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的父親既是宰相也是名將,自己起兵造反,兩個月就敗亡

他的父親既是宰相也是名將,自己起兵造反,兩個月就敗亡

原標題:他的父親既是宰相也是名將,自己起兵造反,兩個月就敗亡


楊玄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是隋朝最厲害的名將、宰相楊素的長子,自幼勇猛無比,號稱隋朝四大猛將之一。


楊素有擁立隋煬帝楊廣的大功,但楊廣對其向來外寬內忌,知道楊素死掉時,楊廣竟然說:「虧此老匹夫早亡,若其不亡,吾終滅其族也!」於是楊玄感開始有了反心。



楊玄感並非首義反隋,但他的起兵影響重大。這是隋帝國的統治開始崩潰的信號,作為關隴軍事貴族中的佼佼者的楊玄感公然反叛,標誌著隋朝統治基礎分崩離析的開始。

認真的說,楊玄感反隋是一場戰爭,而非一次戰役;不過維持時間較短,只有兩個月不到,視為由一系列中小規模戰鬥組成的戰役也勉強說得通。這場戰爭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戰爭的參與者——後來的瓦崗軍統帥李密為楊玄感所建的上中下三策。


本文就以下幾方面對楊玄感反隋之戰進行探討:


一、戰爭進程


楊玄感是隋開國功臣楊素之子,好讀書,善騎射,為官嚴正,甚得時人尊敬。



大業九年,隋煬帝第二次征高麗時,楊玄感擔任黎陽督運,負責糧草。楊玄感抓住隋軍主力遠在遼東前線,後方兵力空虛的良機,策划起兵;他故意遲滯漕運,不按時發運軍資。


六月初三,楊玄感詐稱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的征遼大將來護兒謀反,領兵佔據黎陽;以討伐來護兒為名,命各郡發兵會集黎陽。楊玄感選精壯運夫5000餘人,船夫3000餘人,起兵反隋。


楊玄感認為打下東都,能大長士氣,並可以抓獲文武百官的家屬作為人質,遂率兵向東都洛陽進發。楊玄感軍(以下簡稱楊軍)從汲郡(今河南淇縣東) 南渡黃河,繼續向東都前進。一路上受盡勞役之苦的百姓紛紛投奔楊玄感,楊軍未遇任何抵抗,很快到達偃師(今河南偃師東)。


楊玄感原本企圖突襲洛陽,但部屬唐禕叛變,向隋廷報告;東都守將樊子蓋接到消息,立即加強防禦。楊玄感乃命其弟楊積善率兵 3000人從偃師以南沿洛水西進,其弟楊玄挺率精銳1000人自白司馬坂(即白馬山,在今河南洛陽北邙山北麓)越過邙山從南面向東都發起進攻,楊玄感率3000餘人馬緊隨其後。東都方面派達奚善意率精兵5000抵擋楊積善,裴弘策率8000人迎戰楊玄挺。當時,楊玄感的士卒多為沒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夫,手執單刀柳盾,也沒有弓箭鎧甲,但士氣高昂,而隋軍士兵雖裝備精良卻士氣低落,故達奚善意軍不戰自潰,裴弘策軍五戰五敗,只帶10餘騎逃回城中。


十四日,楊玄挺直抵太陽門,將東都包圍,每日投營報效者有數幹人。楊玄感收編隋軍降眾,招募百姓,得5萬餘人,很多達官貴族子弟也紛紛投奔他。楊玄感分兵5000佔據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陽西),5000人把守伊闕道(在今河南洛陽南),派3000人包圍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5000人攻取虎牢(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楊玄感親率主力攻打東都,樊子蓋拒城堅守,楊玄感一時無法攻破城池。長安守將衛玄(即衛文升)統兵4萬救援東都。衛玄軍經崤(在今河南洛寧西北)、澠池(今河南澠池東),在東都城北和楊軍交鋒,隋軍數戰不利,且戰且走,至金谷(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與楊軍形成對峙之勢。不久,隋軍糧盡,衛玄孤注一擲,在邙山南與楊軍決戰,一日之內雙方交戰10餘次,恰巧楊玄挺被流箭射死,楊軍暫時退卻。


這時,遼東隋軍主力回師,隋將陳棱進攻黎陽,大將宇文述、屈突通馳援東都,在東萊的來護兒也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勢。楊軍處於四面受敵的不利局面。楊玄感分兵抵檔,數戰不利。


七月二十日,楊玄感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途中攻打弘農宮(在今河南陝縣),三日不下,被迫撤離。及楊軍到達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被宇文述、衛玄、來護兒、屈突通等各路隋軍追上,楊玄感且戰且退,一日內三敗。八月初一,楊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列陣與隋軍決戰,大敗,僅率10餘騎逃往上洛(今陝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乃命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


二、雙方兵力對比,部隊組成結構,戰鬥力


楊玄感起兵時 「選運夫少壯者得五千餘人,丹楊、宣城篙梢三千餘人」,這些人絕大部分隨楊玄感南下洛陽,是楊軍的本部主力。這些人背井離鄉,為征遼大軍運輸物資,處境非常困苦,很多人不堪折磨致死,故而對隋廷最為仇恨,反隋意志最堅決。他們只有簡單的編組,而且缺乏訓練,裝備也很簡陋,但戰鬥力卻相當強悍,能夠輕易擊破東都隋軍,對陣長安援軍也頗佔上風。但楊軍攻堅能力較差,其精銳楊玄挺部攻叛將唐禕據守的河內城不下,主力攻由非正規的修武縣民守衛的臨清關不下,後來攻弘農宮,又三日不下,這可能與楊玄感缺乏攻城器械有關,但也反映了其攻堅能力不足。


楊軍中還有以討伐來護兒為名召至黎陽的各郡兵,以及到洛陽後收編隋軍降眾,招募百姓,兵力最多時達到5萬餘人。但是這些部屬大多是烏合之眾,戰鬥力參差不齊,反隋意志也未必堅決,戰勝時可藉以壯大聲勢,要投入艱苦的關鍵戰鬥中,卻不太可靠。



隋軍主力分別部署在遼東和山東東萊,雖然其兵力幾倍乃至幾十倍於楊玄感,但遠離東都,一時不能投入戰場。在戰役初期,隋廷可用的兵力只有東都守軍樊子蓋部和長安援軍衛玄部。


樊子蓋部應不少於4萬,洛陽是一個大城,沒有四五萬人是難以防守的;樊子蓋曾派出達奚善意部精兵5000人和裴弘策部8000人平叛,這些應該是可機動的兵力,故洛陽隋軍應該還有兩到三倍的守備兵力。東都隋軍戰鬥力很差,達奚善意部號稱精銳,卻不戰自潰,精銳如此,等而下之者可知。另外,樊子蓋可能徵發大批平民參加守城,這些人雖然不堪野戰,用作守城消耗尚可勉強充數。


衛玄部有4萬人,戰鬥力也不算很強,對陣楊玄感屢戰屢敗,在援軍到達前沒有佔到過上風。

綜上所述,隋軍對楊軍有絕對優勢,但在初期只有相對兵力優勢,戰鬥力還遠遠不如。


三、雙方的指揮結構,統帥素質


楊軍的最高統帥當然是楊玄感,換而言之,楊玄感本人就是BOSS。《隋書·楊玄感傳》載:「玄感驍勇多力,每戰親運長矛,身先士卒,喑嗚叱吒,所當者莫不震懾。論者方之項羽。又善撫馭,士樂致死,由是戰無不捷。」楊玄感有很強的人格魅力,深得軍心,其部將多是其兄弟以及楊素門生故吏,對其忠誠度很高,軍中幾乎沒有內耗,指揮結構相當順暢。


楊玄感是一個出色的戰場指揮官,在與衛玄軍交戰時,「玄感偽北。玄逐之,伏兵發,前軍盡沒。後數日,玄復與玄感戰,兵始合,玄感詐令人大呼曰:『官軍已得玄感矣。』玄軍稍怠,玄感與數千騎乘之,於是大潰」,戰役指揮相當精彩。


但是一個優秀的將領未必就是好的統帥,楊玄感最大的弱點在於短視,缺少大局觀。楊玄感對敵我力量沒有正確的估計,在制定方略時心存僥倖,希冀突然襲擊奪取政權,在具體行動卻戀戰洛陽城下而不知變通。


隋軍的最高統帥自然是煬帝,但他遠在千里之外,而且沒有指定戰區最高指揮官,各路隋軍各自為戰,配合併不默契。戰役最後階段本應該是包圍戰,實際上卻讓楊玄感跳出包圍圈,打成了追擊戰。


戰役初期兩路隋軍各司其職,行動上沒有大的交集,各自為戰沒有太大不妥。到戰役後期,隋軍各路大軍雲集,擁有絕對優勢的力量,沒有統一指揮只能影響戰況,而影響不了最終結果。


隋東都守將樊子蓋是一員經驗豐富、沉穩謹慎的老將,他「嚴酷少恩,果於殺戮」。當時他面臨「新自外籓入為京官,東都舊官多慢之」的不利處境,即斬敗將裴弘策,「於是將吏震肅,無敢仰視,令行禁止」,一舉扭轉局面。洛陽隋軍初戰失利,樊子蓋即認識到隋軍戰鬥力低下,採取據城堅守的正確策略;直到援軍雲集,大局已定,才發起反攻。


長安援軍主將衛玄也很有能力。他在指揮作戰上不如楊玄感,統御部屬卻相當出色——出兵時掘楊素墓以激勵士氣;對陣楊玄感屢戰屢敗,卻依然能約束部眾,不至潰散,始終保持對楊軍的威脅。


後來參戰的宇文述、來護兒、屈突通也都是久經沙場的隋軍將領,他們趕到時大局已定,在此就不對他們個人的能力作詳細評述了。


四、雙方戰略戰術得失


楊玄感是突然發難,隋廷顯然不可能事先作出戰略部署。不過初期主將樊子蓋、衛玄應對還是比較得當的,在初戰失利後,兩人都選擇了穩妥策略,樊據城堅守,衛引兵纏鬥,兩部雖然不能親密協同,但在大略上還是能夠相互策應,守住東都,避免了中原局勢進一步糜爛。


後期煬帝的部署卻不高明,他命令各路隋軍回援,卻沒有指定誰擔任主帥,諸將爭功急進,並沒有構成嚴密的包圍圈,致使楊玄感輕易突圍。如果不是楊智積在弘農宮牽制了楊玄感3天,楊軍很可能突入關中,雖然當時的楊軍已不大可能攻下長安,但戰場勢必擴大,關中也會遭到嚴重破壞。


楊玄感也沒有充足的準備,他並不掌握數量可觀的正規部隊,是在沒有一套完整計劃的情況下倉促起兵的。他的最初部署是「簡精銳,晝夜倍道,襲取東都,以號令四方」,看重的是「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先取之,足以動其心」,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突然襲擊上,這其中存在很大的變數,可能出現意外。即便一切順利,楊玄感突襲成功,佔領洛陽,也不見得能夠號令四方,當時的煬帝地位還相當穩固,地方大員最多暫時觀望,絕不可能很快歸附。楊軍將面對數十萬回援的隋軍,煬帝甚至可以號召天下勤王,調集更多部隊平叛。楊軍處在洛陽這一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只能困守孤城,支持不了太久;即使楊玄感有百官眷屬作為人質,但充其量只能稍微動搖隋軍軍心,在絕對的力量差距下,改變不了大勢。


意外果然出現,由於唐禕叛變,突襲戰略早早破產。但隨後取得的勝利又堅定了楊玄感奪取洛陽的決心,即使衛玄率兵來援,楊軍面臨兩線作戰,楊玄感也不改初衷。


事實上,楊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兵力並不充足。分兵據守要點,用去近2萬人(這並非無端分散兵力,慈硐道、伊闕道、滎陽、虎牢都是保障主力安全的重地,必須掌握);還要分兵一部監視洛陽,至少也要萬人;剩下迎擊衛玄的兵力不過2萬餘人,所以楊玄感雖能屢敗衛玄,卻不能徹底解決威脅。當然,這其中也存在意外,如果驍將楊玄挺沒有陣亡,楊軍很可能擊潰衛玄部。然而,即使楊玄感消滅了衛玄部,他肯定會乘勝再攻東都,仍有「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的危險;就算他攻克了洛陽,如上文所述,前景也不樂觀。


特別令人不解的是,楊玄感在屈突通援軍趕到時還企圖分兵抵擋。顯而易見,征遼大軍實力遠強於楊軍,既然已經回援,洛陽之勢即不可為。頗有軍事才能的楊玄感難道還看不清這種形勢,在這個時候還戀戰不去,妄想奪取東都?


至於弘農宮耽擱了三天,只算得上戰術失誤。此時的楊軍多次戰敗,士氣業已低落,即便突入關中,也很難攻克早有準備的長安城,最好的下場也不過是淪為流寇罷了。


需要指出一點,楊玄感起兵以來,就不曾有過糧食困難;相反,衛玄部卻一度斷糧;可見楊軍是有充足補給的。楊玄感在擔任黎陽督運期間曾故意遲滯漕運,扣留物資,我們有理由相信,楊玄感通過這樣的手段囤積了大批糧秣,甚至可以進一步猜想,著名糧倉黎陽倉可能也在楊軍控制下。楊軍中有「丹楊、宣城篙梢三千餘人」,可能具備相當的水運能力;楊軍大都部署在洛陽附近,臨近大運河,其補給很可能是通過水路完成的。

附帶說明一點,隋征遼大軍也是經運河南調的,所以北方的屈突通部反而先於東萊的來護兒部趕到前線。


五、關於李密三策


楊玄感起兵前曾問計於李密,李密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去幽州猶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強胡,中間一道,理極艱危。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歸路既絕,高麗聞之,必躡其後。不過旬月,資糧皆盡,其眾不降則潰,可不戰而擒。」中策——「關中四塞,天府之國,雖有衛文升,不足為意。今帥眾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之。天子雖還,失其根本,可徐圖也。」下策——「簡精銳,晝夜倍道,襲取東都,以號令四方。但恐唐禕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


楊玄感最終採取了下策,然而李密不幸言中,楊軍沒能攻克洛陽,隋軍四面來援,楊玄感最終沒逃過敗亡的命運。下策必敗,上文已有詳細分析,那麼,上中兩策呢?


先看上策,「長驅入薊(即涿郡),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涿郡是征遼大軍的後方補給基地,駐有重兵,防衛必定嚴密;楊玄感兵力不足,攻堅能力又不強,恐怕沒有可能攻佔涿郡;況且楊軍主要由「運夫」、「篙梢」組成,這些人正是因為不願北上才追隨楊玄感的,他們迫切希望南下回家,如果強行北進,士氣必定低落,甚至可能在中途潰散……退一步說,即便楊軍上下一心,三軍用命,,並且有足夠的幸運,襲占涿郡,他們有限的兵力也很難控制每一個物資囤積點,更難抵擋數十萬大軍回師來攻(大軍出征總有少量隨軍糧秣,短時間還是可以支持的)。


再看中策,「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同樣的問題,「運夫」、「篙梢」不願北上,恐怕也不願西進;「篙梢」來自「丹楊、宣城」,「運夫」雖然沒有具體交代,估計大多也來自南方,北上和西進對他們來說都是背井離鄉,均非其所願。


所以說,楊玄感不取上中二策,是有原因的,這兩個方案執行起來都有難以克服的具體困難。那麼是不是說,這兩個方案就純屬紙上談兵,一無是處呢?


並非如此,其中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


六、代入推演


假定我是楊玄感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深受楊玄感喜愛。


楊玄感起兵南下,我暫時留在黎陽。我見黎陽兵少,且大半老弱,於是向守將元務本建議:隋征遼大軍勢大,一旦南下黎陽必不可守,不如派輕騎偷襲涿郡,燒毀其糧秣甲仗,可以遲滯敵軍。元務本深以為然。恰好隨駕征遼的楊玄縱、楊萬碩聞訊逃回,他們聽說我的計劃,自告奮勇率領數百輕騎出擊。二楊熟悉征遼隋軍情況,在他們指引下,楊軍初戰告捷,連續燒毀涿郡倉儲數處,然而二楊戀戰,遭遇隋軍游騎數千,寡不敵眾,大敗,二楊均戰死。


楊玄感聞報大怒,令元務本不得再擅自行動,又把我召到軍中,嚴加斥責,不許再參預軍務。我到達洛陽前線,恰逢長安衛玄率兵來攻,,楊玄挺中流矢陣亡,楊軍氣沮,稍稍後撤。我又向楊玄感建議:派遣一支偏師,走水路沿黃河上溯,繞到隋軍側後,兩面夾擊,可獲大捷。楊玄感猶豫不決,問計於李密、李子雄,二李皆言可行。於是抽調軍中「丹楊、宣城篙梢」2000人,由李密統領沿黃河上溯。李密部由偃師登船,選精銳1000人自孟津登陸潛伏,余部繼續上溯直達弘農,棄舟上岸大張旗鼓,聲稱將攻長安。衛玄聞報大驚,恐後路有失,急率大軍撤退,卻遭到孟津楊軍伏擊,楊玄感乘勢掩殺,隋軍大敗,衛玄不能約束,隨軍潰退,又遭弘農李密部截殺,所部逃到潼關已不足3000人。


李密請增兵攻潼關,我也表示贊同,但楊玄感以為東都戰事要緊,不許分兵。我多次進諫,楊玄感不勝其煩,命我往黎陽督糧。李密兵少,無力攻城,又孤立無援,只得撤回。


楊玄感大破衛玄,天下震動,投轅門報效者絡繹不絕,不過十日,楊軍已增至十餘萬,連營十餘里,聲勢浩大。四方豪傑起兵響應,多有致書願受節制者,尤以河南韓相國、江南劉元進為盛。楊玄感大會河南諸豪帥,合兵猛攻東都。


我回到黎陽,發現元務本所部並沒有多大發展,總兵力雖有5000,但真正青壯可用的不過千餘(黎陽青壯大部已隨楊玄感南下)。於是我向元務本提出:我軍起事已有一月,皇帝必定已經得到報告,隋軍隨時可能南下。我軍兵少,黎陽不可守,可將精銳移駐黎陽倉城,可進退自如。元務本認為有理,依計行事。


不久隋將陳棱來攻,黎陽不戰而降。隋軍乘勝攻黎陽倉,楊軍佯敗,縱火燒糧,棄倉而逃。隋軍急於救火,未加戒備,元務本乘亂反攻,隋軍大敗,陳棱死於亂軍中,楊軍乘勢重奪黎陽。隨後我命人多樹旌旗為疑兵,主力沿運河壓糧船撤往洛陽。


我再次來到洛陽前線,發現楊軍已經攻陷東都外城,樊子蓋率殘部退守內城。我向楊玄感提出:南下隋軍雖然暫時失利,但黎陽的失敗,不可能遲滯他們很久,洛陽四戰之地,不可久留,應當早作打算。楊玄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東都內城指日可下,不能放棄,隋軍遠來疲憊,可分兵抵敵。於是命楊積善率兵2萬,北渡黃河,迎戰隋軍屈突通部。


然而,洛陽內城狹小而又堅固,楊軍難以展開,只能輪番進攻,不能形成絕對優勢。樊子蓋老於戰陣,對城破早有準備,內城物資儲備充足,防守十分嚴密,楊玄感一時也無計可施。當時諸豪帥良莠不齊,許多人是大俠(指地方流氓首領)出身,素無紀律,破城後即務於劫掠,楊玄感不能制止;隋軍中多有本地青壯,見此景象,守城意志更為堅定。


楊軍主力久戰兵疲,攻洛陽內城不下,偏師楊積善部與隋軍數次交戰,各有勝負,在河陽相持。這時,東萊隋軍來護兒部也已回師逼近,楊玄感不得不再抽調一部抵敵,陷入多線作戰境地。就在這時,隋將楊義臣率數千輕騎由河內偷渡,襲取孟津,從西面威脅楊軍;北面屈突通部的到宇文述部的增援,大破楊積善;東面來護兒部也擊敗了楊軍。

面對三面受敵的不利處境,楊玄感終於接受了我的建議,放棄洛陽西進關中。楊玄感拒絕拋棄諸豪帥單獨撤退,為了避免豪帥所部潰散,他親率本部精銳萬人斷後。然而豪帥們並沒有堅定的意志,才離開東都,就有數千人逃散,不過兩日,豪帥軍已所剩無幾。楊玄感經過苦戰,擊退了來護兒部前鋒,而此時河北隋軍主力業已渡河,得到增援的楊義臣也全力阻截楊軍西進。楊玄感率主力進攻楊義臣,意圖一戰破敵,打開西進通道;但楊義臣且戰且走,保持接觸而迴避決戰。


楊軍無法擺脫楊義臣糾纏,行進遲緩,軍糧漸盡,而追兵已經接近。楊玄感命我以輕騎數千會同李密部先進關中,自率大軍與隋軍決戰。此時楊軍已不足4萬,已到的各路隋軍超過20萬,雙方在弘農列陣大戰,楊玄感親自沖陣,戰死,楊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我得知大軍兵敗,知大勢已去,遂解散部隊,與李密單身逃亡,潛伏草莽,等待機會。


總結


楊玄感死了。儘管有我的參與,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深究起來,楊玄感此次起兵,在天時、地利、人和都有所欠缺——


楊玄感在六月初起兵,此時夏糧已熟,人民暫時不會缺糧,而當時又沒有什麼大的饑荒,不可能象後來的瓦崗軍那樣,通過攻克糧倉,開倉放糧聚眾百萬。因此楊玄感反隋選擇的時間不妥。


上文已經說過,洛陽為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不適合建立基業。雖然東都交通便利,便於運兵送糧,但是良好的運輸條件顯然更利於政府軍方面。因此楊玄感反隋選擇的地點不妥。


楊玄感起事時雖有不少人響應,但總體而言,還是抗拒的居多。煬帝征高句驪雖已引發相當大的民怨,但多數人還是畏懼隋廷的強大,以往的起義也都被迅速撲滅。套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革命形勢尚未成熟。


楊玄感的失敗,歸結起來,還是性格悲劇。他「性雖驕倨,而愛重文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良好的起步條件,使他形成了固執好名的貴族式個性。這才是他最終失敗的深層原因。

另外再談李密三策,我認為以中策為基礎,綜合上下兩策會有更好效果。即派遣楊氏家兵襲擾涿郡,遲滯隋軍回師;南下後對東都圍而不打,集中兵力殲滅關中援軍,然後以精銳襲取長安,作為後方,再爭天下。但是以楊玄感的性格,他是不可能採納的。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特別是最不要臉的鐵血網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渡之戰:不要黑袁紹了,劉備才是那個最大的蠢材!
武將大比較:用的兵器都是80斤,典韋和岳雲誰武力更高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