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不了解的山西——山西特產

你所不了解的山西——山西特產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

現在小編會為大家一個個來介紹山西的特產,了解山西,走進山西

平遙牛肉

簡介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美食文化的精華之一,古漢時就有「賣刀買犢,賣刃買牛,遊刃有餘」的對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風味獨特、久負盛名的平遙牛肉早在明清時代就已遠銷亞洲各國,史載清末,慈禧太后途經平遙,享用平遙牛肉後,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將其定為皇宮貢品。

平遙牛肉,傳統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歷史文化

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清嘉慶年間,邑人雷金寧及其子孫三代,在城內文廟街設有興盛雷牛肉店,長達百餘年。到光緒末年,又有任大才與其子任仰文在城內西大街設立自立成牛肉鋪,所制牛肉可與興盛雷牛肉相媲美,均為正宗產品。

民國初年,西郭村韓來寶在縣城南門外開設隆盛旺牛肉店;韓照林在城內西大街開設牛肉加工作坊。之後,牛肉店鋪、作坊逐年增多。

山西老陳醋

簡介

老陳醋產於清徐縣,至今有幾千年的醋歷史文化。老陳醋色澤為紅棕色,味道以「綿、酸、甜、香」為主,選用優質高粱、大麥、豌豆等五穀經蒸、酵、熏、淋、曬的過程釀就而成,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至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譽,以色、香、醇、濃、酸五大特徵著稱世。

老陳醋,色澤棕紅,醋香濃郁,酸味柔和適口,滋味回甜醇厚,可冷調熟烹。主要成份是醋酸,並含多種有機酸、氨基酸等。具有增加食慾、助長消化、解腥去膩、分解脂肪、防病強身之功效是保健和調味之佳品。

歷史文化

醋古稱醯,又稱酢。《周禮》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記載,由此可見,我們西周時期已有釀造食醋。晉陽(今太原)是我國食醋的發源地,史稱公元前八世紀晉陽已有醋坊,春秋時期已遍布城鄉,至北魏時《齊民要術》共記述了二十二種制醋方法。當時,制醋、食醋已成為山西人生活中的一大話題。《本草綱目》等古籍中有許多關於醋的記載,民間中流傳著許多關於醋的掌故。

唐宋以後,由於微生物和制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至明代已有大麴、小曲和紅曲之分,山西醋以紅心為制醋用曲,該曲集大麴、小曲、紅曲等多種有益微生物種群為一體,所釀之醋最馳名者為中華老字號「益源慶」。史稱明太祖之孫朱濟煥被封太原府為寧化王,「益源慶」所釀之醋被指定為寧化王府的專用醋,使因改部分白醋為熏醋,其風味大增,後世稱為暖和法熏醋。清順治元年(1644年),梗陽(今清徐又稱清源)中華老字號「美和居」改新醋陳釀工藝為「夏伏曬、冬撈冰」,形成該字型大小食醋的獨特品味,並將產品定名為老陳醋。

已故著名微生物學家方心芳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對「美和居」山西老陳醋的工藝進行了總結和肯定,他在《黃海》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清源醋之發酵溫度高至40℃以上,其酪酸菌、乳酸菌必起作用,山西醋之氣味別緻足可證明醋酸菌以外的細菌作用。」並稱「我國有四大名醋,首推山西老陳醋」。已故著名生物學家陳駒聲先生則在多種著作中明確指出:「山西老陳醋是我國北方最著名的食醋」。山西老陳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它的生產至今已有3000年余年的歷史,全山西大大小小的醋生產企業也有1000多家。號稱中國四大名醋之一的山西老陳醋以其綿、酸、香、甜、醇的獨特風味和悠久的釀造歷史熏在國內排名位居鎮江醋、保寧醋和福建紅曲醋之前,著稱於世。

山西人食醋最多的品種當數本地特產--中外聞名、始創於明末清初順治年間的山西老陳醋。現在只要一說起老陳醋,人們自然便想到了山西醋。外地人戲稱山西人為老西兒。要知道,「西」與「醯」諧音。山西人愛吃醋,山西人就象是醋的代名詞,這在全國來說也是出了名的,卻不知「醯」就是中國古代 「醋」的原名。關於山西醋和山西人,外省人曾經編派過不少笑話,大概都和醋有關。

也許有人曾聽說過《尚書》中記載的那個故事:殷高祖武丁,為聘請一位叫傅說的人出來做他的宰相,曾致詞曰:「若作酒醴,爾惟麴櫱;若作禾羹,爾惟鹽梅。」這裡所說的梅,就是酸梅子,當時是當作醋來使用的。這位傅說,那時就隱居在山西平陸縣一處叫「傅岩」(一作「傅險」)的地方。可見,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紀以前,山西人食醋就頗具名聲了。「歷史學家郝樹侯教授就曾考證:至少在公元前四九七年以前,即「在晉陽城(今太原市南郊晉源鎮)建立起來時,應該就有醋的製造者了。」

六味齋醬肉

簡介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產,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六味齋」的醬肉的品種有醬肉、醬肘花、雜拌、香腸、蛋卷等,風味各異。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六味齋最負盛名的產品是醬肘子,在清乾隆年間即為貢品,慈禧太后為經常吃到醬肘子,特賜給送醬肘人一塊進宮腰牌,拿著這個「特別通行證」可以直入深宮無須稟報。

歷史文化

六味齋雖然在山西太原,但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的北京,它是國內食品行業現存為數不多的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之一。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有兩名舉子:一為魯人,一為晉人,在京趕考名落孫山,盤纏所剩無幾。二人搭夥,在北京西單牌樓附近開設了一家熟肉店,名為天福號。一天夜裡,兩人守灶煮肉、喝酒聊天,對飲過量,隨之呼呼大睡。一覺醒來,肉已塌爛於鍋中,只好將肉起出鍋來放到盤中放涼後出售。但是看看鍋中已成濃汁的肉湯,棄之又覺得可惜。於是,他們便將肉汁塗到肉上一併出售。誰知歪打正著,人們食後反覺肉質香嫩爛熟,味道更加鮮美,一傳十、十傳百,顧客盈門,生意火爆。從此,兩人便把這種煮肉的方法沿襲下來,醬肉由此而生。後來,天福號最負盛名的醬肘子得到乾隆皇帝的讚譽,遂成為御用貢品。到慈禧太后時,這位「老佛爺」為經常吃到鮮美的醬肘子,賜給送肘人一枚腰牌,作為進宮的通行證。由此,天福號的醬肘子身價倍增。

1938年,天福號在山西太原設立分號。起號名時,開店的掌柜和夥計們確也費了一番思量。一個說,凡是吃的東西,一般有酸、甜、苦、辣、咸,也就五味俱全了。另一個說:「肉沒有香味,還有甚吃頭?咱們給它來個五味俱全再加一個『香』味,這不就是『六味』嘛!」此時,一個有點兒文化的夥計給「六味」後面加上一個雅氣的「齋」字,便成了「六味齋」。於是,「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的字型大小由此而生,譽滿京師的宮廷貢品天福號醬肘子到太原落戶,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倫 的精彩文章:

TAG:星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