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書評
《四世同堂》看到第三部時我會莫名發餓,即便是剛剛吃完飯,因為這一部名為《饑荒》,在北平城被日本侵佔後,所有的店鋪和糧食被日方接管,人們買不到糧食,只能吃連豬狗都嫌棄的「共和面」,全城陷入大饑荒,破衣爛衫的人們常常餓暈在去領共和面的路上,或被摻雜著泥土的共和面吃的得了腸胃病倒在角落裡,而後被大卡車拉去城外活活埋掉……
這是《四世同堂》第三部里讓人觸目驚心的場景。
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也是讀了便不忍停下來的書。與其說是一部小說,我更覺得這是一部歷史書,通過形形色色小人物的生生死死映照出特定歷史時期的北平和中國社會。歷史由千千萬萬個普通百姓構成,他們的隱忍與抗爭,卑微與勇敢,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醜陋與光輝,軟弱與剛烈並不是涇渭分明的是和非,所以才有恨有憐,有愛有嘆,讓全書呈現出圖景式的生動與全面,戰爭的底色和背景之下,人性的美和丑變得涇渭分明,令人一遍遍掩卷沉思,一次次扼腕嘆息。
老舍先生以泣血之筆寫下他所深愛的北平的文化、北平人的性格,充滿智慧、力量以及血與淚的痛悟和反思。越是生動就越讓人痛心,但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沉痛的歷史,還有從歷史中走來的家國文化和本民族性格里的多面與複雜。
他對北平愛得深切,對中國文化和國人了解極深,才會如此深刻地呈現出形形色色人的真實面目來。辛辣的諷刺與嘲笑給了那些無聊膚淺貪婪醜陋的人,他們渴望成為侵略者的馬前卒,從而獲得漁利的機會,比如冠曉荷、祁瑞豐、藍東陽、大赤包等人;毫不吝嗇的歌頌與讚美給了勇敢正直血性熱忱的英雄,比如錢詩人、祁瑞全、錢仲石、尤桐芳等;無奈的嘆息與惋惜給了那些在特殊環境里忠實而忍耐的普通人,比如一心盼著能活到八十歲並做八十大壽的祁老太爺以及受辱沉湖而死的祁天佑,還有仗義友鄰的李四爺等人…….
還有那些隱忍的、淳樸的、沒有家國觀念的人們,他們是只求自身、自家之苟且,不知國為何物的大多數人,比如勤懇持家的主婦韻梅婆媳和唱戲為生的小文夫婦以及大雜院里忍辱偷生的人們......
老舍先生看得很清楚,那些極為醜陋的東西在某些人身上根深蒂固,他們膚淺、無聊、可笑、可恨而又可憐,他們生則傷天害理,死則鄙如蛆蟲,他們是文化最悲哀、最潰爛的糟粕,如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等。
而那些本性善良、敦厚、友助的人一方面深明大義,另一方面卻被某種現實捆綁,忍受著來自良心的拷問與折磨,在逐漸認清現實後,奮起抗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與堅韌,如本書著墨最多的祁家長孫瑞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弟以及機敏善良的白巡長等。
在老舍先生看來最可愛、最寶貴的東西是勇敢、抗爭、視死如歸,具備這些高貴品質的人成了挽救國之危亡的棟樑。錢家二少爺以一己生命的代價摔死一車敵人,沉迷詩詞的錢父受兒子感召受盡摧殘仍誓死不降,出獄後成了北平城裡最早抗爭的人,並以其衰老之軀和不朽的精神激勵隱忍不發的人們認清現實,引導瑞宣、桐芳、高弟等走上了抗戰道路;即將大學畢業的瑞全是第一個認清現實並出走抗戰的人,他的勇敢、熱血、機敏、清醒代表了中國文化最精華、璀璨的部分,他的勝利歸來表現出老舍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與珍愛。
......
在他的筆下,說不白捋不清的中國文化竟然如庖丁解牛般層層剖開,精華、糟粕清清白白,就像小羊圈衚衕里好好壞壞、形形色色的人一樣…
在這部百萬言的史書巨著里,我們看到最平凡的人構成了最真實、最沉痛、最悲壯的歷史,不是只有英雄才可歌可泣,這裡的每一個小人物都可以成為英雄,每一個人物都令人叫絕,不論是壞的、好的…
老舍先生一定是極其熱愛北平和北平人的,他的泣血之筆勾勒出的每一個人物都呼之欲出。不由自主地想到老舍先生的死,他所遭遇的那個年代在某些方面像他書中所寫,那些人令他不能好好活著的人也像極了他筆下的「人」,而他的死也像極了那個堅韌、清白、自尊自愛而不能苟活的祈天佑。這是我讀完這書最覺傷懷的部分。
最為遺憾的是《饑荒》最後的13章在文革期間遭毀,永難找回,我們讀到的是後來有翻譯家仿照老舍筆觸補充的,讀到最後一部分時會明顯發現不及之前。幸運的是《饑荒》寫於老舍先生在美國期間,曾在美國以英文版發行並享譽國外,因而後來發現了當年的英文稿件,2017年才有完整版的《四世同堂》出版,但是所缺的部分也只是英譯漢而不是老舍先生原文。就像《紅樓夢》一樣,這本偉大的著作也留給世人永遠的遺憾。
這本書的價值大概在讀書之前很難理解,對於一本好書而言,最大的敬意應當是嚴肅的閱讀與思考。
對《四世同堂》的部分評價:
老舍規模最大、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品,也是抗戰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豐碑。
一座民族主義文學的豐碑。
唯一正面描寫抗戰時期普通民眾生活的長篇抗戰小說。
《四世同堂》是老捨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
(文學巨匠老舍先生)
(註:圖片來自網路,原創文章,請勿擅自轉載)
TAG:華科出版歌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