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慶油田的發現,有他的功勞

大慶油田的發現,有他的功勞

編者按:顧知微,中科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他是我國雙殼類古生物學和非海相侏羅紀白堊紀地層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之一,熱河生物群的命名者。顧先生關於自己的生日是5月4日還是5月10日,他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了,不過一直是在5月10日過生日,我們尊重先生的選擇,在今天發布此篇文章紀念顧先生。

顧知微先生1918年5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江蘇崑山,2011年3月19日在南京辭世,享年93歲。顧先生3歲喪母,13歲喪父,童年生活多靠親戚接濟,但也培養了他知恩感恩、刻苦學習、努力上進等優良品質。中學階段,不僅學業優秀,而且追求進步,積极參加愛國民主學生運動。1937年高中畢業,面對舊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狀況,受「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決定放棄對文史類的偏愛,懷著「理工救國」的理想,報考清華大學。但因抗戰爆發,試卷未能按時運到,只得改報湖南大學和金陵大學,均被錄取,他選擇了湖南大學礦冶系。隨著日軍大舉南侵,長沙也將失守,難以安心求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南遷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再度南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夏,顧知微先生又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並選擇地質專業,決心為國家地礦事業的發展努力學習。在聯大的4年期間,雖然是生活在國難當頭、社會動蕩、經濟困難的環境下,但聯大師生們強烈的愛國情懷、良好的學術氛圍、大批名師嚴格要求和精心培育,都使顧先生得到寶貴的磨練,不僅在專業學習方面打下了堅實寬厚的基礎,還在思想成長、品德修養等方面都得到提高。194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理學學士學位。1942年9月進入雲南省地質礦產調查所工作,在泥盆紀地層古生物研究中取得新發現。1944年赴重慶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任技佐、技士,先後進行油氣地質、工程地質、洞穴發掘等調查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以滿腔熱情投入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急需的煤田地質工作,1950年至1955年,由地質部借調,開展華北煤田地質調查,任工程師、隊長等職,先後赴河南、河北、內蒙古的宜洛、峰峰、義馬、石拐子等煤田進行地質普測、鑽探設計等工作,提交了多項有重要價值的報告,應用於生產實踐。1955年5月,顧知微先生回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為適應新中國經濟建設發展的急需,他毅然決定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轉而從事基礎非常薄弱、但與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勘查關係密切的中、新生代非海相地層古生物研究,長期堅持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方向,埋頭苦幹數十年,做出了卓越貢獻。顧先生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顧知微先生是我國雙殼類古生物學的學術帶頭人,我國非海相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長期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雙殼類學科領導小組組長。他還曾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榮譽理事,全國地層委員會侏羅系組組長,國際地層委員會侏羅系分會、白堊系分會通訊委員等職。

顧知微先生早年曾研究海相泥盆紀和三疊紀地層古生物,取得重要成果,並於1948年獲得中國地質學會許德佑紀念獎金獎。1955年改變研究方向後,他密切關注地質部和石油部等生產部門的工作,並親自組織和帶領研究隊伍,赴松遼地區開展野外工作,在松遼盆地的形成、地層劃分與對比、古生物及沉積環境與生油的關係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提交《簡論松遼盆地白堊系的年代劃分與生油關係》等報告,指出松遼平原的白堊系「是有利於石油生成的沉積,其中嫩江層似為生油希望較大的層」,為大慶油田的發現、勘查與開發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和線索。1982年,作為「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這一重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顧知微先生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59年,顧知微先生首次對我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進行系統總結,《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作為「中國各紀地層總結」系列專著之一,成為重要經典文獻,被長期廣泛應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顧知微先生是我國雙殼類(瓣鰓類)化石研究的學科帶頭人,更是非海相雙殼類研究的主要奠基人。自1960年初開始,他領導了中國雙殼類化石的系統整理和釐定工作,於1976年出版專著《中國的瓣鰓類化石》。該書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與廣泛應用。作為「中國各門類化石」系列成果之一,於198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顧知微院士十分重視我國東部地區中生代地層古生物及地質演化的研究,他是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的命名者,也是相關地層的最早研究者之一。他還先後發表《初論湘贛與我國南方早侏羅世的上升和剝蝕》、《浙江侏羅系和白堊系研究》、《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積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中國非海相中生代雙殼類與地層的分布及發展》、《論閩浙運動和閩、浙兩省侏羅系和白堊系的分界》、《亞洲中、東部的白堊紀中事件》等多種論著。上世紀80年代,為更好地解決非海相地層的對比問題,他與黑龍江煤田地質科技人員合作考察研究,發表《黑龍江省東部侏羅紀和白堊紀雙殼類的初步研究》、《海相侏羅紀雙殼類在中國東北地區東部的產出與其對亞洲中、東部非海相侏羅-白堊系分界研究的意義》和《中國黑龍江省東部下白堊統雙殼類化石》等多篇中、英文論著,並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9年,由顧知微先生執筆完成的中國古生物志新乙種32 號《松遼地區白堊紀雙殼類化石》出版,這是他邁入高齡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此後,他又傾注於中國中生代非海相雙殼類化石的綜合修訂工作,並取得新成果。

顧知微先生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十分注重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正是在他的帶領和培養下,我國的雙殼類古生物研究隊伍從無到有,逐漸壯大。他通過研究生培養、指導晚學同事,以及培訓全國石油、地質、煤炭和高校等部門單位的進修人員,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地層古生物學人才。

顧知微院士數十年來的辛勤工作,為我國非海相地層和雙殼類化石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對探索非海相雙殼類的起源與發展、劃分對比非海相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有重要意義,而且在探查煤和油氣等能源及礦產資源形成規律、論證中生代岩漿活動和構造旋迴及其與礦產形成的關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科研、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在國際學術界有重要影響。顧知微先生曾多次應邀赴日、韓、朝、法等國講學及交流。

從1938年走進西南聯大到2011年辭世,顧知微先生獻身於地質古生物學事業整整73年。在他90餘歲高齡、雙目視力已嚴重損傷時,仍始終沒有停止對地質古生物學的思考和關注,還常和同事及學生們討論他想到的問題。他的治學精神和執著信念將永為我們敬佩和懷念。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以身許家國 畢生新葯夢——追記優秀共產黨員、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
研究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