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從五項心智習慣開始
01
誰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對組織有價值貢獻的人,是對最終成果負責的人,他跟他的職位沒有關係。
02
什麼是卓有成效?
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識資源能夠產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種手段,就是讓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03
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智力、想像力和知識,都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過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
在我認識和共事過的許多有效的管理者中:有性格內向者,也有令人敬而遠之;有超然世外的,也有遇人羞羞答答的;有固執獨斷,有因循附和;有的胖,有的很瘦;有的性格爽朗,有的心懷憂鬱;有的酒量大,有的滴酒不沾;有的具有學者風範,有的看似目不識丁;有的以自我為中心,有的落落大方……有效的管理者與不稱職的管理者,在愛好、性格和才智方面,難以區別。
最偉大的鋼琴家,如果不肯辛勤演練,也一定無法演奏好莫扎特的曲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個共同特點:在實踐中都要經過一段訓練,這訓練使他們工作起來能卓有成效。
04
五項心智習慣是什麼?
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以下五個心智習慣上刻苦練習:
心智習慣1——掌握自己的時間
有效的管理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他們往往從時間安排上著手。
掌握時間三步:1. 記錄時間;2. 管理時間; 3. 統一安排時間。時間是做任何事情的必備條件。
掌握自己的時間,首先應該了解自己的時間實際上如何耗用的。
如一次有效的溝通,大約需要1.5小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大約需要6-8小時;一份報告,大約6-8小時;一次科學實驗,至少需要5小時以上;人事決策一定要過夜,建議至少12小時。
知識工作者,要取得績效和成果,必須著眼於整個組織的績效和成果。就是將目光由自己的工作轉到成果上;有他的專業轉到外部世界,因為只有組織外才有績效。
能量守恆定律,還有「時間守恆定律」——用體力勞動的時間越少,用腦力勞動的時間肯定越多。
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將非產能的和浪費時間的活動找出來——什麼事不必做;時間記錄上的哪些事可有別人代勞;是否浪費別人的時間。
張瑞敏先生,讀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第41頁:」一個平靜無波的工廠,必是管理上了軌道。如果一個工廠高潮迭起,在參觀者看來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就必是管理不善。管理好的工廠,總是單調無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且已將解決辦法變成例行工作了。」開啟了海爾的崛起之路。
心智習慣2——我能貢獻什麼?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有效性表現三個方面:
1、自己的工作(工作內容、工作水準及其影響);
2、自己與他人(上司、同事、下屬、客戶)的關係;
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如會議、報告等。
大多數管理者重視勤奮,但忽略成果。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幹,老師強調自己的職權,即我們所謂苦勞和功勞,那不論其職位高低,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
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重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
提出「我能做出什麼貢獻?」,是為了挖掘工作中尚未發揮的潛力。管理者如果不自問「我可以做出什麼貢獻?」,他在工作中就不會有遠大的目標,甚至誤解「貢獻」一詞。
機構對成效的要求:1、直接成果;2、樹立新的價值觀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3、培養與開發明天需要的人才。
凡是失敗的人,雖然人人都工作得很辛苦,卻終因為他們不肯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戰,不能看到改變努力方向的需要而失敗了。
專業人員如何有效?知識工作者並不生產「實物」,他生產的是構想、信息和觀念。一位專業人員的產出必須與其他人的產出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成果。
一個人願意以貢獻為目標,就必須使自己的知識能為別人所用。
有效的人際關係,四項基本要求:
1、互相溝通——我們的組織和我,應該期望您有怎樣的貢獻呢?我們該期望您做些什麼呢?如何才能使您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2、團隊合作——誰需要我的產出,並使它產生效益?
3、自我發展——我對組織能有什麼最大的貢獻?我需要怎樣的自我發展,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和技能,才能幫助我對組織的貢獻?我應該將我的哪些優點用在我的工作上?我應該為自己設定怎樣的標準?
4、培養他人——好、一般人都是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要求成長起來的。
心智習慣3——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作為上級或者領導者的時候,只知道抓住缺點和短處是幹不成任何事情的,當你為了實現目標,必須用人(自己、同事、上級、下屬、客戶)之長。
用人決策,不在於如何克服人的短處,而在於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案例:劇團經理,如果女明星常發脾氣而有助於票房,也許他之所以受聘為經理,就是為了承受她的脾氣。(不可絕對)前提是有自尊地去承受這些脾氣。
有效的管理者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會問:「他貢獻了什麼?」 也不會問:「他不能做什麼?」,而會問:「他能做什麼?」
人員的考評面談:
1. 哪方面的工作他確實做得很好?
2. 因此,哪方面的工作他可能會做得更好?
3. 為了充分發揮他的長處,他還應該再學習或獲得哪些知識?
4. 如果我有個孩子,我願意讓我的孩子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嗎?
用上司之長?
了解你的上司是人,是人就會有長處和短處。
運用上司的長處,就是下屬卓有成效的關鍵;不能惟命是從,應該從正確的事情著手,並以上司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議。
大致有「讀者型」和「聽者型」
運用人的長處不只是老闆的長處,好友同事的長處,包括客戶,更要去把握自己的長處。
用自己之長?
這個事沒去做,經常會找一個借口:別人不讓干,恐怕是惰性和沒有勇氣的借口。
有效管理者會順應自己的個性特點,不會勉強自己,會問「哪一類工作別人做起來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我做起來卻輕而易舉?」有效性的每一面,都是「機會的開發,問題的消失。」
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在於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幹。
心智習慣4——要事優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去做,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位管理者越想發揮長處,就越能感到應在重大的機會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長處。這是獲得績效和成果的唯一辦法。
管理者專心一志,第一就是擺脫沒有價值的昨天。「如果我們還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現在我們該不該開始這項工作?」
做一項新的業務,一定先刪除一項原有的業務。
確定工作優先次序:
1. 重將來,而不重過去;
2. 重視機會,而不能只看到困難;
3. 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
4. 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要事優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即做事的底線(道德和價值觀),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的高度,以此來判斷這件事情重要不重要的一個參考依據。
心智習慣5——有效決策
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決策,所做的都是重大的決策;重視的是分辨什麼問題為例行性的,什麼問題為策略性的,而不重視「解決問題」。
有效的決策,雖然是以高層次的理性認識為基礎,但決策的推行卻必須儘可能的接近工作層面,必須力求簡單。
決策的五個要素:
1. 界定問題,要確定了解問題的性質。是經常性的還是偶爾性,要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而且有些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豐田管理模式——谷歌為什麼? 對出現這個現象,做它背後產生原因問題的追溯,最後就能找到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哪。
2. 確實找到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邊界條件」。
3. 解決方案,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麼,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然後在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事項,以期待決策能夠被接受。
4. 行動措施,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 有效反饋,在執行的過程中重視反饋,對於我們方案包括前面四個完成一個管理閉環。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世界上的事,你所擔心的往往不會發生;而你從來沒有擔心的,卻可能忽然變成極大的阻礙。
關於決策:
決策的過程,往往不是從搜集事實開始的,而是先從其本人的見解開始的。
有效的決策,常自多種不同而且互相衝突的見解中產生;常自多種旗鼓相當、優劣互見的方案中產生。
沒有相關的標準,不可能找到什麼事實,事件本身不是事實。
沒有反面意見,就不能做決策。
反面意見的運用:
唯有反面意見,才能保護決策者不會淪為組織的俘虜;
反面意見本身,正是決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反面意見可以激發想像力。
我們是不是真需要一項決策?如果利益大於成本及風險,就該行動;行動或不行動,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TAG:海納管理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