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出土城磚「讀」出明朝大同築城「那些事兒」

從出土城磚「讀」出明朝大同築城「那些事兒」

原標題:從出土城磚「讀」出明朝大同築城「那些事兒」



近日,大同市文物局文物監察大隊在文物安全巡查時,在大同古城內發現了100多塊明代城磚,尤為珍貴的是,一些城磚上有「洪武伍年」「洪武肆年」「官自造」、「 右衛湯興罰磚」、「大同府智字陸號」、「中字型大小」等各種款印文,磚上的銘文為楷書、隸書,陽文豎排,一行記年月日,一行記地、記號或記人,而且繁體字或簡體字同時出現。

本報4月10日3版刊發了消息《大同古城發現大量明洪武時期印文城磚》後引發社會關注。記者近日就這些紀年城磚承載的歷史信息採訪了相關專家,了解到紀年城磚背後明代大同修築城池時的「那些事兒」。



從城磚上讀出洪武年間大同的築城信息


據史載,明洪武二年正月,明左副將軍常遇春圍攻大同,守大同城的是元將竹貞,竹貞憑藉兵精糧足固守大同,但城內百姓紛紛反抗,加上城外明軍的強列攻勢,竹貞僅堅守了7天便棄城而逃,從此大同納入明王朝的版圖。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初一,剛剛到任的大同衛都指揮使耿忠就向明朝廷上奏請求修築大同城牆,「請以蔚、忻、崞三處民丁與軍士協力修浚大同城塹」,朝廷應允。之後,耿忠調兵遣丁,調撥糧食,使修復大同城池的工作得以順利展開。修築城池的人,除了本地人還有來自蔚州、忻州、崞縣的民丁和兵丁。


洪武四年七月初一日,明朝廷即「遣使命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自北平往山西繕修城池,訓練士卒」。 明正德《大同府志》記載:「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築,周圍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以磚外包。」徐達大同造城自此開始。  



實際上,現場指揮施工的是大同都指揮周立,明成化本《山西通志》載有「明年(洪武六年)都指揮周立以磚外包」,大同城牆上的城樓、角樓、敵台等均為掌印都指揮周立所建。大同的城牆牆體以三合土夯填,牆表包磚,在九邊重鎮之中,大同城池有「金城湯池」的美譽。

大同市地方志辦公室一位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這次發現的有「洪武伍年」「洪武肆年」字型大小的城磚,也是對以上史載的實物佐證。


明代大同城磚燒制工藝精良


這批出土的城磚為長方形青灰色條磚,長39—42厘米、寬20—21厘米、厚10.5—12厘米,重量17.8—19.5公斤。這麼大體量的城磚燒制工藝如何?那麼多的城磚又是什麼人燒制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地方志專家姚斌。


大同市地方志專家姚斌介紹說,明代大同城內城外有不少磚瓦窯,大同開始修築城牆時,這些磚瓦窯被官府徵用,專門燒制城磚。像「大同縣仁字壹號」、「大同府智字陸號」等應該就是不同的磚瓦窯窯主的標記。


姚斌認為,這批新發現的城磚中有「中字型大小」,表明這批磚的型號是中號。明代城磚分為大中小三號,其中中號磚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重約18公斤。


明代大同城磚的燒制工藝比較精良,而且都是手工製作。先把土篩去雜質,再和泥製成磚坯子,晒乾後,磚坯子蓋印再裝到磚窯里燒制。燒窯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雖然不像燒造瓷器那樣精細,但也要求掌握好火候。燒好的磚如果不澆水出來的是紅磚,要出青磚就得在窯頂上往磚窯里澆水,達到降溫的目的,澆五六天水後磚就可以出窯了。


燒磚是苦力活,建窯、制坯、燒窯還都是技術活,這些技藝決定了城磚的結實程度。可以說每塊城磚都來之不易,浸透著制磚人的智慧和汗水。


一塊塊紀年城磚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看著這些城磚就如同翻閱一部浩瀚歷史長卷,從中讀出了歷史文化、民俗和工藝等眾多內容。

從城磚看出明代衛所設置


在這批城磚中,有洪武五年「右衛湯興罰磚」,還有「四軍號」、「中所貳號」等印文,這又透露了一些什麼歷史信息?


明史研究學者吳天有認為,城磚中的「右衛」體現的是明朝的衛所制,明朝軍隊編製實行衛所制是由朱元璋首創。洪武二年,明將汪興祖奉命「將宣武、振武、崑山三衛士卒守大同」。洪武三年正月,置蔚州衛和大同左、右二衛;洪武三年八月,置朔州衛;洪武四年正月,置大同都衛,這是大同地區基本的防禦力量。洪武四年正月,置大同衛都指揮使司,以耿忠為都指揮使。


都指揮使司也稱都司或都衛,於洪武三年十二月開始設置,初設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八都衛指揮使司,繼設建寧、大同二都衛指揮使司。大同都衛的設置,標誌著大同作為明朝邊防軍事重鎮的開始。


衛所是一種特殊的軍隊編製,每個衛約有5600人,衛下置千戶所,統兵千人,這些人平時是種田墾荒的農民,戰時拿起武器就是軍人。其中的「四軍號」「馬軍號」等應該是千戶所下面小分隊的番號。


城磚文字透出的歷史信息


城磚的印文中有「罰磚」字樣,是什麼人被罰了磚?有的磚上的字是繁體字,還有不少是簡體字,這又說明了什麼?


大同市文物局文物監察大隊隊長高峰介紹,這批新發現的明代城磚中有不少是罰磚,高峰說,罰磚應是對制磚質量不合格或對作姦犯科之人採取的一項處罰措施,罰其出資燒磚,並標識借鑒。其中有「右衛湯興罰磚」「無文引王□□罰磚」「各處軍人在外罰磚」等。湯興當為人名,來自右衛的受罰人;「文引」是准予通行的文書,「無文引王□□罰磚」是這個王姓之人因為沒有拿著准予通行的文書而去做某一件事,被處罰出資制磚;「各處軍人在外罰磚」可能是擅自離開衛所的軍人被處罰的一種方式,就是出資制磚。從這些罰磚可以看出,明代的處罰制度是相當嚴厲的,而且通過懲罰也解決了部分燒磚的費用。



城磚上,像「中字型大小」這個「號」字為簡體字,「大同府智字陸號」中用的則是繁體「號」,繁體字和簡體字在一批磚中同時出現,說明此時部分簡體字已在民間普遍使用。


還有一塊城磚上有「大同府吏典」字樣,吏典是府里的吏員,說明也有大同府的官員捐資燒制了城磚。從這些城磚的印文里可以研判出,洪武時期明代大同城是彙集了各種力量共同修築的。本報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崔莉英 圖為出土城磚的拓片


采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 斌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劉 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頭條mp 的精彩文章:

眾專家論證 杜牧《清明》詩中杏花村確在山西汾陽

TAG:山西頭條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