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馬斯克的奇幻夢想
今天先來說一個人,伊隆?馬斯克。這個人,很多媒體也常提到。他最著名的身份是特斯拉的老闆,但是他的生意很多,有發射火箭的公司,有做太陽能的公司,有做人腦和計算機連接的公司,有做地下軌道交通的公司。反正什麼概念新潮,他就做什麼。
這跟我們熟悉的科技公司完全不同,不是從一種核心能力開始起步,然後慢慢擴張自己的邊界,逐步長大。所以,難免就有人說,伊隆?馬斯克就是個大忽悠,做這些新潮概念,就是為了在資本市場上圈錢。
那麼問題來了,馬斯克是大忽悠嗎?如果他是個大忽悠,他創業已經有20年的時間了,無論是特斯拉汽車,還是SpaceX這家火箭發射公司,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今年年初,我們還被SpaceX發射一個大火箭上天的新聞刷屏。如果他不是,那又怎麼解釋他這一系列完全不搭調的行為呢?過程很複雜,不可能三言兩語,今天我們就談個重點。
2016年馬斯克有一次演講,名字叫做:讓人類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這,就是馬斯克心中的那個終極使命。具體地講,他要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把100萬人送上火星生活。
聽著不靠譜吧?對,初聽起來,都覺得像是個神經病的想法。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就是把一個大目標分拆成可執行的小目標。比如說你們公司老闆,要求今年你個人的營業額要超過1個億。看起來不靠譜,但是,只要你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其實不見得不靠譜。
那把100萬人送上火星,這麼不靠譜的想法,我們來看馬斯克是怎麼把它拆成小目標的。
美國政府曾經算過一筆賬,如果要把一個人送上火星,現在技術上是有可能實現的,那要花多少錢呢?大概是100億美金。送100萬人上去生活,也就是1萬萬億美金。這筆錢多大,不多,大概相當於美國500年的GDP。這當然太貴了。
所以馬斯克的第一步就來了,把這筆錢降到50萬美元。也就是一個想移民火星的人,把地球上的房子賣了,很多人能湊的出來的數目。好了,於是,馬斯克的目標,就變成了把成本降低2萬倍。看起來,還是不可能對吧。
馬斯克的第二步就來了,把這個2萬拆分成20×10×100,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先說這個20。現在的火星飛船,一次只能裝5個人,馬斯克說,可以造大一點的火箭,一次裝100人,這不就等於是把成本降低了20倍嗎?如果你關注新聞的話,會知道,這不是吹牛,SpaceX確實是在試驗這樣的火箭,據說2019年就能看到雛形。
那那個算術題中的10是什麼?馬斯克說,我是私營公司,我效率高,我有可能把火箭本身的成本降到10分之一。事實上,現在SpaceX的成本就已經降到了同行的五分之一。好,那最後那個100是什麼?就是可重複使用,可回收的火箭。如果這個能實現,那發射火箭的成本,其實就只是燃料成本了。去年,2017年8月,SpaceX成功回收了自己的火箭,這已經是第14次回收,陸地上6次,海上8次。這事已經是常態。
這筆賬算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覺得是那麼回事了?
好,我們還是回到馬斯克的那個目標,他說的是讓100萬人到火星上生活。請注意,是生活,不是旅行。火星上,有一點點水,極其寒冷,幾乎沒有氧氣。怎麼生活?所以,不只是用火箭把人送上去就行的。自己吹的牛,含著淚也得實現啊。
馬斯克其他幾家公司就是干這個用的。
最著名的特斯拉,是電動車公司。特斯拉還有一個做太陽能的子公司,叫Solarcity。為什麼要做太陽能,為什麼要做電動車?因為火星上沒有氧氣,能源只能是來自太陽能,開車也只能是電動車。還記得馬斯克還有一家做地下高速軌道交通的公司。已經在美國好幾個地方開挖它的軌道了。對,那就是未來火星上的交通工具。
好了,人去了火星,有了能源,就有了吃穿,還有了交通,那還得有什麼?通訊啊,我們這代人沒有Wi-Fi怎麼活?
2015年,馬斯克宣布了一個星鏈計劃,要發射1.2萬顆通訊衛星,布滿地球軌道,為地球上用戶提供至少1G每秒的通訊服務。要知道,人類到現在往太空中發的衛星也不過是4000顆,這1.2萬顆是什麼概念,可想而知。別覺得他是吹牛,事實上,2018年,也就是今年2月,第一批測試衛星已經發射了。將來如果100萬人真上了火星,看來馬斯克就準備讓他們用衛星通訊了。
到這兒,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有點聽那種異想天開的陰謀論故事的感覺?細節都對的上,但是那個結論還是有點匪夷所思?
對,剛開始,我也是這種感覺。但是,看的資料多了之後,發現,上面說的不是什麼推測,它就是馬斯克在各種場合,一直在說的計劃。只不過因為這個計劃實在是太瘋狂,人們忽略它而已。
2006年,馬斯克就把特斯拉發展的路線圖公布在了公司的網站上,叫《特斯拉的秘密宏圖》。十幾年過去了,對照看一下,特斯拉的發展完全是按照這個步驟進行的。時間上的計劃時而有延誤,但是發展步驟是一點也沒走樣。更重要的一個證據是,SpaceX這家火箭發射公司的成立時間還要早於特斯拉,它是2002年成立的。16年前啊,馬斯克才31歲啊。他這個宏圖大業就已經想清楚了,而且已經落下了第一顆子了。為此,他同時布局了幾家高科技公司,分別解決到火星上生活的能源、交通、通訊等等問題。這些公司都是從一個非常小的起點開始,一邊賺錢,一邊把所有賺到的錢投入研發,一步步地往前拱。
可能對馬斯克的計劃能不能實現,都抱有極大的懷疑。但是,一個人,傾盡畢生心力,做了那麼大的一個商業計劃,甚至已經不能說是商業的計划了,它已經是一個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改造工程了。而且已經按照計劃實現了一部分了。對於這樣的人,我們除了祝福和仰望,還能做什麼呢?
之所以談這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實就是想說,商業不是錢,不是交易,不是創業,不是成功,「商業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徹底地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商業是一大盤棋,這盤棋,可以大到根本就沒有邊界。馬斯克讓我們看到,一個白手起家的人,可以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把這盤棋下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
【插播條最新動態——近期巴菲特的股東大會】
巴菲特如何通過提問誘導思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投資管理學教授陶迅(Jeffrey Towson)最近帶著學校的20名學生參加了股神沃倫·巴菲特的見面會。他把這次見面會中的部分內容,寫成了一篇文章,發表在財富中文網上。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的提問方法。巴菲特像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一樣,通過提問來引導這些年輕大學生思考關於自我成長的問題。其實這也是巴菲特非常擅長的方法。在以往的會面、文章里,巴菲特就經常提出讓人深思的問題。
巴菲特向學生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你只能投資一名同學,購買TA未來10%的收益,你會選擇誰?智商最高的人、成績最好的人、家庭背景最好的人?
巴菲特的答案是,應該選擇那些擁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個人品質的同學。比如,誰是最努力的學生?誰擁有最好的日常習慣?誰的協作精神好因此其他人願意跟他共事?巴菲特說,無論如何,大多數人都會更看重個人品質,而不是考試成績。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會是其他人更願意投資,也就是更加看好因此願意把部分未來押在你身上的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指導我們平時的行為,把追求哪些特質放在更高的優先順序。
巴菲特問的第二個問題是:在跟人對話、合作時,問自己,這個人會僱傭我嗎?
陶迅教授說,他自己試了試這個方法,覺得非常管用。在每一次對話里,他都開始思考,自己能否給對方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自己對他們是否有幫助?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讓對方願意僱傭他,接納他成為團隊的一員?
巴菲特認為,自己的朋友,也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的湯姆·墨菲,就是這樣一個所有人都願意跟他共事的人。湯姆·墨菲是大都會通訊公司的CEO,也是巴菲特非常欣賞的管理者。在巴菲特看來,他就是那種幾乎人人都會喜歡的人。巴菲特說,自己願意為這個朋友做任何事情。因為他總能讓人心情振奮。
這個問題誘導人思考的,是自己的合作精神,以及在合作中,自己是否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否能夠給對方提供價值,而不僅僅是想自己能夠從其中獲得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引發的思考方式其實是,你要以長期重複博弈的視角來看待人際合作。如果僅僅是單次合作,你就很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更加關心自己能從合作中得到什麼好處。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其實所有的合作,都會變成重複博弈。重複博弈中,你的每一次自私舉動,都會為下一次合作帶來損傷。因為對方不會信任你。
巴菲特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會低估哪個同學?
巴菲特的答案是:你可能會低估那些惹人討厭的人。如果你討厭一個人,你就更容易低估一個人。
沒人喜歡被人低估。如果想要避免被低估,那麼就不要做一個惹人討厭的人。陶迅說,這個問題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立即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那些讓人討厭的事情。
他說,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也許你並不能成為那個人人都願意投資的人,但是你一定可以避免成為那個人人都看輕的人。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改掉自己那些惹人討厭的壞習慣。
在巴菲特看來,人生中一切都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成為人人都討厭的混蛋,也可以成為大家都很歡迎的人;可以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也可以選擇關心身邊的每個人。因此,人可以從改變一個習慣入手,最後選擇改變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說,人類的行為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你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方向努力,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會真的變成這樣的人。
投資人蓋伊·斯皮爾曾經跟巴菲特共進午餐。他也提到過巴菲特這種通過提問誘導人思考的藝術。
比如,巴菲特問他:你是想成為全世界人眼中最好的情人,自己心中最糟糕的人;還是想成為自己心中最好的情人,但其他人都不這麼認為?
巴菲特的這個問題背後,是股神自己一直在堅持的「內部積分卡」理論。也就是,更加在乎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外界認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對於投資人而言,這就意味著要敢于堅持自己的判斷。比如,巴菲特在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就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糟糕的投資人,錯過了互聯網繁榮。但是巴菲特仍然堅持自己不投資科技股,原因是自己不懂。
再比如,巴菲特曾經問過一個問題:「你怎樣才能擊敗一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呢?」
答案是:「和他比象棋之外的任何東西。」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巴菲特的「能力圈」理論。巴菲特一直堅持投資自己能力圈之內的公司,也就是自己能夠理解和讀懂的公司。這是巴菲特跟他的搭檔芒格反覆提到的。也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投資成績的原因。
以上就是巴菲特通過提問來誘導人思考的藝術。你可以試著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然後寫下自己從裡面得到的啟發。希望對你有幫助。
TAG:乾坤視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