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需要管理者?

為什麼需要管理者?

今天閱讀【誰是管理者】這個小節,有如下收穫:

德魯克說:「在一個現代的組織里,如果一位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麼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絕大多數的經理人都是管理者,當然並非全部。」,「游擊戰中,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者」。」

「他們確實是主管人員,但對其下屬的工作方向、工作內容、工作質量及工作方法,他們既無責任,也無職權。所以他們的工作,大部分還可以用效率和質量來衡量和考核,而且我們用來衡量和考核體力工作者的尺度對他們仍然適用。」

「知識工作不能用數量來衡量,也不能用成本來衡量。」

「實驗室里的化學家,當他決定採取甲研究路線而放棄乙研究路線時,他也許是做了極可能大大影響公司前程的重要決策。這樣的一位化學家,可能是實驗室的主任,也可能是一位根本沒有主管職責的研究員,甚至於可能是一位初級研究員。同樣地,從財務角度對某種產品進行決策,可能是公司資深副總裁的職責,也可能是由一位普通職員來決定。這種情況在今天的大型組織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部分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因為知識工作也像任何其他工作一樣,有些是屬於日常事務性的···」

「任何一位做決策的人,其工作也跟董事長和行政領導相同。即使他的管轄範圍有限,甚至於他的職能或他的大名不見於組織系統里,辦公室連專用電話也沒有,但他確實也是一位管理者。」

我摘抄德魯克關於誰是管理者的描述,慢慢體會德魯克到底給我們什麼啟發?

昨天有德友問:界定這個人是不是管理者的標準是什麼?今天讀閱讀我明白了,關鍵不是「知識工作者」(昨天邵先生讓我理解了知識分子與知識工作者的差別,其實我想描述的是知識分子,只是為了與書相呼應,因此保留了「知識工作者」的描述,本文強調的管理者。),因為許多知識工作者其實也不是管理者;當然也不是職位,擁有主管職位的人也不一定是管理者;也不是擁有多少下屬,擁有很多下屬的主管也不一定就是管理者···

那麼,關鍵指標是什麼呢?

我的思考是:主動承擔貢獻的責任,擁有決策的權力(獨立自主);一個人,一個知識工作者,一個主管···無論怎麼稱呼他,無論他有沒有下屬或者擁有多少下屬,只要他不承擔貢獻的責任,或沒有決策的權力,我覺得他就不是一個管理者。

一個司機,就像游擊戰的士兵,對自己行為負責,決定自己的線路和工作方式,他就是一個管理者,同樣一個司機如果不能決定自己的線路和工作方式,只是執行上級的指令,他當然不是一個管理者;

一個市場人員,承擔起對組織市場調查的責任,決定調查的方向,做出調查的結論,他就是一個管理者;一個市場主管,擁有很多員工,但不知道自己的貢獻和責任是什麼?也不知道調查的方向,不能做出決定,他也不過是別人的上司,不是管理者;

一個服務員,知道整個餐廳的努力方向,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決定怎麼服務,決定贈送的禮品,決定優惠的幅度···這個服務員就是一個管理者;一個店長,有很多店員而且是重點大學畢業擁有很多知識,但不知道這個店鋪的整體定位和努力方向,只是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這個店長也不是管理者;

所以我認為,【主動承擔貢獻的責任,獨立自主且擁有決策的權力】,一個人,主動思考我的任務是什麼?我應該做出的貢獻是什麼?然後決定怎麼去做?這個人就是管理者!這是我今天讀收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順波學管理 的精彩文章:

體悟莊子的智慧

TAG:順波學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