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印象
新疆,多麼美麗和充滿神秘。它是中國版圖上地域最為廣闊的自治區,也是我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早在六十年代,它就深深地吸引著我,還有我的同學們,我們幾十個青年學生曾組織了一支「長征隊」,「不遠萬里」,步行去新疆,渴望有一天能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永久居民,幻想著能在廣漠的戈壁灘或變幻莫測的沙漠上漫行,在開滿鮮花的草原上奔馬。「複課鬧革命」的號召把我們從幻想中拉回了現實,長征隊「夭折」了,但對新疆的嚮往卻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航班在陽光燦爛的一萬多尺高空飛翔,飛向祖國的大西北,向海市蜃樓般夢幻的西域進發。四個多小時後,抵達了新疆烏魯木齊機場。晚上九點鐘的新疆依然陽光燦爛,幾乎還要打起太陽傘。聽當地朋友說,烏魯木齊與廣州的時差約有兩個時辰,他們上班的時間也比廣州晚兩個小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古稱「西域」。公元前60年,漢朝開始向這裡派駐都護;唐朝時則屬北庭和安西都護府;到元朝,曾先後設別失八里等行省。清朝在伊犁設立將軍府,光緒十年(1884)設置了新疆省。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1955年10月正式成立。
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位於天山北麓,自古是新疆各族人民游牧和生息的地方。「烏魯木齊」一詞在蒙古語中的古意是「優美的牧場」。1760年,清政府開始在這裡建立營房,營內駐軍,營外駐民,從此商業逐漸興旺,正式形成了一座城市。新疆成立自治區,首府便設於此。
烏魯木齊的降雨量很少,尤其在七月份以後,每天日照長達15個小時,雨水就更為希罕了。但就在我們出發前兩天,新疆地區下了兩天兩夜的大雨,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大雨引發山洪,衝垮了不少橋樑和道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幾乎完全中斷。這預示著我們的行程將困難重重。幾天的大雨,使兩萬多旅遊者滯留在吐魯番。我們得到這一消息時,已是在白雲機場了。
由於雨水稀少,當地的鐵路和公路的路基只用沙石鋪成,並不需要十分牢固。沒想到來了這麼一場洪災,使人措手不及。汽車在乾涸的河道上行駛,那是常見的事,沒料想河道一下子漲滿了洪水。一路上,我們不時的遇見幾近沒頂的大卡車,拋錨的旅遊客車和遊人。
雖然烏魯木齊市政府已全力組織人力修復道路和橋樑,但短時間內是難以完工的。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興緻盎然,盡情遊覽市內的景點,等待著道路修復的好消息。
烏魯木齊有一個人民會堂,是當地最為著名的建築,它與北京的人民大會堂不相伯仲,只是沒有人民大會堂那般宏偉寬廣。我們慕名前往。人民會堂平常不對外開放,我們一位團友拿出記者證,熱情的主人們放行了。
人民會堂建於1985年,據說一共動用了約一個億的資金。這在當時來說確是一筆可觀的數目,市委書記王恩茂因此而受到黨中央的通報批評,檢討一張接一張。人民會堂確實金碧輝煌,雕樑畫棟,前廳足有十多二十米高,迎面是一幅雕刻巨畫,很能代表當地的特色。會議大廳頂上布滿了星星點點的燈飾,裡面可容納三千多人,每個座位都有同步翻譯,共達21種文字。別緻的舞台可自動升降。會堂內設置了21個地區的會議廳,各州、縣根據各自的民族特色自行布置,因此,每個廳都代表著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直至現在,它的建築和裝修仍算超前。
在我們的請求下,熱情的管理員小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大門,讓我們進入那些最富民族特色的會議廳參觀和拍照。壁毯裝飾應是新疆各民族的共同特色。只見每個大廳的牆壁上都掛滿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壁毯、壁掛,十分高雅、別緻。壁毯上織的畫千姿百態,甚是逼真。這些畫把我帶入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寓言中。我也喜歡蘇杭的掛毯,那圖案確實細膩、清新。然而,新疆的壁毯與蘇杭的不同之處在於,蘇杭的有如小家碧玉,溫柔秀氣;而新疆的卻似大方開朗的塞外姑娘,象這些民族本身的粗曠,充滿活力。我久久地徜徉在這些美麗的壁毯前,不忍離去。
最能代表烏魯木齊特色的,要數二道橋。二道橋是烏魯木齊市最富民族特色的工業品市場,居住烏市的維吾爾族人大部分集中在這裡,餐館也絕大多數是清真餐館。我們好奇地走進了一家稍覺堂皇的清真飯店。飯店共有兩層,裡面收拾得挺乾淨,擺設也很精緻,小圓木桌凳都是帶雕刻的,限坐六人,窗戶及玻璃屏風的設置都帶著濃濃的清真味。鼻子高高的老闆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屋裡,見我們是廣東人,他吩咐服務員小姐沏上一壺茶。小姐不大懂普通話,把廚房師傅喊出來招呼我們。師傅是漢族人,他很熱心地向我們介紹店裡的「招牌菜」。我們點了一隻清燉雞,幾個青菜,美美地飽餐了一頓。整隻雞被「處理」得乾乾淨淨,僅剩下骨頭架子。自來新疆後,我們每頓都是清真餐,除了羊肉、牛肉,就是用羊油做的辣菜。我們都不大習慣,每頓飯都在重複一句話:「小姐,有沒有饅頭?」不愛吃饅頭的我們卻把饅頭當「寶貝」了。
二道橋的集市裡有很多從土爾其、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的(也許是走私的)銅花瓶、銅掛碟、掛畫,以及琳琅滿目的各款小刀和絲圍巾等,使人目不暇接。異域奇異的小商品吸引著各地的遊人,尤其是來自廣東的旅遊者。小小的集市,就碰見好幾批廣東旅行團的遊客,大家一碰面,竟好象一見如故,「鄉里,鄉里」的叫著,嘰里呱啦地相互交流著旅遊的經驗。只聽當地人說道,「到處都是廣東人,廣東人真有錢!」我們在銅製品前流連忘返,愛不釋手,有些攤檔甚至光顧了五、六次,終於滿載而歸。
TAG:紫英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