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程強:王陽明與周敦頤的學術傳承

王程強:王陽明與周敦頤的學術傳承

明代的王陽明與北宋周敦頤這個話題,長說可以寫本書,短說可以寫篇論文,這裡只打算簡單彙報幾句,介紹他們學問之間的傳承關係。

王陽明18歲時偕夫人從江西南昌回浙江餘姚,路過上饒時拜訪大儒婁諒,婁諒的一句話對他啟發很大。婁諒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至。」其實周敦頤在《通書》中早就說過:「問:『聖可學乎?』曰:『可』。」怎麼學呢?周敦頤說:「一為要。一即無欲。」

周敦頤被後人稱為孔孟之後第一人,名氣比婁諒大得多,而且我們相信王陽明一定讀過短小精悍的《通書》,但是《通書》竟然沒有婁諒一句話對他影響大。這樣的話孔子也說過,顏淵也說過,但是婁諒同樣的話對王陽明影響最大。這就是緣分問題。18歲時,王陽明對周敦頤印象不深。

30歲時,在九華山,他一心想從和尚、道士身上學道,和尚卻告訴他說:「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可能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對周敦頤發生了興趣。

37歲時,赴謫貴州龍場路過江西萍鄉時,沿途拜訪周敦頤紀念館,他寫了《萍鄉道中謁濂溪祠》,詩中寫道:「千年私淑心喪後」。千年私淑,從年份上算,好像是說周敦頤是私淑孔子。在39歲回程路過時,他再次拜謁周敦頤祠堂,寫了《再過濂溪祠用前韻》,詩中寫道:「瞻依多少高山意」。這裡表現了王陽明對周敦頤的私淑。

47歲時,王陽明組織在贛州修建濂溪書院,在書院石碑上銘刻周敦頤的《通書》。

《宋元學案》只收錄了周敦頤《通書》和《太極圖說》,而且認為《太極圖說》存在瑕疵。讀40章的《通書》,對比《傳習錄》,我們會發現核心的東西是相似的。程顥、程頤15、16歲時跟著周敦頤學習,年齡小,跟隨的時間短,沒有學到東西,他們認為自己是從古籍中學有所成。周敦頤沒有師承,他是從古籍中學有所成。王陽明好像也是這樣的經歷。

我們從《通書》中摘取一部分語錄,會發現在《傳習錄》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誠者,聖人之本。」

「聖,誠而已矣。」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

「常人之心,首病不誠。」

「學聖人者,如之何?曰:思無邪。」

「禮,理也;樂,和也。」

「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聖同天。」

「聖學之要,只在慎獨。」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

「循理曰靜。」

由此可見,聖賢學問是相通的,因為他們的心同,他們的理同。《通書》之「通」是否也是這個意思?

周敦頤在當時知音少,二程父親是知音。朱熹弟子黃干說,周敦頤學問以誠為本,以欲為戒,繼承了孔孟之道。

王陽明在揭示致良知學說前,教學生的口頭禪就是「立志」「立誠」,他說,誠就是聖。《中庸》說,誠,是天道;誠之,是人道。

王陽明中年時,介紹儒家道統的傳承,從孔孟說到周程,晚年才改變說法。孟子私淑孔子,周敦頤私淑孔、孟,王陽明也曾私淑過周敦頤。聖賢好像沒有直接師承關係,但是他們的心是相通的。就像堯舜禹三聖遞相傳授的十六字心傳,他們是用心在傳授,傳授的也還是心。心即理,合於道心,他們的心是一樣的,是一個。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謚號元公。元,即一元復始的元,元有心的意思。王陽明謚號文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知企業家 的精彩文章:

TAG:良知企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