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真絲弦、現代鋼絲弦、複合弦在音調和音色上的比較
唐世璋
中國弦樂器大部份在最早時期都使用蠶絲弦,否則就多用動物腸子做弦。其後弦樂器大多數逐漸使用其他物料作弦,古琴沿用絲弦的歷史傳統,一直到了「文 革」時期才起變化。
良宵引
聽玄—郭關古琴專輯
郭關
00:00/03:47
絲弦版錄音
鋼弦版錄音
在「文 革」前已經有人開始研製非蠶絲的古琴弦線,原因之一是古琴弦的製作者發現難以找到高質素的蠶絲,加上彈古琴的人愈來愈少(有些人認為絲弦聲音太柔弱,難吸引人注意)。
所以到了「文 革」時期尼龍鋼弦便發展出新的趨向,把古琴從自我修心、養性怡情的樂器改變為人民服務的樂器。
到了八十年代,絲弦已差不多在中國消失,古琴興起,成為一種公開表演的樂器。演奏的方式,特別是在音樂學院的教授方式上,亦隨之改變。
筆者於1974年開始習琴,到90年因常被邀請公開演奏、為了在雜音多的大演奏廳中取得較佳的演奏效果,亦開始使用尼龍鋼弦,但過了一兩年後,發現常用這些弦的古琴,它的塗漆出現了剝落現象(因此珍貴的古琴只應採用真絲弦以免損壞)。
與此同時,我完成了《神奇秘譜》(1455年)所有琴曲的打譜工作,便開始發表論文討論打譜可採用的兩種方式:1.以古譜為基礎,創作新版古琴曲。2.以古譜為基礎,試圖重建古琴曲的本來面貌,而我專註採用第二種方式打譜。
這樣我是試圖採用西方宗旨的所謂「復古風格演奏」的方式。根據此宗旨,學者和音樂家,一般都會根據古代曲譜,儘可能緊貼原來的譜和歷史原貌,對比相關的口述歷史和文字記載,挖掘出古代曲譜的一些原則,然後嚴謹按譜彈奏,或者按譜自由演繹(仍是依據傳統而非新版)。
「復古風格演奏」的關鍵,在於使用相關歷史時期的正確樂器,其中包括使用歷史上正確的琴弦。由於筆者使用過絲弦和鋼弦,直覺意識到不同弦,給我帶來截然不同的彈奏方式和體驗,我意識到科學鑒證的重要性,它將解答我的迷思:為何使用不同弦會產生不同的體驗。
這項實驗,集中於研究絲弦和其它弦,如尼龍鋼弦和複合弦,在音調和音色上的差別。
古琴基本的一大特色是,同一個音符,用不同的方法彈奏,可以產生不同的音色;例如同一個音在不同弦上,可以彈出不同的聲音,如散音、泛音、按音等。這些豐富多彩的音色,成為古琴之美,在傳統美學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但是,我的耳朵告訴我,沒有了絲弦就沒有了這種古琴之美的豐富音色。一張古琴,當它用上尼龍鋼弦後,它無可避免地帶來不一樣的演奏方式,亦側重了與傳統古琴不一樣的音色!
這些音色的界定,最好就是聽一個音調在彈奏時所產生的倍音。現代量度音調是採用頻率,例如音樂的A調是440赫茲,即每秒440的頻率振動,但是,純粹440赫茲的聲音即刺耳,又機械化,還有點不堪入耳!
所以音調之能繞樑三日,是因為透過樂器所發出的倍音,它能夠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倍音基本上以基本音為倍數比例,如2/1(880,1760…),3/2等等,當你聽到一個所謂的440赫茲的音調時,實際上是聽到了一連串倍音,總合起來,演繹為440赫茲。
我住在香港的期間,參與了一個很特別的研究:用科學方法測量不同弦樂器所產生的不同音色,目的在於能夠在一部合成器上複製出不同弦樂器的聲音。因為不同樂器所產生不同的音色,大部分都能夠憑它的倍音分辨出來,如果要在一部合成器上複製出不同弦樂器的聲音,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測量,然後再複製出這些倍音。
這項研究所測量的弦樂器,大部分為西方樂器,如吉他等。我們發現,大部分弦樂器在開始彈奏時,倍音往往比基本音強很多,但很快,通常在一秒鐘之內,倍音就會消失,只餘下基本音還可以測量。
接下來,我們測量絲弦古琴,只測量其中一個音符所發出的散音、按音、泛音,不包括上下引和吟猱等裝飾音。我們發現,在開始彈奏時,倍音的確比基本音強很多,但它並沒有在一秒鐘之內消失,它逐漸轉弱的速度十分緩慢,而且一直保持比基本音強的狀態5秒或以上。
此外,不同頻率的倍音,更以不同速度消失,因此亦令音調在轉弱時產生變幻。這樣,整體的音調似乎在細緻地波動,就像一些銅鐘被撞擊之後所發出的美妙聲音。
這項研究,解釋了傳統古琴曲目的一些特色,例如,它如何能夠在不同的弦上重複同一個音,就可以散發魅力無窮的音色。慣於操絲弦的琴人都知道,這種音色是在尼龍鋼絲弦或複合弦上找不到的。但是,據我所知,絲弦以外的其它弦,尚未充份受到科學測試。
現階段我進行的研究項目正在測量三張古琴所發出的散音、按音、和泛音;分別張上真絲弦、尼龍鋼絲弦、和複合弦的三張古琴並輪流換上不同的弦,重複測試。經過三輪試驗,將會得出三種不同弦的三張琴的不同音響結果。
目前,這個研究尚 待完成。
(2010年12月8日)
唐世璋(JOHN THOMPSON)
唐世璋,原名John Thompson,美國人,現代琴家。
唐世璋師從台灣梅庵派琴家孫毓芹學習梅庵琴譜,後定居香港長 洲島,專心從事打譜。經過努力,他根據《神奇秘譜》、《浙音釋字琴譜》等古譜,先後完成打譜作品百餘首。
並有古琴專輯《希聲》流傳於世,收錄琴曲包括:《關睢》、《南薰歌》、《屈原問渡》、《山居吟》、《師賢》、《思舜》、《天台引》、《烏夜啼》、《陽關三疊》、《漁歌》、《漁歌調》、《禹會塗山》、《雉朝飛》。
唐世璋認為打譜應參照歐洲復古音樂的做法,如,在演奏和研究巴赫的音樂時,應用古鋼琴而不是現代鋼琴,做到樂器和音樂同步,以保證復古音樂的真實性;從而認為在古琴打譜,應該用絲弦而不能用尼龍鋼弦。
唐世璋有志於推廣亞洲文化,認為亞洲藝術應是「藝術」,而不應局限為「傳統藝術」或「民族藝術」。他建立了古琴網站,並上傳了六十餘首琴曲。
推薦閱讀
藝道講堂 | 古琴公益講座系列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良宵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吳聲絲弦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