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為什麼現在我們變得無話可說了?
如果你想讓自己活得有質量,就先有過硬的本事,不是僅僅混跡於低層次的朋友圈。
富書主播:木棉
主播荔枝號:牙璋辭鳳闕 (FM1965863)
一、時間寶貴,何必浪費
本科畢業第三年,微信群里說話的人越來越少,同學聚會一次比一次難籌辦。
5.1前,組織委員在群里統計聚會人數,40人的班級,回應的不到一半。
4.30晚上再統計的時候,冒泡的不到10人。
聽說最終5.1聚會到場的只有一桌,合計8人——兩個寢室的鐵哥們。
今年是我研究生生涯的最後一年,盲審過後,忙著準備答辯材料與工作簽約。本來想會會老朋友們,最後決定不去。
之前在群里聊過幾次,尬聊,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尷尬。
我在群里說我還沒畢業呢,有同學就開始以過來人的姿態建議我進考公務員、事業單位,速進體制內,理由是「女孩子,不要太辛苦。企業什麼的不穩定,還是家庭為重。開放二胎政策了,蹭一波單位福利,再生一個給老大作伴。」
還有人默默曬著,說早已不靠爹娘養著了,讀到25歲還沒賺錢啊,實在不合算……
回想過年時的聚會,大家相互吐槽活著不易,工作的人大多抱怨這年頭錢難賺。
讀研的抱怨文憑越來越難拿,就業形勢也不太好,吐槽完後就是向混得好的同學無窮無盡的敬酒,試圖挖出點「致富經」,找找共同進步的新渠道。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例行公事般的吃飯、K歌、宵夜、各回各家,一天就這麼混過去了,找不到任何意義。
在學校時,所有人的身份都是同學,大家平起平坐、沒有等級差別。
步入社會之後,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差距也越來越大,物質生活上的差異、身份階層上的懸殊也愈加明顯。
一場同學會,把千姿百態的人生匯聚在一個狹窄的空間中,尷尬在所難免的。
人生沒有高低,價值觀也沒有對錯,只能說圈子不同,不用強融。
畢業後,我們沒有共同語言,集體失語,如果我們註定漸行漸遠,也沒必要強行拉攏,以免橫生痛苦。
最怕我把你當同學,你卻把我當人脈。
二、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由無話不說變成無話可說
同學間的「失語」,從群里消息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少開始。
前段時間和閨蜜聊天,她說她曾經就主動退過一個同學群。
那時候,微信剛興起,幾個學生時代要好的朋友有了微信後,紛紛互加微信建群,閨蜜也被拉了進去。
起初,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在追憶年少時的趣事、囧事,點不完的未讀消息,大家似乎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可時間一長,這個群的回憶就漸空,變成了吐槽集中營。
已婚的朋友抱怨老公不會賺錢,承擔不了家庭的責任或是婆婆奇葩,管太多閑事,不帶孩子還話多;
未婚的朋友們天天求介紹;工作的朋友們吐槽錢少事多離家遠,老闆摳門壓榨勞動力;
還在攻讀碩、博學位的朋友們整天為發表論文而憂心,大罵「當年選擇繼續讀書,就是腦子進了水」。
她們閑來無事時「水群」,說起家長里短比誰都順溜。
誰嫁得不錯,她們會說,關上門還不一定什麼樣,誰知道呢;
誰家女兒獨立自主,年薪百萬,她們會說,哎喲,當心沒人要,賺錢是男人的事,相夫教子才是正道。
有的人,以小人之心度量別人,在不幸的、有幸的人身上找到最能平衡的那個點,自我安慰「其實我的日子還不錯」,將「阿Q精神」中的「精神勝利法」用到了極致。
敬往事一杯酒,有些人,留在回憶里就好,閨蜜默默退了群。她說:
當你在前進時,回頭看看,發現同學圈裡當年愛說八卦、嚼舌根的人依舊停留在原地,不曾改變,這樣的圈子,不要也罷。
我們沒必要用無效的社交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你對生活、工作的不滿,在群里根本得不到解決,也不會博取到同情,學會收拾好自己,再來談與人相處。
如果你想交到高層次的朋友,從現在開始,退了那些可有可無、整天吵個不停的微信群。
混錯的圈子,不如不混,浪費時間精力;沒用的社交,退了就退了,說散就散了吧。
三、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歡樂頌》里有一句台詞: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
《後會無期》里說: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這不是有多現實,而是選擇適合你的圈子,畢竟強融的圈子一定不會有多好過。
我們沒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出成績,不能給別人帶來新的觀點,提供新的價值或者說是利益,因此被歸結為「低質量社交」。
與其想辦法巴結別人將你帶進「圈子」,不如自己就擁有進「圈子」的能力。
傳說當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蒙牛董事長牛根生為防止蒙牛被境外機構惡意收購,當晚給圈內人提出資金倡議。
柳傳志、俞敏洪、江南春等大佬立馬送出2億資金,熟悉境外股市的歐亞平立刻安排操盤手買進蒙牛股票,保證股價不被境外惡意買家操控。
你如果問我怎麼進「圈子」,我會給你看下面兩張去年烏鎮互聯網大佬們的聚會圖:
京東的劉強東是宿遷高考狀元,美團的王興保送進的清華,小米的雷軍2年修完4年本科學分。還有不在飯桌上的百度李彥宏(北大)、巨人史玉柱(浙大)也都是高考狀元
和你同在一個圈子的人,實力也是旗鼓相當。
如果你想讓自己活得有質量,就先有過硬的本事,不是僅僅混跡於低層次的朋友圈。
四、你自己不牛,認識再多牛的人也沒有用
隨著年齡增長,見識的增多,我越來認可這句話:人脈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周國平說過:
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
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
首先,把聊天的時間用來多看幾本書,在專業領域中深耕,讓身份擁有更多附加值,在自己的領域中深挖,做出價值來。
你的知識、閱歷與能力是你實力的象徵。當你有了雄厚的實力,你也會有資本去進行鏈接,正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你自己不牛,認識再多牛的人也沒有用。
其次,選擇與你有共同目標,一路同行的「核心人群」。
社會學裡面有個很著名的定律,叫150定律,也叫「鄧巴數字」理論。
講的是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是人類社交人數的上限。
而精確交往或是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僅為20人左右。為了擴展人脈而混進多個低層次的朋友圈,不如用心經營自己質優的小圈子。
你自己的層次,決定了你所處的層次。這次不必「求大神、大咖帶帶我」,而是潛心修鍊,等待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同行。
富書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你不想參加同學會,都是因為這兩個字》,裡面談到:
如果你將同學會視為枷鎖,不如改變自己的認知和心態。
尬聊無非來自於四點——認知層次、身份階層、生活圈子、三觀。
這次不妨把同學會當作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去照出現在焦慮、浮躁的你,用這面鏡子帶你穿越遇見那個曾經的自己,問問自己,以後你想在鏡中看到一個怎樣的自己。
生活始終是自己的,放棄心中所有的攀比、計較、無措,放下拓展人脈、重拾友誼的包袱,去同學會只為遇見曾經的自己,思考未來的自己。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爸媽精讀(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