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有些規矩不立就晚了,知道這3點可以少走彎路
一位清華教授說:「中國教育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現在很多父母對於養育孩子,信奉的就是「釋放天性」、「散養」「放手」,想法固然是好,可是,用這樣的方式去養育孩子,最後卻事與願違,養出了野蠻、沒教養、沒規矩的孩子。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幾名兒童在館內水池邊,用鵝卵石「打水漂」,而家長就在旁邊淡定圍觀,還不時舉起手機拍照。
類似的案例太多了:
四年級的男孩猛推孕婦,被質問原因時竟說:「我就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4個「熊孩子」闖進西瓜棚,踩爆農戶9000斤瓜,僅僅因為無聊,想找點樂子。
……
鼓勵孩子探索,不禁錮孩子思想本沒有錯,可為什麼熊孩子越來越多?
因為很多父母錯把「縱容」當成「自由」,沒有規則的教育,釋放了孩子的心中的「小惡魔」。
無條件的放養,只會讓孩子缺乏最起碼的敬畏之心。如果沒有任何教育和引導,還要父母做什麼呢?
蒙台梭利說:「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樣,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都說「3歲看大」,孩子3歲之前,父母就應該逐漸把規矩立起來了。
對孩子來說,規則不是限制,而是界限。生而為人,至少要守住三個底線: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1.不傷害自己
孩子沒有安全意識,對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受傷害最多的還是自己。
前幾天剛看到的新聞,12歲男孩因為賴床被家長訓斥,竟從6樓的家中翻出窗外,睡在了5樓的防盜窗上,最後被消防員救下。
還有一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只因想模仿動畫片中的情節,撐著一把小雨傘從13樓跳下。萬幸落在6樓露台,被鄰居發現及時送醫,撿回一條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孩子看不到背後暗藏的危險,家長也常常不以為意。比如,在車流密集的馬路上橫衝直撞,隨意把玩剪刀、菜刀,無視「水深危險」的提示下河戲水……
你不及時給孩子安全教育,最終可能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給孩子建立「不傷害自己」的規則,他們才懂得什麼行為不被允許,也就不會「傳遞傷害」,孩子才知道尊重別人,遵守社會道德,才能去珍惜生命。
2.不傷害別人
不懂得什麼會傷害自己,也更加不會顧及別人的安全。
10歲男孩在8樓的家裡看動畫片,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一氣之下用小刀子將施工者的安全繩割斷,致其懸在半空中動彈不得。
江蘇江陰某小區,一個過路的22歲女子,被頂樓扔下的磚塊擊中頭部,當場死亡,闖禍的是兩名二年級小學生。
孩子在2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有時會通過打人,或其他挑戰別人底線的行為,來感受「我」的力量。
制定規則,約束孩子的一些行為,提高他們的自控力,不做傷害別人的事,也為他們以後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3.不破壞公共環境
有一期《圓桌派》上周軼君說:
「家長們出門會告訴孩子,這裡不能碰,那裡不能摸,但是,是因為怕孩子把手和衣服弄髒,卻從來不給孩子制定規則,出門的時候,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江蘇江陰三個小學生,兩個星期偷走了42輛公共自行車,造成損失超過15萬元。他們破壞鎖止器,再把自行車騎走。
而當公司向孩子家長提出經濟賠償時,家長態度冷漠,不願賠償。
有了家長「撐腰」,孩子無需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恐怕今後將更加為所欲為。
告訴孩子:我們有使用公共資源的權利,但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私自佔有或破壞。
還是那句話,你不教育孩子,這個社會早晚會替你教訓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制定規則呢?這裡分享我的幾點經驗。
1.考慮孩子可接受的範圍
給孩子制定規則,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和發展特點,不要超前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規則。
鄰居家的孩子只有一歲半,可是,經常會聽見她在嘶吼,原因是她對兒子要求,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可她沒有想到,一歲半的孩子,對於收拾玩具這個行為,是無能為力的。
不合理的規則,可能會產生兩個後果。
首先,孩子某些合理的、正常的行為會受到約束和壓制。
兒子班的一個家長,就會要求孩子,寫完作業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
玩,本來就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天性,但是,加上了這麼一個「規則」,孩子漸漸就不愛下樓玩了,因為覺得玩,也是被要求的。
第二,孩子因為無法遵守規則,而忽視規則,從而產生「規則可以不遵守」的想法。
這樣的規則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形同虛設。
2.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
幫助孩子制定的規則,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作用。
要孩子懂得不可以隨意打擾別人,父母首先就應該尊重孩子。比如,玩遊戲、看動畫片可以規定一個時間,而不是在孩子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強迫他們終止;
讓孩子不打人,父母也應該做到不體罰孩子;
假如父母做錯了事,也要給孩子道歉;
在公共場合舉止得體,孩子從你身上看到的,就是他們會學習模仿的行為。
當父母遵守了規則,才會賦予規則威嚴性,讓孩子帶著敬畏的心理去遵守規則。
3.制定規則不帶情緒
如果父母將個人情緒帶進規則里,孩子可能只會感受到害怕、恐懼、憤恨和不滿,無法正視問題,拒絕與父母合作。
有一次,兒子渴了,自己站在板凳上去拿水杯,不小心把水杯弄倒了,水就灑到了老公的手機上。
怒氣沖沖的老公,當時就給兒子定了一個「規矩」,以後不可以自己去桌子上拿水杯喝水。
兒子被爸爸凶神惡煞的表情給嚇得不敢說話,只好拚命點頭,而他心裡卻是有委屈的,對於這個「規矩」當然是不認可的,為什麼自己不可以拿水喝?不是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
4.堅定地執行規則
規則一旦制定,就需要嚴格執行,不以家長的心情好壞、孩子的情緒高低為轉移。
如果孩子一哭鬧起來,甚至撒潑打滾,你就束手無策,只好當場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還煞有介事地強調「這是最後一次」。孩子是捕捉情緒的高手,這次嘗到了甜頭,下一次很可能就變本加厲。
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是溫和而堅定的。
面對大哭大鬧的孩子,你可以說:「媽媽知道你現在不開心,你想哭就哭一會吧,媽媽就在這裡陪著你,但是我不會滿足你的要求。」
等孩子發現撒嬌耍賴都沒有用,自然就會慢慢捨棄這樣的行為。
5.用承擔責任代替懲罰
當孩子違反了規則,父母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懲罰,這的確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守規矩。
但是,孩子也會有一個「免疫力」,這個方法越來越無效。而且,懲罰的背後是你強我弱的信號,對孩子不尊重,也讓孩子排斥規則。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如就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不好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這比任何說教和懲罰都管用。
當孩子把玩具滿地亂丟,自己不小心踩到弄痛了腳,跑到你懷裡哭訴,不妨趁這時告訴孩子:「我不會因為你亂丟玩具就懲罰你,我永遠愛你,但你得自己把玩具收好。」
給孩子立合理的規矩,讓孩子在秩序中成長,學會判斷是非善惡,把規則內化為骨子裡的教養,讓自己成為一個尊重別人,不傷害別人的人。
別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父母重視底線教育,才不會養出「熊孩子」。
※真正聰明的家長,只「逼」孩子做這3件事!
※孩子不愛讀書該打該罵?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你要堅持去面對!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