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為何從不敢高調?這兩大原因揭示了真相,後一個簡直犀利

中國人為何從不敢高調?這兩大原因揭示了真相,後一個簡直犀利

國人對高調一向不以為然。所謂高調,就是將自己的想法、慾念用語言或行動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的做派。比如某人做了官,裝得滿不在乎是低調,請人吃飯、唱歌、泡腳是高調。國人反對高調,一方面是覺得高調的人太張揚、太愛出風頭,不符合中國的中庸傳統;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出於對高調者命運的擔憂。

歷史上,很多高調者都遭遇不測。晉代的嵇康才高八斗,卻堅決拒絕為司馬氏政權服務,經常對這個政權冷嘲熱諷,最後被司馬昭處死。唐代的李白被稱為謫仙人,詩名滿天下,到哪兒都有人捧場,因此自我感覺良好,以致鬧出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硯這樣的事,後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一生的仕途就此畫上了句號。明代的方孝孺詩文俱佳,深受朱元璋、朱允炆兩代皇帝賞識,朱棣篡位,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仗著自己是海內文壇領袖,先後質問朱棣為何逼宮、為何不立朱允炆的兒子、為何不立朱允炆的弟弟,始終自恃身份,不肯合作,結果被暴怒的朱棣滅了十族。

文人高調可能掉腦袋,皇族高調更容易給自己帶來災難。清朝入關前的四大貝勒之一、掌握鑲藍旗的阿敏,自恃身份高貴,是皇太極的叔伯兄弟,只憑自己的性情做事。他遠征朝鮮,擄得不少財物和女人,有個女人長得特別漂亮,部將想將其進獻給皇太極,阿敏卻想自己留用,還振振有詞地說:「先輩打蒙古的時候,經常擄獲美女,我現在只要一個美女,有何不可?」部下勸他,當時所得的女人,是先獻給皇帝,皇帝不要,才分給諸貝勒,並堅持把這個美女送進了宮。然而阿敏我行我素,又派副將去討這個美女,皇太極很生氣:沒入宮之前你為什麼不說?現在已經入了宮,怎麼可能退回呢?高調地跟皇帝搶女人,阿敏跟皇太極結了個大梁子。

阿敏最被皇太極痛恨的是他的擺譜。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率重兵入邊,攻佔北京東邊的遵化等四城,阿敏留守瀋陽。第二年春天,皇太極叫岳托、豪格兩貝勒等率軍先還朝,阿敏出來迎接,在御前馬館,留守大臣坐在兩側,阿敏居中,他命令同為皇族的兩貝勒遙拜他一次,再近拜他一次,他才對兩人行見面禮。皇太極聽說後,心裡更是不爽,一直想找個機會修理一下阿敏。後來,阿敏與明軍作戰大敗,立即被皇太極囚於獄中,永不敘用。十年後,阿敏死於獄中。皇太極沒直接殺他,還是看了兩人是堂兄弟的面子。

封建時代,高調者之所以難得善終,首先源於皇帝對這種做法的本能反感。在帝王專制體制下,國家的所有資源,包括臣民的性命,都掌握在最高統治者一人手中,皇帝想給你高官厚祿,只要表個態即可;想讓你腦袋搬家,也只需一句話。臣民太高調、太自我,皇帝會覺得你不乖,不利於他操縱,自然要千方百計加以打擊。

皇帝打擊高調者,也有其鞏固帝位的考慮。誰都知道皇帝這個職業是個美差,有了這個位子,所有的榮華富貴、豪奢享受不請自來,要什麼就有什麼,喜歡誰就是誰。正因為這個位子太好,皇帝總擔心別人覬覦它,害怕一不留神就被人奪了去。你低調一點,他可能覺得你沒有野心;一旦高調,他立即會產生位子可能被取代的警惕心。

高調並不是天生的缺點,它有時更能體現人的真性情。然而,高調能否成為我們的人生選項,不僅取決於某個人內心的願望,更與一個社會的政治環境息息相關。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游宇明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金庸筆下最低調高手,此生收倆徒弟,一個化身魔頭,一個美成仙子
民國兩大重量級文人,好得跟親兄弟似的,因一封公開信秒變死敵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