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到底有沒有互聯網思維?

美國到底有沒有互聯網思維?

注意:重要的事情說一遍

一定要先聽音頻!!!

問題:美國有沒有互聯網

學習商業知識,我們能加持企業,更能擦亮看清世界的慧眼。那如何打開「慧眼」呢?我們練習一下。比如,我問你個問題:美國,有沒有互聯網思維?

中國的互聯網比美國更先進了嗎?不是「先進」,而是「不同」。這個不同,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物流」。我在第53期「全渠道營銷」里講,所有的銷售,最終都是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萬千組合。從渠道的本質分析你就會發現,中美的物流成本非常不同。美國地廣人稀,人工昂貴,開個車,送完一戶到下一戶,要再開半小時。中國呢?騎個小電驢,到了個小區,一棟樓好幾件,一個小區估計就送完了。

居住密集,人工便宜,導致中國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非常便宜。原來一批廉價勞動力在工廠里,現在跑到路上去了。

這種狀態能持久嗎?估計難。我在第28期講過「人口撫養比」,中國勞動力一代代減少,工資一年年增高。90後和00後,多半不願意做快遞,就算願意,價格也會越來越高。今天你買個100塊錢的東西,6塊錢送到家。如果有一天,要60塊錢送到家,你還會在網上買嗎?

居住密集度,勞動力價格,帶來最後一公里物流價格不同,使中美電商出現巨大差異。

第二,「地產」。大概從97年開始,中國地產成本不斷攀升,所以,今天所有線下零售,很大一塊收入,都交了「地產稅」。我在第23期講「機會成本」時說,房地產,是所有行業的機會成本。線下要賺錢,收益必須大於租金。第6期「流量之河」里說,租金又是線下零售的流量成本。電商沒這部分成本,於是形成巨大流量成本落差。互聯網衝擊線下零售,勢如破竹。

美國呢?房地產並沒有如此瘋狂,所以成本落差並不明顯。這是中美互聯網的另一個差異。

這種狀態能持久嗎?不一定。線下零售無法盈利,紛紛關門,租金必然下跌,新平衡就會形成。

第三,「人口」。再給大家看一張圖。

這是一家德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它首頁上,赫然寫著:我們的使命,是成為全世界除了中國和美國之外,最大的互聯網平台。

使命是一個公司所能想到的最遠的未來,它能想到的最遠,也不和中國、美國比了。為什麼?因為互聯網是一個人口遊戲。我在第13期「邊際成本」里講,互聯網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把邊際成本降為零,所以,人口越多的國家,互聯網效應越明顯。我在第8期講過「價量之秤」的邏輯,因為人口多,中國企業就可以用日本、德國企業,甚至美國企業都看不懂的方式,把「價量之秤」的砝碼,完全撥到「量」的極端。

人口數量,也是中美互聯網的重要不同。

第四,「效率」。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零售業發展時間不長,還沒出現沃爾瑪這樣的巨頭,大量零售企業還在靠信息不對稱賺錢,互聯網就來了。我在第11期「信息對稱」里說,幹掉信息不對稱,是互聯網影響商業的底層邏輯。所以中國零售面臨巨大衝擊。

美國呢?美國零售業已經非常成熟,效率非常高。沃爾瑪,Costco都在極低毛利下運行,梅西百貨40%的商品都是自營。相比之下,中國零售業的效率太低。所以,互聯網拿起了第7期講的「倍率之刀」,一刀一刀砍下去。

小結:打開慧眼

商業的世界,被無數規律同時作用著。你只學會一條,會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隨著你學到的規律越多,你眼中的世界就越清晰,你也越會說「看情況」,以不變應萬變。思考時靜若處子,行動時動若脫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界踐行社 的精彩文章:

TAG:商界踐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