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苟各庄鎮、鄚州鎮、七間房鄉,你知道這些村的歷史由來嗎?
鄚州鎮
鄚[mào]州鎮位於河北省任丘市西北部,全鎮面積58.96平方公里,距任丘市區20公里,轄30個行政村,交通發達,106國道縱貫全境,從106國道到白洋淀3.5公里,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00公里,現已建成的國家重點工程大廣高速留有鄚州出口,乘車只有1個小時即可到達北京、天津。白洋淀環繞鄚州鎮西北部,自古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其水域面積達20平方公里。
鄚州:鄚為古國名,建於周朝,為燕國附庸。東漢時為鄚市。唐朝設鄚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廢州人任丘市,仍稱鄚州。該村東靠小白河,京開公路。該村為古老的村莊,亦是本市較大集市,古有「天下大廟數鄚州」之稱。至今流傳不衰。
李廣村:建村於西漢。因西漢名將李廣曾駐兵於此,故名李廣村。該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偏南4.8公里處,千里堤從村中穿過,西部靠白洋淀與安新淀水相連。共分4個大隊。
城西村: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因位於鄚州城西面,故名城西村。
城東村:明朝建村,因該村位於鄚州城的東邊,故名城東村。
南城西:建村於明朝。因位於城西村南面,故名南城西。
王莊子:建村於明朝。由王姓組成,故名王莊子。該村北靠小白河。
角口村:該村原名糠家莊,建於明朝。村南有一朱家墳,古人迷信以為「朱」吃糠,與村不利,於是改名為角口村。
李莊子: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姓李的來該地建村,故名李莊子。
七里庄: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移民到此定居,因距四面村莊都是7華里,故名七里庄。該村西靠千里堤,白洋淀與安新淀水相連。該村共分3個大隊。
韓家村:建村於明朝,以姓氏命名為韓家村。
古州村:顓頊時就有此地。當時有皇城六門、六關,(舊城地尚存)是養兵城。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遷入郝、甄兩姓,因該村舊址古老,故取名古州村。該村北靠大清河開卡,為本市最古老的村莊。
塔庄村:明朝建村。因村西有一座八角塔,故取名塔庄村,該村西靠京開公路,位於鄉鎮駐地東南偏南1.5公里處。該村共分兩個大隊。
杜家營:明代崇禎年間的大太監杜芝恆在此建庄,村名杜家塔庄,因當時有官兵為他護院,後改為杜家營。
楊臨河: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姓楊的遷居該地,因地處趙王河岸,故名楊臨河。
大臨河: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有山西洪洞姓劉的兄弟兩家遷居此地,因地處趙王河岸、且老大居此,故名大劉臨河,後稱大臨河。
小臨河: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有山西洪洞姓劉的兄弟兩家遷居此地。因地處趙王河岸,且老二居此,故名小劉臨河。後稱小臨河。
龐臨河:建村於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遷入龐、華兩戶人家居住因龐家人多,村又處趙王河岸,故名龐臨河。
苟各庄鎮
苟各庄鎮位於河北省任丘市北大門,接三區,連四縣,跨國道,西臨白洋淀。總面積60.3平方公里(含水面面積),耕地34935畝。傳統農業發達,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企業眾多。
苟各庄:建村於宋朝,因該地多紅荊,故名為荊美庄,後發現一隻狗經常卧於村邊場屋處,故改名狗卧庄,後又改為苟各庄村。
宗家佐:建村於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山西洪洞遷入宗氏居此,故名宗家佐。
馬召村:建村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從山西洪洞遷入馬姓在此居住,因馬姓先居於此,故名馬召村。
高召村:建村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以居民姓氏取名,又與幾個召村為鄰,故名高召村。
任召村:建村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以姓氏命名,因近距馬召村建村,故名任召村。
黃召村:建豐十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有黃姓遷此居住,因近距馬召村建村,故名黃召村。
大劉村:建村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劉姓遷移到此,分兩地居住,因居此者多,故名大劉村。
鄭召村:建村子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遷來鄭姓居此,因原鄰馬召村,故名鄭召村。
清河口:建村於1531年,該村地處千里堤以里,南臨千里堤,因位於大清河南岸,故名清河口。
西里長:建村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因里長分兩村,該村位於西部,故名西里長。
東里長:建村於天啟年間(1621—1627年),因該村低洼易澇,鄉里百姓不斷增土墊高,故名為里長,後村漸大分開,又位於東部,故名東里長。
棗林庄:建村於宋朝,因建村時該地棗樹成林,故名為棗林庄。該村座落在千里堤之上,南有二十五孔閘,西靠白洋淀邊,淀水與安新相連。
小劉村:建村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遷來劉姓到此,分兩地居住,因居此者少,故名小劉村。
將 庄:建村於唐朝,因村西有一土丘,據傳為唐朝一將軍墓,故起名為將庄。該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開卡。
王各庄:據傳建村於清朝,由王姓建村,故名王各庄。該村北臨千里堤和大清河開卡。
萬各庄:建村於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遷入毛、劉二姓,因避孤單,求興旺,起名叫萬各庄。該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開卡。
大董各庄:建村於明朝,因有朱姓居住,取名朱家台。後來遷入汪、栗、董三姓,因姓董的勢力較大,遂改名為大董各庄。
小董各庄:建村於明朝,原名趙圪撻村,因緊靠大董各庄,遂改名小董各庄。
七間房鄉
七間房鄉位於任丘市西北部,陵(城)七(間房)公路過境。鄉政府駐七間房村。面積52.2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
七間房:建村於清朝光緒年間。從安新采蒲台遷來七戶,在此蓋房七間居住,故名七間房。
西大塢:建村於明朝中期,該處為白洋淀邊沿,西面低洼有水,中間為陸地,因本市東北有東大塢村,故名西大塢。該村西靠千里堤,白洋淀與安新淀水相連,共分四個大隊。
郝各庄:建村於明朝萬曆年間,因郝姓居多,故名為郝各庄。
三各庄:建村於明朝初年,從山西洪洞遷來表兄弟二人在此居住,當時該地方有三個小庄遺址,故名三各庄。
三 冢:建村於宋朝初,因該村附近有三個大墳,故積為三冢。
辛口子:1501年建村,安新李家莊李全武遷來此處居住,因地處千里堤,當年被水沖一大口子,故稱為新口子,後改為辛口子。該村座落在千里堤之上,西部與安新淀水相連。
梁溝村:建於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韓、王二個人在此安家,起名兩口村,後演化為梁溝村。該村座落在千里堤之上,西部與安新市淀水相連。
大樹劉庄:該村建於宋初,姓劉的曾遷居於此,當時該處有大楊樹,故取名大樹劉庄。該村座落在千里堤上,西部與安新淀水相連。
編輯整理:白洋散人
TAG:安新鄉村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