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讓揭陽二百餘年「世仇」兩村重歸於好的,是他們
接過北山村贈送的「睦鄰友善」牌匾,普寧市果隴村福利會會長庄俊發十分激動,緊緊地握住北山村代表的手。
這是他們這代人對兩村歷史恩怨的一個了斷。
從果隴村到北山村,僅約6公里。然而,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兩村人卻用了兩個世紀來跨越。因為歷史恩怨,祖輩曾立下規矩,兩村人世代「老死不相往來」,更不允許通婚。
化解兩村恩怨的,是兩村的鄉賢。自去年以來,揭陽掀起建立鄉賢理事會熱潮,完善基層治理。在鄉賢的推動下,兩村村委會、福利會、鄉賢諮詢委員會等多方形成合力,引導村民摒棄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
跨越兩百年的「摒棄前嫌」
5月6日,果隴村彩旗飄飄,一片喜慶。
多位村民告訴記者,村委會和福利會此前已發出公告,稱選好了吉日,在果隴村太祖祠舉行睦鄰友善贈匾儀式。
早在五一節當天,兩村就發布公告稱,果隴村與北山村因歷史原因,偶有間隙。經兩村村政和福利會多方協商,決定摒棄前嫌,結為友好鄰村,促進兩村道德、教育、經濟、環境、文化(包括民風民俗、婚娶)等交流,攜手共創新時代美麗鄉村。
「村裡的廣播也播報了這個事,大家都在等今天的到來。」村民許大姐說,村裡每房都派出了代表參加儀式,去太祖祠一起祭祖。
上午10點,北山村40名代表來到果隴村牌坊。此時,道路兩旁擠滿了人,大家爭相歡呼。在儀仗隊的歡迎下,村民往太祖祠行進,4個青年抬著「睦鄰友善」牌匾走在前列。
「4」在當地是吉利數字,寓意成雙成對。
在太祖祠,兩村舉行了隆重的贈匾儀式,還簽訂了《締結友好村協議書》,內容包括促進兩村教育、經濟、環境、文化(包括民風民俗、婚娶)等。
「我們改變了歷史,見證了新的歷史,希望兩村以後永遠友好往來。」庄俊發感慨道。
北山村祖祠理事會會長許祥照雖不會講普通話,但他也難掩內心的激動:「老一輩人的恩怨終於在我們這一代了結了,再也不能影響年輕人了。」
兩村重歸於好的背後,是長達兩百多年的「老死不相往來」。因為歷史恩怨,祖上甚至立下規定,兩村互不通婚。時至今日,「祖規」給年輕人造成諸多困擾。
中午時分,果隴村在太祖祠設席,敬備酒菜宴請北山的代表。這是北山村幾代人以來首次以賓客的名義,出現在果隴村這種高規格的宴席上。
果隴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庄承傑說,5月11日,果隴村也將派出代表到北山村回訪,雙方互相走訪,就像親朋一樣。
「世仇」禁錮下的隔閡
果隴村和北山村都是普寧的大村,兩村相距約6公里。果隴村戶籍人口有2.4萬餘人,海內外鄉賢有10餘萬人,主要姓庄。北山村人口接近1.6萬,海內外鄉賢也有數萬,主要姓許。
雖然相鄰,但在過去兩百多年時間裡,村民卻彼此不相往來。對這段歷史恩怨,村裡已無人說得清緣由,也沒有史料記載。兩個村的長者們都推測,因舊社會爭田地、山地或水源等,兩村結仇。
村民都知道,這是祖上定下來的規矩。「一代代傳下來的,就只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果隴村黨總支副書記庄承傑坦言,他雖然當了20多年村幹部,但也厘不清歷史恩怨。「聽村裡老一輩的人說,可能是很久前,兩村因農事勞作,爭奪田地、水源等引發矛盾,積下恩怨。「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兩村經濟、情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但在「世仇」的禁錮下,村民之間的隔閡依然很深。「雖有部分年輕人有來往,但交得不深,彼此都防著對方。」庄承傑說。
而一旦涉及男女談婚論嫁,家長們都不同意,沒人敢違背祖宗定下的規矩。多位村民提到,有戀愛中的男女青年因違背祖訓而被拆散。果隴村有個年輕有為的小夥子在外做生意時,和北山村一位姑娘相戀,等到談婚論嫁時,雙方父母極力反對,"棒打鴛鴦」,被迫分手。
北山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許春苗告訴記者,有兩村青年男女因在外工作,不知祖規而在一起生活,等「生米煮成熟飯」後,只能「偷偷」結婚,結果給雙方家庭留下「一根刺」,「一旦家庭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被認為是違反祖訓造成的。」
鄉賢推動合力化解恩怨
村民雖然都知道「祖規」,但也渴望改變「祖規」,只是一直沒敢提出來。「我們早就希望兩村和好,年輕人可以正常來往,在工作生活中多溝通合作。」北山村一位村民說。
化解歷史恩怨的,是鄉賢。記者採訪獲悉,在兩村鄉賢的推動下,兩村福利會、鄉賢諮詢委員會和村委會三方形成合力,引導村民達成協議,化解歷史恩怨。
71歲的庄禮乾是其中之一。曾在普寧市外事僑務局工作的他,退休後十分關心村裡的發展。去年底,他被聘為果隴村鄉賢諮詢委員會副會長,在與村民交流時,他感受到了大家對化解兩村恩怨的願望。
「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好的民風民俗也要與時俱進。」庄禮乾告訴記者,他與北山村一位鄉賢曾是同事,兩人一拍即合,謀劃要化解兩村歷史恩怨,「我們一提議,大家都說好,都十分支持,這是民心所向。」
「我們這一代人不去做,後一代人或許更沒人去做。」許春苗說,在鄉賢的推動下,兩村村委會、福利會多次銜接,精心組織舉辦互訪活動。
記者採訪發現,無論是鄉賢諮詢委員會還是福利會,其成員主要由村裡具有較高威望的人組成,他們成為凝聚村民力量,完善基層治理的有益補充。其中,鄉賢主要在村莊事務中出謀劃策,為化解基層矛盾、村莊發展提供幫助;福利會主要是用好鄉賢捐資,為老人、貧困人群等謀福利。
去年以來,揭陽市大力推進建立鄉賢諮詢委員會,完善基層治理。普寧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普寧是著名僑鄉,全市有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近200萬人,全市積極培育和發展村(社區)鄉賢諮詢委員會,凝聚鄉賢力量,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截至2017年10月,普寧市568個村(社區)已全面建立鄉賢諮詢委員會,實現了全覆蓋。
短短几個月,普寧市鄉賢認捐資金3000多萬元,其中涉及助教助學方面137.1萬元、環境衛生整治方面104萬元、走訪慰問31.2萬元、公共設施建設已達2000多萬元;在經濟帶動上,近期計劃返鄉辦廠3家,意向返鄉投資項目5個。
專家觀點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劉義強:
調動內在組織力量 化解村莊歷史恩怨
5月6日,南方+首發《重歸於好!揭陽兩村二百餘年禁止通婚,今天上演「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報道後,村莊因「世仇」而互不來往的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輿論呼籲完善基層治理,推動更多村莊摒棄前嫌,重歸於好。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劉義強認為,在潮汕地區,農村具有較強烈的宗族文化傳統,它既形成了同姓宗族聚居的人口分布形態,也造就了村民的緊密團結,以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
不過,這種基於宗族和村莊的高凝聚力,也容易因為特定的偶然事件,如突發的衝突和矛盾等,形成村莊間的恩怨和世仇。此類歷史恩怨往往疊加著嚴厲的祖訓等觀念,單獨的成員很難改變,因而得以延續下來。
劉義強認為,果隴村和北山村依託村莊內生組織——福利會和鄉賢諮詢委員會進行民間溝通,利用鄉賢和宗族老人在村中的威望,化解村民心裡的疙瘩,疏通雙方的願望和訴求,村兩委則主動引導,積極牽線搭橋,做到了借民望、順民意、得民心,效果值得稱讚。
因此,對有類似歷史恩怨的村莊,他建議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支持下,調動村莊內在組織力量,尤其是發揮老人會、福利會及各種鄉賢理事會的作用,通過民間溝通協調,化解恩怨,村兩委予以引導協調,形成新時代村莊和睦的典範。
【記者】湯凱鋒 達海軍 程勝濤
【通訊員】高壯波 普寧報
【校對】馮志堅
※索尼中國董事長高橋洋:索尼轉型要研究好興趣社群
※打開嶺南衣櫥,發現時尚密碼!這場「非遺圓桌」活動驚艷眼球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