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阿里不要清華北大的學生,不適合我們
很明顯,馬雲的意思不是看不上清華北大畢業生,而是對他們有更高的期待。
5月3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學生舉行了一場座談會,分享了一些人生心得。
在對話環節,一位女大學生嗎問道:
「阿里招人有什麼學歷背景要求嗎?」
話筒還未放穩,馬雲不假思索地回答:
「沒有!完全沒有!如果對學歷背景有什麼要求的話,馬雲就被阿里巴巴拒之門外了。」
馬雲強調:「我們現在甚至更不願意招北大清華的學生,因為我們覺得北大清華的學生應該去中小企業,而不是我們這樣的企業。」
這句話直接戳中了很多家長的痛點,讓孩子上清華北大這類的名校,不就是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嗎?找到好工作不就能過上好生活嗎?
在我看來,這彷彿就是一個思維公式:
清華北大=好工作+高薪資+好生活
這個公式有兩個階段,一個節點:清華北大之前,清華北大之後。
清華北大之前:那就是「諾亞方舟」
我出生在中國某三線城市,從小練乒乓球。
在我初中的時候,大我兩級的隊友藉助乒乓球特長考上了我們市裡最好的高中,這所高中被譽為「只要能進去,就等於一隻腳邁入大學的門。」
當高中錄取分數線出來後,隊友的媽媽彷彿中了500萬大獎,逢人便說自己的兒子多麼的厲害,從幾萬人中脫穎而出,學校老師專門打電話來要人等等。
剛開始我們都替隊友媽媽高興,畢竟在相對封閉的小城市中,沒有什麼能比考上好學校更讓父母驕傲的事了。
可是後來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在問隊友媽媽,想讓隊友上什麼大學,以後找什麼工作。
隊友媽媽的回答是:「高中好好學,考上清華北大,出來找好的工作。」
至於是什麼方向的工作,隊友媽媽並不能說清楚,只強調是好工作。
後來據說隊友媽媽在隊友高中時,學習上逼的很緊,導致隊友高考心態失衡,最終只考上三本學校。
我父母告訴我,他們後來又遇到了隊友媽媽,她說她覺得兒子沒考上清華北大,就找不到好工作了,這輩子就這樣了。
等到參加工作,我在遇到更多這樣的家長之後,突然意識到,在這些家長的思維里,清華北大就是那艘「諾亞方舟」。
自己孩子上大學前的18年間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那一張船票,就像電影《2012》中,只要上了船,彷彿就得到了永生。
之前在網路上火過一張照片,一位嬰兒剛出生,父母就在搖籃旁邊貼一張紙,上面寫的是:「距離高考,還有****天」。
我們都知道這是開玩笑的做法,用嬰兒和高考的反差體現搞笑,畢竟沒人會先教嬰兒「高考倒計時」怎麼說,都是先教「爸爸,媽媽」怎麼說。
可是為什麼要寫「高考倒計時」而不寫「結婚倒計時」?
因為高考在所有家長的意識里已經不僅僅是考試了,而是開往後半生船票的預售時間,錯過這個時間,就搶不到票了,也就不會有後半生了。
曾經有一位記者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
他去幼兒園隨機採訪,問孩子們你們的夢想是什麼?
有的孩子回答想當科學家,有的孩子回答想當老師,有的孩子回答想當警察,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夢想。
記者又去小學隨機採訪,問的是同樣的問題。
剛入校的小學生的回答還保留著幼兒園時候的夢想,而5、6年級的學生則說,考市重點初中,然後考市重點高中。
記者隨後來到初中和高中,問題依然相同。
但記者和節目組打了一個賭,他說採訪10位學生,至少5位以上都會說考清華北大。
結果是隨機採訪的10位學生都回答:「考到清華北大。」
記者隨後問:「考上清華北大之後呢?」
幾位同學回答:「不知道,我爸我媽讓我考清華北大。」
清華北大常有,而夢想不常有。
孩子考上了名校,家長臉上倍兒有面子,那孩子的夢想怎麼辦?
管他呢。
反正自己在別人面前很風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周末到書店轉轉,或者看看你們為孩子買的輔導書,絕大多數輔導書上面都寫著:上清華北大,選*****;名師輔導,清華北大不是夢等等諸如此類的宣傳語。
所有人在不斷地重複著這個概念,以至於多數家長被「洗腦」:
對於孩子,彷彿只有清華北大,再無他求。
▲ 很多輔導書直接將清華北大印在書上
清華北大之後:沒想過船會靠岸
在之前一期《奇葩說》中,被稱為「清華男神」的梁植一亮相,就說自己擁有清華的法律、金融、新聞三項學位,但自己不知道如何找工作,希望導師能給一些建議。
同為清華校友的高曉松,在聽了梁植一段時間的陳述之後,忍耐不住,直接向其發問:
「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不對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有任何想法,不胸懷天下,不想去實現什麼樣的抱負,卻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之前同樣有新聞爆出,清華北大畢業生畢業後賦閑在家,因為找不到工作,沒有用人單位願意聘用。
記者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有些人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更別談處理人際關係等複雜的問題。
他們的父母陷入迷茫,這和當初的想法不一樣啊,名校畢業怎麼沒有好工作呢?
而孩子完成家長的目標後,卻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甚至自己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目標,更別說為之努力。
我的一位高中同學高考考到了國內名校,畢業後父母讓他考研,他沒考上;父母讓他找工作,他沒找到;父母讓他出國,他雅思不夠分數,申請不到好的學校。
聽起來他的父母也在試,干這個不行,那就乾乾那個;那個也不行,就再換一個。就連他在選擇中已然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要考這所學校。
前段時間和他一起喝酒,我問他這幾年什麼也沒幹,慌不慌?他說我以前沒想的東西,只好用這幾年想。
在家長眼中,因為自己吃過虧,所以將考名校這件事無限放大,家長缺什麼,就一定要讓孩子補什麼,家長得不到的,一定要讓孩子替自己得到。
但是這些家長沒弄明白一個問題:
那是誰的未來?孩子的還是自己的?
如果認清是孩子的未來,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規劃,那麼類似於「家長缺什麼,孩子得補什麼」這種神邏輯,怎麼會出現?
所以說實話,造成這麼多名校畢業生「漂流」的原因,是父母的格局和意識高度。
名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我的一位朋友,和我同樣出生在三線城市,他的父母在他小學的時候就出國工作,但有意思的是,父母只留下一句話給他:
「世界上還有你沒吃過的零食,沒玩過的玩具。」
他上中學時,他父母對他說:「世界上還有你沒見過的女孩。」
他上大學時,他父母對他說:「世界上還有你沒聽過的知識。」
等到他終於留學國外,他發現,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自己沒去過的地方。
現在,他在一家日企的德國分公司上班,日常工作語言是德語、日語和英語。
▲ 這是他(的腿)在慕尼黑的時候
(我問他要張照片,他給我發來一條大腿……)
如果家長的思維頂點就是名校,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不斷對其灌輸這個概念,以至於孩子的生活就是考名校。
哪怕孩子提出自己的夢想,家長也會對孩子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你懂什麼!考上清華北大才能出人頭地!」
如果家長知道,名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就像是一場跑步比賽,高考就是起跑線,在那之前,都是在準備熱身。
如果是考到名校,那就等於起跑時有助跑器,但跑得快的人永遠都跑得快,因為他是奔著終點去的。
他才不會管有沒有助跑器,因為跑起來大家都是兩條腿。
比賽是看誰到終點,而不是看誰熱身做得好。
如果熱身做得好,能幫助你更快到終點。
所以優秀的孩子一直優秀,因為他知道「清華北大」不代表什麼,比起自己的抱負,這些太渺小了。
所以馬雲說:「名校畢業生應該去中小企業。」
借用一句網友的評論來詮釋這句話背後的意思:
「他是認為名校畢業生有更好的視野和能力,對於中小微企業,清華北大畢業生更能擔當起領導作用。」
大咖的昨日也是眾多獨角獸甚至天使輪菜鳥的明日,體量巨大的企業早已經被他們的前輩們所締造,價值剩餘有限,而中小微企業的新興就是清華北大在畢業生商業版圖上耕耘的最好沙場。
這也給所有家長一個啟發,你的格局高度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就。
中國沒幾位家長給孩子說過我不希望你考清華北大,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建議孩子考清華北大;
有的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考清華北大。
這是有本質區別的,這決定著孩子在為誰而努力,動力有多大,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等走出學校,一切見分曉。
你可能還想看:
TAG:師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