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八千米之上
NO.1-海拔八千米之上
文/圖 Siegismund(除署名外)
2016年10月,我第一次去尼泊爾徒步,走完了ABC(安娜普爾納大本營徒步)中一小段名叫Poon Hill的線路。2017年10月,我又一次去尼泊爾,這次徒步的線路有所不同,走了ACT(安娜普爾納大環線)——時間和路程都更為漫長。從海拔800米的熱帶一路走到了海拔5400米的高原,這種在十幾天的時間裡經歷一年四季的體驗真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
連續兩年去尼泊爾的經歷,記憶猶新。在這個國家旅行,與在國內非常不同——因為在這裡可以和來自全球的徒步者共同行走在世界級徒步線路上。(當然,你得忍受極其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
很多朋友一直建議我註冊一個公眾號寫點什麼,但我總覺得無法保證按時更新;再加上拖延症頻頻作祟,便遲遲沒有開始。
最近又回想起過往經歷的旅程,我自忖如果能有一種方式督促自己經常寫點什麼,也不是一件壞事。於是,就匆匆註冊了這個微信公號。
這個公號的部分內容會和旅行、戶外相關。但是,按我平時的習慣,可能也會時不時的寫點和它們關聯度不那麼高的文章,比如讀書筆記、影評、書評......至於日後到底要寫什麼內容,還是慢慢摸索吧。
問題來了,第一篇究竟該寫什麼呢?真要下筆時,卻又不知從何寫起。
尼泊爾,這個滿是灰塵,至今未通一寸鐵路,全國公路上也見不到紅綠燈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壯美的雪山風光和最完善的徒步線路。每年,成百上千的旅行者被它吸引來到這裡。所以,第一篇文章就從尼泊爾說起吧。
歡迎各位關注這個公號哈,但願今後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
Siegismund
2018年5月
我並不擅長包括登山、漂流等在內的極限運動,以我的身體素質,這輩子可能都與攀登雪山無緣;我一直很喜歡徒步和長途旅行,但也僅此而已。只是,那個自小養成的「沒事盯著地圖發獃」的習慣至今還保留在我身上,可能也正因為這個習慣,讓我一直對未知的世界保持著好奇心與探索欲。而這第一篇文章就是有關人類探索未知和攀登高峰的故事。
▲尼泊爾博卡拉,世界和平塔與背後的安納普爾那群峰。
我想講講人類攀登8000米以上雪山的故事。我是個雪山控,見過很多形態和高度各異的雪山,可是依然樂此不疲。一直以來,我有個小小的夢想——能夠近距離觀察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雪山,現在算了算大概完成了接近三分之一(珠峰、道拉吉里峰、馬納斯魯峰和安納普爾那峰)。
我沒辦法像赫爾佐格、馬洛里、希拉里和梅斯奈耐爾那樣有機會登頂任何一座8000米級的雪山,可是和所有崇拜這些最偉大登山家的粉絲一樣,我對他們的故事津津樂道,他們開創了一個後輩至今無法企及的偉大黃金時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ABC與ACT:徒步者和登山家的樂園
(請橫屏觀看此圖)
▲ 天氣晴好的清晨,當你站在尼泊爾布恩山(Poon Hill)山頂,應該可以同時看到兩座海拔8000+的雪山——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和世界第十高峰安娜普爾納,或許這也是你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壯麗的日出景觀之一,攝於2016年10月。
連續兩年,我前往尼泊爾安娜普爾納自然保護區徒步。在這個尼泊爾面積最大的保護區里,有兩條世界上最知名的徒步線路:安娜普爾納大本營徒步【ABC(Annapurna Base Camp)】和安娜普爾納大環線【ACT(Annapurna Circuit Trek)】。正是因為這兩條徒步路線的存在,讓安娜普爾納峰和珠峰齊名,成為雪山之國尼泊爾的另一個象徵。
▲這是去年10月第二次去尼泊爾徒步時,在ACT大環線Upper Pisang去Manang路上拍的照片,忘記是安娜普爾納三峰還是四峰了。
這裡是徒步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除了能看到兩座海拔八千米和無數座六、七千米以上的雪山之外;這裡還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徒步基礎設施:茶館、旅店、背夫的存在意味著你不用背負過多裝備就能享受這裡世界級雪山風光。而這可能算是在這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旅行能享受的為數不多的便利之一了;畢竟,尼泊爾的其他基礎設施是在太差了(以後的文章中我會詳細講到)。
▲2017年10月,尼泊爾Manang,餐廳里聚集著各個國家的人;我點了一杯Manang Coffee,可誰知那是烈酒。
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徒步者,他們背景各異,有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他們每天都會和你並肩行走在一起。你們之間也許從來沒有語言上的交流;但是,你總會有一種感覺,這些徒步者總能帶給你走下去的動力。
每天晚上,在旅館的餐廳里,這些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膚色和面孔的人聚集在一起,用不同的語言——英語、法語、德語、中文、日語、漢語、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交流。這樣的場景,我很少在國內的青旅或客棧中見到。
去年徒步的時候,我們就在ACT沿途的小鎮Dharapani遇見了一對德國夫婦,和一位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徒步者。那時,加泰羅尼亞獨立鬧得沸沸揚揚。深知分裂之痛的德國人自然無法理解加泰羅尼亞的獨立訴求。於是,德國夫婦就和那個加泰羅尼亞小夥子爭論了起來。當然,僅僅是禮貌而和平的餐桌談話。
這次不同觀點的交鋒,本身和徒步無關;但也確實是一次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而這樣的交流與碰撞在尼泊爾,其實每天都在發生。或許,也只有在這樣的國家裡,這樣的路線上,這樣的風光中徒步時,才可以讓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觀點的人們會聚在一起,自由表達,平和傾聽。
▲ABC與ACT共同構成了安娜普爾納保護區徒步。攝於2016年10月。
當然,這裡也是登山家的樂土。眾多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從這裡開始他們的登山生涯,成為眾人敬仰的傳奇。
赫爾佐格:「人們的生活中還有其他安娜普爾納」
安娜普爾納,海拔8091米,世界第十高峰,在尼泊爾語里是「豐收女神」的意思。可是別被她優雅的名字所迷惑,事實上,這座雪山卻是地球上全部14座8000+雪山裡攀登死亡率最高的一座。
▲尼泊爾博卡拉世界山峰博物館,2016年10月。
2016年10月,我在尼泊爾參觀了一座世界山峰博物館。博物館不大,只有兩層,但是因為座落在博卡拉這個安娜普爾納峰腳下的城市,所以參觀的人並不算少。畢竟,對遊客來說,能在安娜普爾納峰腳下去瞻仰一下人類的登山史,顯得意義非凡。
博物館的顯著位置陳列著一張世界首位登頂8000米級雪山的登山家毛里斯·赫爾佐格(Maurice Herzog)的照片,而他登頂的8000+雪山就是安娜普爾納。
是的,你沒看錯。安娜普爾納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被登頂的八千米級雪山,不是珠穆朗瑪,更不是喬戈里。赫爾佐格具體的登頂時間是1950年6月3日;比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那次名垂青史的珠峰首登提早了差不多整整三年。
▲赫爾佐格 來源:Annapurna 1950: la conquista del primer ochomil,jotdown.es
照片里,赫爾佐格面容消瘦、滿臉胡茬——那時,他剛剛完成了安納普爾納登頂———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能夠站在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山之巔。可是,在他疲倦的面容上看不到高興與欣喜。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帶的經歷讓赫爾佐格目光獃滯,他的雙手也因登山而嚴重凍傷,皮膚潰爛。
▲赫爾佐格舉著法國三色旗慶祝登頂安娜普爾納,來源:Annapurna 1950: la conquista del primer ochomil,jotdown.es
這次首登的代價巨大,赫爾佐格失去了全部手指和腳趾,同樣登頂的隊友路易斯·拉什納爾則失去了全部腳趾。
▲赫爾佐格的登頂路線,
來源:Annapurna 1950: la conquista del primer ochomil,jotdown.es
後來,赫爾佐格這位人類歷史上首個征服8000米級別山峰的勇士在他的個人自傳《安娜普爾納:人類第一次登頂8000米高峰》中說:「當我在擔架上搖搖晃晃的時候,就已經思考了這次首登的意義。我們一無所有,走向安娜普爾納,卻帶回了餘生賴以生存的財富,一種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人們的生活中還有其他的安娜普爾納峰。」
赫爾佐格的這本自傳成為暢銷書,甚至有評價稱其為「有史以來影響力最大的登山傳記」。他自己也確實攀登了更多的「安娜普爾納峰」:成為法國登山運動勝地霞慕尼市市長、法國體育部部長、國際奧委會委員。他的一生在鮮花的簇擁和英雄的讚譽中度過,直到2012年93歲高領時才安靜地離世。
埃德蒙·希拉里:「我是一個沒上大學的養蜂人」
講完安娜普爾納和赫爾佐格的故事,再說一對搭檔。他們並非因為安娜普爾納而受眾人敬仰,但他們的故事更為眾人熟知。是的,他們就是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夏爾巴嚮導丹增·諾爾蓋。
▲希拉里和丹增,2016年10月攝於尼泊爾博卡拉世界山峰博物館。
在博卡拉世界山峰博物館的赫爾佐格照片旁便是希拉里爵士和丹增嚮導的位置。他們兩人的功績無需贅述,任何言語也無法形容他們的偉大,我們只需要記住一件事:兩位傳奇在1953年5月29日從南坡尼泊爾一側登上了此前從未有人登頂的珠穆朗瑪峰最高點。從此,人類開始了長達二三十年的喜馬拉雅登山黃金時代。
▲飛機上看珠峰(右側最高的山峰,旁邊是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左側是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攝於2017年10月。
曾是養蜂人的希拉里爵士後來被人質疑:其實是嚮導丹增第一個登上了珠峰峰頂。面對質疑希拉里始終保持沉默,拒絕宣布自己是「珠峰第一人」,只表示兩人作為一個團隊登頂。可是質疑終歸是少數人,在希拉里首登珠峰3天後,伊麗莎白女王登基成為英國君主,她將自己任內的第一個爵士頭銜授予了希拉里。
巨大成功之後,希拉里仍以養蜂人自居,他說:「我只是一個養蜂人,上小學時很優秀,中學時很普通,大學沒上過。」
朴永錫:「我註定探險直至生命的盡頭」
在那座博物館裡,還有一個很大的位置留給了一位韓國人——朴永錫,人類歷史上首位征服了14座8000米以上雪山和七大洲最高峰,同時又抵達過南北極點的探險家。
▲ 在Ponn Hill看安娜普爾納峰群的日照金山,最左邊的雪山就是海拔8091米的安娜普爾納主峰,中間的雪山是安娜普爾納南峰,右邊則是大名鼎鼎的魚尾峰,攝於2016年10月。
對這位被韓國人民視為國家英雄的登山家,我知之甚少;中文世界裡有關他的報道也不多見。從有限的新聞和資料中,我得知,2011年10月這位「大滿貫」登山家在開闢安納普爾納南壁新登頂線路的時候永遠的留在了那裡,時至今日下落不明。安娜普爾納,這位「豐收女神」終究還是沒有眷顧這位偉大韓國登山者。
不過,朴永錫曾經說過:「我天生就是一名探險者,註定探險直至生命的盡頭。」相比其他謝幕方式,或許長眠在「豐收女神」身旁是他最好的歸宿吧。
喬治·馬洛里:「因為她就在那裡」
講了好幾個多登山家的故事,怎麼能缺少喬治·馬洛里呢?1924年,第三次遠征珠峰前,《紐約時報》記者問他「為什麼要攀登珠峰?」喬治的回答非常簡單:「因為,她就在那裡!」從此,這句登山聖經,啟發了無數人去征服一座又一座原本不可能征服的險峰。
▲以現在的標準看,喬治·馬洛里(右)依然是一個大帥哥,圖片來源: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後,馬洛里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珠峰攀登之旅。
那是1924年,那時沒有彩色相機,但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還是記錄下了馬洛里和同伴的面容。即便按照今天的標準,馬洛里也是一位帥哥,而且這位帥哥也確實很有才華:畢業於劍橋,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和著名登山家,有著堅定的信念,熟練的登山技能,強大的體力,完美的組織能力。
那時,還沒有北面、始祖鳥、戈爾特斯和巴塔哥尼亞...也沒有冰鎬、冰爪和升降器,更沒有羽絨服和羽絨睡袋。馬洛里和他的同伴們智能選擇腳穿釘鞋,背著自製氧氣瓶,徒手攀岩世界第一高峰那巨大的冰雪岩壁。
▲馬洛里妻子的照片,圖片來源: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
那時,也沒有手機、對講機、衛星電話和無線網路,遠在珠峰腳下的馬洛里需要忍受幾個月無法與妻子和孩子團聚的煎熬,在遙遠的中國西藏珠峰腳下用紙和筆訴說著對家人的無限思念。
為了能夠和愛妻分享未來成功登頂珠峰的喜悅和快樂,馬洛里一直隨身攜著一張妻子的照片,計劃在登頂時將這張照片放在峰頂。
1924年6月6日清晨,已經攀登到8200米位置的馬洛里和同伴安德魯·歐文又一次出發,隊友給他們拍下了最後一張照片,照片上喬治和歐文站在帳篷前,歐文已經穿戴齊整,背上了沉重笨拙的氧氣瓶,頭微微歪著,注視著正在檢查氧氣面罩的喬治。
兩天後的6月8日,隊友在望遠鏡里最後一次見到了喬治和歐文,他們彼時正在登頂途中,距離峰頂不到300米。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將是珠峰北坡最後也是最艱難的路段——海拔8680米處的第二台階,一個30米高的大岩壁。
以當時的條件看,他們似乎絕無可能越過這岩壁,因為他們沒有金屬梯(直到1975年,中國隊第二次從北坡攀登珠峰時,才在第二台階上架設了一個6米高的梯子,後來人把梯子稱為「中國梯」)。
隨後,他們杳無音信,再也沒能回來。從此以後,馬洛里究竟是不是珠峰登頂第一人的爭論便一直持續到今天。
無論是否登頂,馬洛里依然是最值得敬仰的登山家,因為他開創的步步為營式登山方法直到現在還在被大部分攀登喜馬拉雅山脈的登山者使用。另外,在馬洛里探索的路線基礎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位中國人,於1960年5月25日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歷史。
1999年5月1日,美國登山家康拉德·安科終於在珠峰北坡8327米處發現了馬洛里的屍體,75年過去了,他的屍體因為嚴寒保存完好。在馬洛里的口袋裡和屍體附近,人們也找到了他的很多遺物。可是那張馬洛里一直隨身攜帶的妻子照片卻始終不見蹤影。或許未來某一天,其他登山者真的會發現一張印著馬洛里美麗妻子的照片靜靜地躺在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峰頂。
梅斯奈爾:「值得我驕傲的只有一件事」
如果讓你選出一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登山家,你會選誰?首登珠峰的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爵士?第一位站在8000+巔峰之上的法國人毛里斯·赫爾佐格?抑或是珠峰探險先驅英國人喬治·馬洛里?
▲「登山皇帝」萊因霍爾德·梅斯奈爾(Reinhold Messner),講德語的義大利人,首位登頂全部14座8000+雪山的登山家。圖片來源:紀錄片《巨人》(Messner)。
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而對我來說:如果只能選擇一位最偉大的登山家,我想那個人肯定是那個說著德語的義大利人——萊因霍爾德·梅斯奈爾(Reinhold Messner)。
▲1970—1986年,梅斯奈爾曾25次攀登8000+雪山,其中登頂成功18次。圖片來源:紀錄片《巨人》(Messner)。
博卡拉的世界山峰博物館,顯然會給這位被稱為「登山皇帝」的偉大登山家留有一席之地。
這位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南蒂羅爾山區,卻說德語的男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登頂地球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雪山的登山者,而且他大部分攀登使用的都是沒有嚮導,沒有協作,輕裝簡行,幾乎從不向岩壁打進膨脹釘的阿爾卑斯式登山法。
在1970年至1986年,長達17年的時間裡,梅斯奈爾25次攀登8000+雪山,其中登頂成功18次。
1970年,他把自己的首次8000+攀登獻給了南迦帕爾巴特,世界第九高峰(海拔8165米),又名「殺人巨峰」,攀登死亡率僅次於安娜普爾納。和他一起登山的還有梅斯奈爾的親弟弟岡瑟,這次首登,梅斯納爾成功了,而且用了一種至今仍後無來者的方式登頂:他們沿著世界上最大的岩壁,一萬五千英尺高(約4600米)的南迦帕爾巴特南坡魯泊爾壁(Rupal Face)登頂。
只是,這次登頂的代價實在太過巨大。命運之神沒有眷顧兄弟兩人,他們在下山時遭遇了接踵而至的意外,弟弟岡瑟體力透支無法行走、下撤路線選擇失誤、突然襲來的雪崩......最終,梅斯納爾九死一生回到了地面,因為凍傷被截去七根腳趾;而他的弟弟則永遠的留在了「殺人巨峰」腳下。這可能是梅斯奈爾登山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刻,弟弟的失蹤讓他備受質疑,外界指責他放棄了體力不支的弟弟單獨下撤,父親也埋怨他沒有把弟弟平安帶回家。
但弟弟的遇難,最終還是沒有阻止梅斯納爾登山的腳步,南迦帕爾巴特之後,他的登山歷程也愈發順利:
1978年,登頂珠峰——人類歷史上的無氧首登;同年,Solo南迦帕爾巴特峰成功(至今唯一一次單人登頂);1979年,登頂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K2);1980年,Solo珠峰成功;還有1984年那次,他自認為是最偉大成就的迦舒布魯姆Ⅰ Ⅱ峰連穿登頂(首次8000+山峰穿越)。
▲ 1978年8月9日,梅斯納爾重新回到南迦帕爾巴特峰並solo登頂後,留下了這張經典自拍,圖片來源:《戶外探險雜誌》。
1986年10月16日,下午1時45分,梅斯納爾與搭檔漢斯·卡莫蘭德(Hans Kammerlander)登頂洛子峰(8516米),成為「首位完成全部14座8000米級雪峰登頂」的人類。
另外,梅斯納爾還不經意間在自己攀登14座8000+雪山的過程中開創了一個至今看來無法逾越的登山黃金時代:他和波蘭人傑西?庫庫奇卡(Jerzy Kukuczka)在整個80年代都在為首登全部14座8000+進行著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而且庫庫奇卡始終都在給梅斯納爾施加著巨大的壓力;波蘭人雖然1979年才開始攀登8000米以上的雪山,但幾乎每年登頂2-3座的速度明顯快於梅斯納爾。
最終,梅斯奈爾雖然笑到了最後,可庫庫奇卡也只比梅斯奈爾晚了一年,成為第二個完成此項壯舉的登山家;而且庫庫奇卡在八千米級山峰上嘗試了更多新線路、無氧、單人SOLO和阿式攀登。
在陸續完成登頂14座8000+和七大洲最高峰、無氧站上珠峰、徒步南北兩極、穿越戈壁沙漠之後,梅斯奈爾選擇隱退。對於自己的成就,梅斯納爾如今認為不值一提,他說:「登頂世界上全部8000米級的山峰不值得我驕傲;我所有的成功都不值得我驕傲;值得我驕傲的只有一件事,我活下來了。」
「在8000+的地方,人類無法顧及道德」
▲14座8000+山峰首登記錄,2016年10月攝於尼泊爾博卡拉。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里曾講到,在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山上,人的智商基本上和三四歲的小孩差不多。
我沒去過海拔七八千米的地方,但是我記得2012年8月在岡仁波齊轉山時,爬5700米的卓瑪拉山埡口前那段「絕望坡」時,我腦子裡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只記得走二三十米休息十分鐘,就這樣一步步挪到了埡口。可想而知,海拔超過8000米的地方,人的境遇怎樣?
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帶,自顧不暇的人類很可能連最基本的道德觀念也無法顧及。雖然戶外活動團隊合作至關重要,海拔越高,嚮導和背夫的作用可能也越大。但越往高處走,其實也越需要靠自己。
這兩句話其實不矛盾。雖然,你的夥伴和嚮導至關重要;但是,一旦遇到危險,海拔越高,夥伴對他人應盡的道德義務其實也就越少。而一旦遇險,沒人能真正幫助你,你只有自己解救自己。正如《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中所說,「在8000米的地方,人類無法顧及道德」。可即便這樣,那些地球上的8000+雪山依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後繼。
最後,謹用這篇文章紀念馬洛里,庫庫齊卡,朴永錫,楊春風,烏里·斯特克......這些在探索人類未知的過程中獻出生命的勇士,祝安好!
參考資料
1、《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為什麼只有他被稱為『登山皇帝』」,《戶外探險雜誌》,2017.9.19
3、「庫庫奇卡:眾多道路中,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條」,《戶外探險雜誌》,2017.9.22
4、「八千米競賽,一段由榮譽和野心推動的登山史」,戶外探險雜誌,2017.8.29
5、紀錄片《巨人》(Messner),德國,2012
6、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美國,2010
PS.有關尼泊爾,能說的其實很多,我會再寫幾篇的哈~
?Siegismund看世界
公號ID:siegismund_2018
最喜歡的事永遠是涉足荒野
TAG:Siegismund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