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更難改變命運
當地時間5月9日,世界銀行(下稱「世行」)發布最新報告《公平的進步?世界各國代際經濟流動》並在其中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一代代陷於由其出身所決定的貧困周期,因機會不均而無法向上攀登經濟階梯,且經濟流動性在過去30年陷於停滯。
流動性是跟蹤父母和子女之間通過教育實現經濟流動的指標,教育是影響一個人終生收入的一項重要資產。報告審視了1940年和1980年之間出生的人口,發現從底層向頂層流動性最低的50個國家中有46個是發展中國家。
不過好消息是,各國性別差距在縮小,在高收入國家,目前年輕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現超過年輕男性,發展中國家的年輕女性也在迎頭趕上。世行指出,不久的將來,在全球範圍,教育水平超過父母的年輕女性比例將會超過年輕男性的這一比例。
發展中經濟體中底層人群向上流動性下降
世行在該報告中使用了一個新開發的「代際流動性全球資料庫」中的數據,這使其覆蓋面達到148個國家,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96%。
該報告詳盡地描繪了世界各地社會經濟流動性與機會不均等的狀況,並通過研究75個國家的現有數據展示出收入流動性的格局和驅動因素及其與教育流動性的關係。
數據顯示,平均來看,在發展中經濟體,底層人群向上流動性下降,難以脫離底層的人口數量增加。對出生在較貧困家庭的個人來說,在平均生活水平已遠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許多經濟體,向上攀登階梯的機會在縮小。
「教育流動性較高的國家在推動未來增長以及減少貧困與不平等方面更有優勢。相反,流動性停滯引起對未來進步的擔憂,特別是集中了大量貧困人口且子女的前程與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緊密相關的非洲和南亞令人擔憂。」世行貧困與公平全球實踐局高級局長卡羅來納·桑切斯表示。
不過報告也發現,在發展中國家中代際流動的程度也存在巨大差異。例如,在中非共和國、幾內亞和南蘇丹,1980年代出生的人口只有12%獲得了高於其父母的教育水平,而在韓國該比例為89%,泰國為85%。
通過對巴西、中國、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奈及利亞六個發展中大國的研究發現,從1940年代到1980年代,這些國家的經濟流動性都上升了,雖然程度不同。
不過,該報告發現,自1960年代以來,巴西,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四國的進展速度放慢,而中國和奈及利亞則完全停滯;同時,巴西、中國、埃及和印尼反映出性別融合的全球性趨勢,男女童之間的流動性差距已接近於零。在印度和奈及利亞則沒有出現這種融合,性別差距之大幾乎與半個世紀前無異。
「這份報告描繪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流動性和機會不均等的狀況令人清醒且細緻入微。一方面,一般發展中國家的代際經濟流動性都很低,而且最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30年沒有任何真正的改善。」世行貧困與不平等高級顧問弗朗西斯科費雷拉表示,不過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有了政治意願和正確的政策,這種情況是能夠改變的。
TAG:第一財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