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股票值得買嗎?

小米股票值得買嗎?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是連「郭局」微信都沒關注,簡直不知道他還能幹什麼。

猛戳標題下藍字吧

5月3日小米招股書的公布,讓傳言已久的小米IPO落下實錘。這份597頁的材料讓社會各界集體高潮,包括痛失阿里的港交所、360度剖析小米的各路媒體、即將暴富的工號前1000的小米員工等。這一切歸結於,年僅八歲的小米崛起得太快太勵志了。

擅長講故事和打雞血的雷軍在公開信里說要堅持「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小米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估計已經感動哭了一大波米粉。但對於現實的投資者來說,不賺錢的公司都是耍流氓。小米的未來是否一片光明?值不值得投資?這才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先拋結論:作為不甘心當韭菜的科技行業小散戶,短期內我是不敢投資小米的,畢竟巴菲特老爺爺不斷強調對科技股要謹慎投資。小米麵臨的風險,可不像招股書上的那般輕描淡寫。

專利風險不斷

上市了就會被盯上

小米招股書第49頁用區區數行描述了知識產權風險,象徵性地列舉了兩個眾所周知的專利糾紛和一個商標糾紛:其一,小米2014年在印度被愛立信起訴專利侵權;其二,小米2018年初在國內被酷派起訴專利侵權;其三,杭州聯安訴小米「mika米家」商標侵權糾紛。

事實上,小米陷入的知識產權糾紛並不止這些(說好的招股書要披露所有重大訴訟呢?)。2015年12月,著名的專利流氓Blue Spike在美國發起訴訟,指責小米通過Tomtop銷售的智能通信設備涉嫌侵犯其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權;2016年12月,主營無線通訊系統的企業General Access Solutions以其持有的無線通訊系統相關發明專利被侵權為由,將小米告上了美國德州東部聯邦地區法院;雖然小米沒有進入美國市場, 但也成為了其全球化道路上的一個隱患。此外,小米在國內還與荷蘭皇家KPN公司有尚未了結的專利糾紛。

缺乏專利護城河的小米,已有的訴訟不少,未來要面對的專利糾紛只會更多,目測上市後的股價不會平穩。因為小米的IPO不但會吸引更多的專利流氓, 更是讓對侵犯專利毫不手軟的科技同行們對其虎視眈眈。

愛立信在上個月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將會在印度採取強勁的手段保護其知識產權。雖然沒有特別針對小米,但印度作為小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仍將長期被專利糾紛的陰影所籠罩。除了已經對小米發起訴訟的愛立信和酷派,基本淡出手機市場的HTC,LG、以及向來注重專利的華為、中興、三星等,隨時可能突然襲擊,向小米發起專利訴訟。

專利風險不斷,主要還是因為投入太少。對於小米這樣的硬體供應商,單台手機的專利費率佔比應為8%-10%,然而在2017年,小米手機部分收入806億元,向外知識產權費用34億元,占收入比是4.2%,和業界同行相比,投入差距較大。正是因為有大量應付的專利授權費用未付,破壞了行業的公平、健康發展,小米才能製造出均價不超過900元的「高性價比」手機。面對知識產權保護,小米的做法實在算不上「厚道」,董明珠甚至曾公開指責不尊重知識產權的小米是「小偷」。

國際化的道路上,小米為知識產權交學費的日子還長得很。無論是專利授權許可費,還是專利訴訟面臨的罰款,都不是一筆小數目。知識產權費用是智能手機行業中很重要的成本,魅族曾經透露一台400美元的手機要支付120美元的知識產權費用。刨掉比例如此之高的成本,小米比紙還薄的利潤撐得起傳說中的千億美金估值嗎?

美國主流媒體CNBC上周評論小米IPO時,引用了一名行業分析師的觀點:「小米毛利和營業利潤太低,沒有獲得投資者的信心,因為其採用的商業模式並不像谷歌、蘋果、華為,構建於知識產權和巨大的研發投入之上,容易被複制。」

硬體公司也好,互聯網公司也罷,持續的創新才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缺乏專利儲備的創新顯然是無根之水,無法形成寬廣綿延的河流。小米的專利授權之路顯然不太順利,招股書里提到的自主研發專利申請似乎獲得了巨大進展,但其研發投入絲毫不能讓投資者信服。

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研發開支分別為15.11億元、21.04億元和31.51億元人民幣。研發開支占銷售收入的2.26%、3.07%和2.75%。研發支出佔比並不算高,在2017年甚至還出現了佔比下降現象。此外,2015年至2017年,小米專利申請開支分別為0.78億元、1.71億元及1.39億元,在2017年也出現了下降。如果和華為相比,小米2017年的研發投入只佔到華為的3.57%;連傳說中研發投入少的蘋果,2017年研發投入也超過了100億美元,遠遠拋離小米。

有趣的是,小米的銷售及推廣開支一直高於研發費用,且銷售及推廣開支逐年上升。小米2015年至2017年銷售及推廣開支分別為19.13億元、30.22億元和52.31億元人民幣,占銷售收入的2.86%、4.42%和4.56%。所以小米的產品創新,到底是研發出來的,還是營銷出來的?

以佔小米收入70%的手機為例,近年來,無論是指紋識別,雙攝,18:9全面屏,劉海屏,屏下指紋等方面,小米均落後華為、Oppo、vivo半年以上。基本上,這幾個競爭對手在某個類型的產品上已經全面鋪開併產生了幾百上千萬台的銷量以後,小米的產品才姍姍來遲,完全沒有跟上競爭對手的節奏。比如去年全面屏大熱,OPPO R11s、vivo X20、華為Mate10 pro、榮耀V10等一系列的全面屏手機蠶食著市場,小米竟然沒有一款能夠對抗的旗艦手機。有人說小米Mix系列呢,沒有銷量自然也就被忽略了。

研發能力不足,甚至還會帶來供應鏈風險。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在產業鏈末端發展,研發投入又非常有限,在整個產業鏈上議價能力較差,從頂級供應商那獲取核心部件就非常被動。小米長期的飢餓營銷,起初也許是有意而為之的銷售手段,後來更像是供貨能力不足的悲慘事實。

坊間向來不缺對小米產能的吐槽:5s缺貨是因為高通驍龍821,Note 2缺貨是因為LG的曲面屏,紅米4缺貨是因為一體式金屬機身,MIX 2S缺貨是因為高通驍龍845……有幾個消費者願意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等待一台到手立即落伍的手機?

小米深知技術、專利儲備的重要性,過去幾年也在積極布局,但還遠遠不夠。

抗風險能力低

利潤太低了

小米低得可憐的利潤率,從財務角度來看,抗風險能力極低,也是目前大量投資機構舉棋不定的重要原因。而上市後,每一筆意外的大額支出勢必帶來股價震蕩。現在我們來粗略地算一算,小米未來可能面臨多少意外。

首先是專利許可授權費用。上市公司面臨嚴格的監管,小米未來不得不走向專利授權合規,海外市場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也並不像國內市場那麼有灰度。前面提到,小米17年的專利授權支出只有4.2%, 和業界最低平均水平差了4%左右,去年手機收入806億,4%也就是是32億,和去年辛辛苦苦賺的不到5%的硬體利潤差不多。不過自稱互聯網公司的小米,去年的整體凈利潤是54億,支出金額如此巨大的專利許可費後,剩下的利潤少得可憐。

其次是知識產權訴訟的處罰和相關法務費用。小米還未進入美國,就已遭到了多起專利訴訟。未來小米若是進入美國,專利戰會打得更驚心動魄——美國主流手機公司每年要在美國被訴20次以上。

除了專利積累深厚的競爭對手,數不清的專利流氓在路上虎視眈眈。專利訴訟往往伴隨著高昂的罰款:2017年,三星因侵犯華為專利被判罰8050萬元,23款使用了相關專利的手機遭到禁售; 蘋果三星的世紀專利大戰,三星一度被判支付超過10億美元的驚人罰款。

小米脆弱的資金狀況,顯然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之所以有底氣承諾硬體利潤不超過5%,是因為小米心知肚明,自己的利潤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個高度吧。這種利潤低到塵埃里的商業模式,對投資者來說,不厚道。

反正,在小米抵達星辰大海之前,我不打算買小米的股票。你呢?有何高見歡迎留言,散戶永遠是一家嘛。

END

公眾號:tencent_gj

「郭局」由騰訊科技資深媒體人郭曉峰獨立運營,上百位行業大佬已關注,多家手機廠商名譽顧問。常年混跡通信圈,歡迎交流、爆料。結交郭局,受用終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局 的精彩文章:

TAG: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