」的知行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語載王陽明《傳習錄》:「知之真切篤實處。既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先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12、中國政法大學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國政法大學的所有學生都應該具有崇高的道德修養,要具有人文關懷、培養人文情操,學會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無論法科還是非法科學生都要通曉法律,具備法學的知識結構體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應成為昌明法治的主力軍,帶著對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格物,首先應是一種推究和思維過程,因此,要求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要形成對法律的特定思維;其次它還包括「學以致用」的涵義,即要求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求真求實。
致公,一方面要求中國政法大學所有的學生樹立公平、公正和正義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求中國政法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親民、仕眾、天下為公和為公眾服務的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
13、北京郵電大學
厚德博學 敬業樂群
「厚德」語出《易經·坤卦·彖》:「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就是說大地因寬廣深厚而能承載萬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萬物而無所不包容。《易經·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 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源於此。可以看出,「厚德」是高等學府對學子的普遍要求,要求我們當以大地為楷模,胸懷寬廣,以高尚的德行來包容萬物。
「博學」語出《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就是說學者應該學無止境,鍥而不捨。其核心是要求我們通過刻苦學習和實踐,以獲得廣博的知識。《論語·子張》云:「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源於此;《禮記·中庸》亦云:「誠之 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即源於此。可以看出,「博學」是高等 學府對學生的核心要求,在指導學生應該如何做學問時,強調的是以「博學」為先。
14、西安交通大學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精勤求學: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或曰:「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
敦篤勵志:交大學子嚮往的「道」就是永遠追求真理,探索科學奧秘,在藝術的林園裡施展才華,大力擴張實業,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果毅力行: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於改革創新,敢於拼搏,敢做敢為,戰勝困難,不怕曲折,鍥而不捨,扎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是「仁」的具體運用,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
15、上海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飲水思源,簡單的解釋就是指喝水的時候要記著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人不能忘本。北周的庾信《徵調曲》中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宋時的宗禮《大鑒禪師殿記》中有「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之句。
16、同濟大學
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孫子·九地》中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自此,「同舟共濟」遂成為表示協力同心、共渡難關的經典成語。
17、中央民族大學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和諧的精神。
三層含義:
1、作為大學文化的載體,民大融合了中國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也體現著學校自身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包容﹑尊重和借鑒態度,在價值體系上表現出明顯的文化自覺特徵;
2、基於對大學精神的深刻理解,倡導一種兼容並蓄,交叉融合併崇尚創新意識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思想;
3、蘊含民族團結進步精神,彰顯我校各族師生員工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和諧關係。
民大給予的,不僅僅是學習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更要做到在生活中「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18、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
「厚積薄發」來自於宋代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作為校訓它包含幾層意思:一是暗指石油等能源經過千萬年積累變成了能量而不斷地釋放出來,體現了石油特色;二是作為教師來說,要不斷地在知識和道德上積累;三是作為學生來講,「厚積」,即在道德修養和科學知識上不斷積蓄,「薄發」就是指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斷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物成務」,「物」指「天下萬物」,「務」是指「天下萬事」,語出《周易繫辭上》,指(聖)人可以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天道),成就天下功業。這切合了石油大學以實學為務,科學地掌握客觀規律,發掘萬物資源,造福於民,成就功業的石油特色。
19、西南大學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含」是無所不包;「弘」是無所不有;「光」是無所不著;「大」是無所不被。「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是1928年時任川東師範學校校長的甘績鏞先生所題。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作為校訓,除含義厚重,寓義深遠外,還來源於百年老校的歷史沉澱,可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對學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著盛大,繼承百年老校優良辦學傳統,開創西南大學的光輝未來」;對學校各級管理人員而言,要「高瞻遠矚,胸襟弘大,秉承百年辦學理念,發揚優良傳統,肩負發展學校重任,實現學校規劃目標」;對教師而言,要「學高身正,為人師表,承前啟後,開拓創新」;對學生而言,要「自強不息,學無止境,誠信做人,承前創新」。
20、黑龍江大學
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由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書寫。「博學慎思」仍出於《禮記·中庸》第20章,意味著廣泛的學習、多方面的吸收知識,然後慎重細密地思考、理解、消化,這是一個學習的全過程。
「參天盡物」出於《禮記·中庸》第22章,「參天盡物」,「參」是參與的意思,與天地參,謂與天地並立為三也。「盡」,全部發揮出。原意是說每個人能全部發揮出自己誠信的本性,人類就能顯現出人性的全部美好,萬物也能與人和諧相處。
至誠之人,能完成天賦的使命,幫他人完成天賦的使命,進而替上天化育萬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四書五經中的那些句子,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華,你都讀懂了嗎?
※夢見大水庫會娶到漂亮老婆
TAG:親親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