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情緒的好壞,取決於這一點

情緒的好壞,取決於這一點

一旦我們產生不良情緒,所有的焦點全關注在情緒本身,卻未曾真正的去認識它,其實不良情緒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對刺激事件的認知方式不同導致的。

富書主播:小麥子

主播荔枝號:你好小麥子(FM1357871)

01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對同一件事情,人們的情緒反應會大相徑庭。

比如,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上司,他們與對方打招呼,但對方卻沒有與他們打招呼,就徑直過去了。

其中一個可能認為:「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

而另一個卻想:「是不是上次因為我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會不會就要故意找我岔了。」

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幹嘛幹嘛;

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平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

同一件事,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呢?

其實寫文章以來,說真的,我不僅害怕被拒稿,其實也害怕稿件通過。

被拒稿後我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懷疑人生。

而稿件通過後,我又隨時關注自己的閱讀量,點贊量,也要看看與之前的相比有什麼變化,因為總會擔心是不是沒人喜歡。

寫完一篇文章無論成功與否,我都會陷入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我家胡先生說:「你寫的真的已經很不錯了,也在不斷的進步,為什麼總還不停的焦慮?」

學習心理學後,懂得了埃利斯的ABC情緒理論,情緒的產生不是由刺激事件直接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對刺激事件產生的認知方式導致的

A即所謂的刺激事件,好比失戀這件事。

B即對事件A產生的解釋,因為失戀了,有的人就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認為是自己的原因。

也有的人認為不合適就分開,很正常。

不同的人對失戀這件事想法也大為不同,想當然情緒行為反應也不相同。

C即對事件A產生的情緒或行為,認為失戀是自己原因導致的人就會陷入悲傷,甚至不敢再愛的狀態。

而認為失戀是正常情況的人則會很快從失戀中走出來,去尋找屬於自己新的另一半。

現在才明白,原來寫文章導致的情緒不好,不是稿件本身所導致的。

是我對這件事產生了自己的看法、評價,然後這種信念讓我產生了不良情緒。

如果被拒或者有人不喜歡這種觀點,我會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問題甚至是因為大家討厭我。

正是因為我對事件的負面的認知方式,才讓我一直身處焦慮不安的情緒里。

《愛情保衛戰》情感專家塗磊曾說:

你因為某件事情產生了壞情緒,而你只是一心一意在情緒上做文章,卻不去面對真實的導致情緒產生的原因,結果就愈想愈生氣,這是對生命的浪費。

聽後表示深以為然。

之前我就只糾結我的情緒,以為是自己的寫作能力不足導致的,而不敢去面對內心真正導致不良情緒的原因,所以寫文一直很難進行。

02

認知心理學家貝克認為:

情緒困擾的人傾向於會犯「獨有的邏輯錯誤」,即以自我輕賤的方式來扭曲客觀的現實。

就好像,我總以一種自我貶低的想法來解釋我的拒稿或文章不被人喜歡。

情緒的好壞,就在於我們對事件產生的認知方式的不同。

讓我們產生不良情緒的過程中有幾種「獨有的邏輯錯誤」呢?

隨意推論

就好比我投稿被拒,或者有人持反對意見,我就會認為自己的人生是一場失敗,認為別人都不喜歡我。

還有日常夫妻生活中,對方如果心情不好,不言不語,就會認為他不再愛自己了,或者是自己沒做好。

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我們很容易在沒有充足及相關的證據就任意下定論。

而這種隨意推論的扭曲現象,包括「大難臨頭」或對於某個情境總會想到最糟的情況。

選擇性斷章取義

有一次我怎麼也搜不到閨蜜的朋友圈信息了,當時我就很生氣,甚至跟胡先生說:我再也不理閨蜜了,她竟然把我拉黑了。

因為看不了她的朋友圈信息,就認為她拉黑了我,於是我也很生氣的拉黑了她。

可後來證實,她因為心情不好把所有的信息都刪除了而已。

我們在看到或聽說一件事情時,很輕易的就根據事件中的部分細節下了定論,卻忽略了整個背景的重要意義。

擴大與貶低

我可能因為一篇文章沒寫好就認為自己不適合寫作。

有時我們因為一次失戀,就認為自己可能不適合戀愛,甚至不值得被愛。

我們總會過度強調或輕視某種事件或情況的重要性,然而事情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

個人化傾向

有時候陌生人恰巧路過你身邊的時候吐了口痰,你會認為他討厭你,甚至他在挑釁你。

還有工作生活中,如果身邊的人有不好的情緒,你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所致。

我們有一種將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也會這樣做。

因為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其實不然。

亂貼標籤

我考研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認為自己沒有學習能力,還懷疑自己不能很好的工作。

還有一朋友小時候因為被別人說聲音難聽,就認為自己做不了演講,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

我們不能根據過去的不完美或別人給你貼的標籤,來決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認同。

絕對化傾向

我們對自己會堅持一種標準,如果行為未達到這種標準,就會以產生內疚、悔恨,甚至憤怒等不良情緒。

有的兒媳婦認為婆婆就應該給自己帶孩子,如果婆婆不給帶的話,就感覺很憤怒,認為婆婆不可理喻。

夫妻雙方吵架時,就理所當然的認為,男的就應該或必須先低頭認錯。

而以「應該」、「必須」的絕對化詞語要求自己和別人,如「我應該做這個」,「他必須做那個」,如果未能達到要求,則會很憤怒。

極端化思考

上學期間,老師對我的一次批評,就認為老師是討厭我。

或者因為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人生全完了。

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只分為「好或壞」,對事情的思考或解釋採用全或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極端地分類。

認知治療法認為:

心理問題的病因根源於普通的心理過程,諸如以上各種不合理的邏輯信念。

一旦我們產生不良情緒,所有的焦點全關注在情緒本身,卻未曾真正的去認識它,其實不良情緒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對刺激事件的認知方式不同導致的。

03

我們往往很容易因為某件事導致負面情緒,以至於後續一連串的事情發生,就像蝴蝶效應一般,最終在情緒的泥潭中循環。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他在書中舉了個例子:

卡斯丁早上洗漱時,將自己的高檔手錶放在洗漱台邊,妻子怕被水淋濕,就放在餐桌上。

兒子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摔壞了。

卡斯丁很生氣就揍了兒子一頓,並和妻子吵了一架,然後氣鼓鼓地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才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轉回家。

可妻子上班去了,兒子上學去了,卡斯丁鑰匙卻在公文包里,他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

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水果攤,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

待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遲到了15分鐘,又挨了一頓批。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如果換一個人,可能對摔壞手錶這件事沒太大反應,認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而有這樣想法的話,他的情緒處在穩定之中,不會打兒子,也不會和妻子吵架,後續很可能就不會發生一系列的意外事故。

同樣的,生活中的情緒只有一小部分是我們身體本能感受到的喜怒哀樂,而剩餘的很多情緒是由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所決定的。

在我們遇到刺激事件,又有不良情緒產生時,又該如何去化解呢?

識別負面情緒產生的不合理信念

當我們感受到不良情緒的出現時,能識別我們對刺激事件是如何進行評價認知的。

找出我們對刺激事件產生的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說是以偏概全,還是選擇性斷章取義,又是說是因為絕對化傾向的思考導致。

與產生負面情緒的信念做對抗

當我們識別出自己對刺激事件的不合理的信念時,就要與產生負面情緒的不合理的信念做對抗,提出反駁不合理信念的想法。

比如認為失戀是因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愛,這就是導致負面情緒的不合理信念,我們要反駁它。

要找到對刺激事件合理的評價方式來代替它。

例如,失戀是兩個人的事,因為雙方不能很愉快的在一起了,是很正常的事。

他不喜歡我那只是因為他不接納我,不欣賞我,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好。

以合理的信念來解釋刺激事件,我們就不會陷入負面情緒的困擾。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話說: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

就像我們失戀一樣,我們要從中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面對,而不是一種自我貶低的方式去解讀它。

小富女有篇文章中寫到:

被動的人,凡事等著別人來挑你;

主動的人,主動挑選喜歡的全世界。

被動的期待別人主動改變,你會發現你的情緒掌握在別人手中,是把自己人生幸福的決定權交了別人,而主動的人會認為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樣,其實情緒的好壞主動權也是在我們身上。

但願我們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活出自我。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爸媽精讀(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你的伴侶說過最讓你心疼的一句話是什麼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溝通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