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者呼籲建立神經學的倫理框架

學者呼籲建立神經學的倫理框架

Alex Pearlman說,在實驗室或動物體內製造人腦組織研究的倫理辯論已經成熟。

新科學家

在實驗室中創造、成長和使用人腦組織的能力正在快速發展。其發展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神經科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們最近開始呼籲為這項研究建立一個倫理框架。

他們討論了各種各樣的腦組織變體,包括在幹細胞實驗室中生長的被稱為3D「迷你腦」或「腦球」的類器官,這些類器官中的人類細胞被移植、嵌入了動物大腦中。

作者明確表示,儘管這些器官在事實上不具備人的能力,例如自我意識,但這種可能性正在變得不那麼遙遠。

已經證明類器官對於阿爾茨海默病和寨卡疾病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眾所周知的、也是令人驚奇的是:迷你大腦可以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比如光。同時,嵌合體可能是最具爭議的人腦替代物。對這些類器官的深層倫理關注與日俱增。

2017年的一項調查已經發現:有些研究者已經將非常小的一塊人腦植入到了大鼠和小鼠腦中,這引起了生物倫理學家們的憂慮。他們擔心人腦組織會在嚙齒類動物中變得成熟。甚至有人說,這些老鼠在某些和學習有關的任務中表現得更好。

另外,另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宣布,他們的大腦類器官已經血管化了,生長的血管以便提供血液的供應。

儘管有機體或非人類動物以人類的方式感知世界的機會很渺茫,但是,我仍舊應該做出決定——紅線應該畫在哪兒。

人們曾經努力討論過神經學研究的倫理,但是,還需要做更多的事。要創造有意義的倫理界限,讓健康技術獲得進步,我們必須充分理解為什麼這種有時令人不安的科學是有價值的。所以科學家們應該讓人們聽到他們的呼聲。我們還需要開始領會相關的倫理框架是怎樣的。

生物倫理學家戴維·德格拉齊亞(David DeGrazia)[1]的道德地位理論在這裡很有用。雖然如此的說法是有爭議的,但大多數人認為,與人類相比,綿羊的道德地位較低。我們對此有不同的道德義務。具有人腦組織的綿羊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道德地位,即,比羊高但又比人類低嗎?也許是這樣,這也許是思考大腦替代研究進展的一種方法。

毫無疑問,研究必須向前推進,但是需要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建立一個適當的倫理框架。

在人類大腦替代品以更令人擔憂的方式驚嚇到我們之前,科學家、倫理學家和公眾之間的公開交流是至關重要的。

[1]小編註:戴維·德格拉齊亞,喬治華盛頓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生物醫學倫理學》雜誌的副主編。著有《認真對待動物:精神生活與道德地位》,並在哲學和倫理學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他的《動物權利》已翻譯成中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空間網 的精彩文章:

重視「快樂的體驗」,直面「燃燒的內心」

TAG:心理學空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