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美援朝志願軍主帥人選更迭之謎
原標題:(揭秘)抗美援朝志願軍主帥人選更迭之謎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出兵朝鮮,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而在志願軍統帥的人選上,毛澤東頗費了一番腦筋。
那麼,毛澤東最初為何屬意粟裕作為志願軍統帥的最佳人選?後來,林彪和粟裕又為何同時成為主帥人選?最後時刻,毫無準備的彭德懷又為何會出任志願軍司令員?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抗美援朝志願軍主帥人選更迭之謎
1950年6月,粟裕正在統率三野部隊等共65萬人積極備戰、準備攻台。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宣布出兵朝鮮,並下令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協防台灣。鑒於朝鮮局勢日趨嚴峻,毛澤東被迫決定推遲攻台作戰,決定將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向東北。
開始集結第一批軍隊後,毛澤東已經想好了統率入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員,便是中央軍委委員兼三野前委書記、攻台總指揮粟裕。7月6日深夜,毛澤東親筆擬寫一份給粟裕的電報,召他前來北京接受新的重任,要求粟裕於7月18日到北京。這一電報署名「毛澤東」而非「中央軍委」,不僅表明他與美軍作戰的決心,也說明他對粟裕的格外倚重。與阻撓攻台的美軍第七艦隊作戰,尚不具備海空軍條件,但對於陸地交鋒,毛澤東相信:國內戰爭中殲滅美械裝備國民黨軍最多,攻台作戰準備中又對海陸空聯合作戰已有相當認識和研究的粟裕,能夠出奇制勝,再展神威。
第二天,即7月7日,毛澤東決定正式組建東北邊防軍,準備出國作戰。他委託主持軍委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召開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國防問題。總部與各兵種主要負責人,包括朱德、聶榮臻、羅榮桓、楊立三、蕭華、蕭勁光等悉數與會。此時,時為中南軍區司令員的林彪因病到北京休養。因已集結到東北的部隊與計劃中的首批部隊主要是原四野的人馬,林彪也被安排參加了國防會議。
第三天的會上,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對形勢的估計和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他還說,一旦邊防軍參戰,要「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隨後,宣布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編入東北邊防軍的首批部隊,除已集結東北的42軍等部外,還有原四野13兵團。13兵團是從其他野戰軍抽調部隊設立的全軍戰略預備隊,原本準備情況危急時用於攻台。朝鮮戰爭一爆發,它便被派上新的用場,返回當年的征戰之地東北。
第四天,國防會議的決議事項得到毛澤東批示同意後,中央軍委隨即開始著手實施,包括通知粟裕準備就任新職。
粟裕
粟裕於7月6日深夜便接到毛澤東的親擬急電,隨後又接到了中央軍委的任命通知。但遺憾的是,這時他的身體狀況很差,主要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早年負傷次數過多。他曾6次負傷,尤其是1930年2月頭部受重傷後,頭顱內一直留有三塊殘碎彈片,直至去世火化時才被發現。二是長期高強度指揮作戰,以致過度勞累。年僅43歲、正當壯年的粟裕患有高血壓、腸胃病和美尼爾氏綜合症,經常頭暈頭痛,靠戴健腦器工作。淮海戰役中,他曾連續七天七夜沒有睡覺,病痛發作時健腦器也失去作用,不得不躺在擔架上指揮。大半年的攻台作戰準備後,粟裕舊病複發。得知毛澤東親自點將,交給他抗美援朝的新任務後,他深感這是毛澤東的信任,理應勇挑重擔,但又考慮到身體狀況,恐怕頂不下來。因此,粟裕回電毛澤東,說明了病情,提請考慮另外的同志。
毛澤東賞識粟裕的軍事指揮才幹,仍然堅持要他去,但將原定到京時間推遲到8月上旬。7月10日,毛澤東又致電粟裕:「來電悉。有病應當休養可以緩來,但仍希望你於八月上旬能來京,那時如身體已好,則擔任工作,如身體不好則繼續休養。」不久,毛澤東又讓陳毅向粟裕當面傳達,明確要他擔負抗美援朝作戰指揮任務。
也就在7月10日這一天,周恩來再次召開國防會議,增設蕭勁光為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委。三天後,中央軍委正式確定13兵團和42軍等部組成東北邊防軍,明確了東北邊防軍的地位。東北邊防軍是應朝鮮戰爭而預先籌劃組建的戰略方面軍,與一般性質的邊防部隊截然不同,它的組成是從全國其他野戰軍中抽調而來。
粟裕指揮作戰
粟裕調任東北邊防軍,軍政雙挑,出任司令員兼政委,這是毛澤東給予粟裕的一個全新的平台。軍旅作家王樹增說,毛澤東極為渴望用優勢兵力像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那樣全殲美軍幾個整師。而粟裕正是毛澤東心目中淮海戰役「立了第一功」的人。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給粟裕精心挑選、配備了兩個得力的軍政副手。一個是原林彪東北民主聯軍的副司令員、時為海軍司令員的蕭勁光,一個是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副手、政治部副主任蕭華。他們兩人在解放戰爭中合作共事,一道主持接近朝鮮的南滿軍區,與林彪的東北野戰軍主力「南拉北打」,不僅熟悉首批編入東北邊防軍的13兵團與42軍,也熟悉東北與朝鮮的氣候、地理等條件,能給粟裕的指揮提供諸多幫助。
儘管有病在身,但接到毛澤東的多次電令後,粟裕慨然受領了任務,說:「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辭了,我還是要去。」他一面養病,一面立即著手進行新任務的準備,選配東北邊防軍指揮部的參謀、通信班子,安排調查侵朝美軍空軍的飛機數量和作戰能力。
但粟裕的病情日益加重,不僅無法工作,甚至左右環視也困難,吃飯時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他不得不向毛澤東請假治療,力求儘快康復。臨行前,粟裕帶病主持三野會議,研究了朝鮮戰爭問題,並對其餘各項大事作了必要的部署。
粟裕前往青島三天後,毛澤東又於7月17日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電華東局以及三野前委副書記唐亮等人並轉告粟裕,要求粟裕8月上旬報告身體狀況,說如果痊癒,必須迅速前往北京接受新任務。
因為粟裕需養病,毛澤東專為他而設的兩個副手蕭勁光和蕭華也就可以不急於到職了。因此,東北邊防軍的指揮機構也就暫時沒有建立起來,周恩來深為焦慮。經周恩來、聶榮臻建議,毛澤東批准東北邊防軍暫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指揮,日常訓練工作暫由13兵團統一組織,由鄧華兼任兵團政委。
粟裕休養半個月後,病情仍未見好。8月1日,遵照毛澤東兩次要求他「8月上旬來電報告身體情況」的電令,他托到青島探望的公安部長羅瑞卿帶信給毛澤東,報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信中說:「頭暈頭痛症並未見好轉,文件書籍均不能閱讀,每日只能看看報紙,且每次不能超過二十分鐘。」他說:「因新任務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見轉好,心中甚是焦慮,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
因醫生認為這種病並不是短期能夠治癒的,粟裕又分析「依目前局勢發展似有一時期之間隙」,也就是東北邊防軍還不需要馬上出國作戰,因而向毛澤東請求給予更長的休息時間。
當時,毛澤東與粟裕的看法一致,也認為「8月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8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朝鮮戰爭的形勢時說:「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8月上旬,東北邊防軍第一批部隊13兵團與新編入的50軍等部全部奉命到達指定位置。毛澤東於8月5日致電高崗,要求準備於9月上旬出國作戰。
8月8日,毛澤東收到了粟裕的信後回信說:病情仍重,甚為繫念。」並同意了粟裕「批准職給予較長休息時間」的請求,寫道:「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粟裕將這封信保存了多年,直到去世前一年才贈給中央文獻研究室。
此時,與朝鮮人民軍交戰的美軍還沒有越過「三八線」,朝鮮局勢還不很明朗,還沒有到主帥必須立即出馬的地步。
8月11日和13日,東北邊防軍所屬的13兵團召開兩次「瀋陽軍事會議」,高崗與蕭勁光向軍師高級幹部明確傳達了毛澤東交與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即準備入朝作戰。蕭勁光回京後向毛澤東彙報了軍事會議召開的情況,反映了東北邊防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難以完成毛澤東「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的要求。毛澤東因此致電高崗,決定將東北邊防軍完成各項作戰準備的時間延長至9月底。
與此同時,毛澤東注意到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這是個值得密切注意的大戰略問題。他立即決定採取三項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檢查督促東北邊防軍各項戰備工作的情況,嚴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工作,保證隨時可以出動作戰」。8月底到9月初,毛澤東一面等待粟裕病情好轉,一面也開始充實東北邊防軍的力量,以11個軍60萬人作三線配置,準備參戰。
面對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的嚴峻局面,代替粟裕負責暫時指揮東北邊防軍的高崗十分焦急。他雖然是東北軍區司令員,但實際並不懂軍事,更沒有指揮大規模戰役的經歷。他清楚,邊防軍統帥至今未到任,各項準備工作很不充分,必然影響即將到來的作戰。因此,他致電毛澤東:「建議指揮部隊的統帥與專門人材早日來東北,以便作充分準備。」
但此時,粟裕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不能擔負重大戰爭的指揮重任,毛澤東不能不在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人選上做第二手準備,開始考慮讓中南軍區司令員、原四野統帥林彪率軍出征。然而林彪也有病在身,正在休養。
林彪
此時,美軍還沒有越過「三八線」,主帥人選的確定依局勢來看還可以再等幾個月。毛澤東在等待粟裕和林彪病情好轉,幾個月後,無論是粟裕還是林彪,誰的病情穩定一點,再決定由誰出馬不遲。因此,他於9月3日回復高崗,說「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後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他還要求高崗迅速考慮組建東北邊防軍司令部的事宜。然而,因為最高指揮員人選始終未定,高崗又不熟悉野戰軍事務,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始終未組建——後來局勢惡化,毛澤東指派彭德懷擔任司令員時,在來不及組織指揮機構的情況下,彭德懷只得利用13兵團司令部,將其改作志願軍的指揮部。
毛澤東還告誡高崗注意兩點:一是「必須以現代戰爭觀點教育部隊,切記不可輕敵」;二是「對省級主要同志只講邊防,不講其他」。這不僅再次表明毛澤東出兵朝鮮的決心,擔心部隊有輕視美軍的情緒,也說明他非常要求講究策略,避免過早暴露己方的目的。
為加強東北邊防軍,周恩來奉毛澤東之命,多次與中央軍委各部門會談。9月3日,周恩來將會談確定的《關於加強邊防軍計劃的報告》上報給毛澤東。報告確定歸東北邊防軍建制的兵力是「11個軍36個師連特種兵總隊及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預備繼續補充的人數為「準備20萬人」。報告還作了必要的戰爭傷亡準備事宜,「衛生組織照20萬人傷亡布置,醫藥器材照70萬人準備」。這一傷亡的準備,超過國內戰爭任何一次戰役的規模。解放軍在遼瀋戰役中傷亡6萬餘人,淮海戰役中傷亡13萬餘人,合計才接近20萬人。周恩來正是以這兩次戰役的傷亡總數作參考,來準備抗美援朝衛生組織。
9月15日,朝鮮局勢異常嚴峻起來。美軍從朝鮮半島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全線進抵「三八線」,將朝鮮人民軍主力隔斷在「三八線」以南,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遭到重大損失。
經過一番緊急運籌與決策,毛澤東決定改派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挂帥,率東北邊防軍立即出征朝鮮。10月8日,毛澤東頒發命令,「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同時正式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預設已久的東北邊防軍最終公開打出了「志願軍」旗號,但司令部指揮機構一直沒有建立起來,而出國作戰在即,臨時上陣的彭德懷已沒有充裕時間進行組織。毛澤東只得決定以邊防軍所屬的13兵團指揮機構升格為志願軍總部。第二天,志願軍正式跨過鴨綠江出戰。
志願軍出征朝鮮後,經過7個多月的較量,美國意識到長期陷於朝鮮戰場不利,因而謀求同中朝方面舉行停戰談判。毛澤東也通過彭德懷的實戰,深感以現有武器裝備難以殲滅美軍的重兵集團,便接受了談判的請求。交戰雙方於1951年7月10日在「三八線」上的開城舉行第一次會議。此後,雙方打打停停,但再也沒有發生前5次戰役規模的大兵團作戰。
1952年3月,毛澤東派陳賡前往朝鮮,代替生病的彭德懷主持志願軍總部工作,彭德懷回國治療。病癒後,毛澤東考慮到朝鮮戰場己相對穩定,不需要劇烈的大兵團運動作戰,便將彭德懷留在了北京,接替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他的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一職,則奉命交與副司令員鄧華代理。
1953年7月,彭德懷又到朝鮮,但已不是指揮作戰,而是代表中朝一方與美軍簽署了停戰協定,交戰雙方的兵鋒最終停滯在「三八線」,抗美援朝由此結束。多數志願軍部隊奉命回國,部分留下保障停戰協定的實施。1957年12月,毛澤東決定從朝鮮撤回全部志願軍部隊,提出在1958年內分三批撤回。時為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抗美援朝挂帥雖然未能成行,卻成為撤回志願軍的主要執行者之一。
1958年2月14日,周恩來、陳毅、粟裕等人一起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朝鮮訪問。一行人冒著鵝毛大雪拜謁了志願軍烈士陵園,向犧牲在朝鮮的烈士們敬獻了花圈,為抗美援朝戰爭畫上了句號。
《同舟共進》張雄文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