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力播綠37年 三代「愚公」造林貢獻不可估量

接力播綠37年 三代「愚公」造林貢獻不可估量

接力播綠37年 三代「愚公」造林貢獻不可估量

第二、三代治沙人。

歲月不饒人,第一代治沙的六老漢逐漸退出了治沙隊伍,但他們的後代相繼拾起接力棒,沿著父輩們的足跡,治理好八步沙,又瞅向黑崗沙,再進軍鐵路高速公路及油氣東輸管道通道綠化工程,三代「愚公」接力播綠的精神,創造了難以估量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讓綠色向沙漠加速延伸的同時,也詮釋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強不屈、繁榮興旺的韌勁與毅力。

1 第二代治沙人身上也有股子拼勁

按照六老漢當初約定,不論誰走了,每家人都要有一個人去繼承父業。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忠祥、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逐漸成了第二代治沙人。

郭萬剛當時在人人羨慕的供銷社上班,父親生病干不動時,讓他辭了工作來種樹,他開始不願意,到後來,看著樹木漸漸長大,他也捨不得走了,現在他已接班肩負起八步沙林場廠長職責,在黃沙窩裡一干就是35年。

1993年「5?5」特大沙塵暴中,正在林場巡護的郭萬剛和羅老漢從沒見過如此遮天蔽日的怪風暴,先是在崖灣下躲藏,嘴、鼻子、耳朵里灌滿了沙子。沙塵暴過後,揚風攪雪接踵而至。被風暴飄雪吹暈的二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到處亂轉。滿是沙土的衣服經雨雪沖刷和浸潤,幾乎變成了盔甲。途中遇到一個走親戚的村民,二人怪異的形象竟把對方的騾子給驚跑了,還以為碰到了什麼怪物。待二人好不容易回到家中時,家人早已急得哭過數次。看護林場的幾十年里,郭萬剛他們被人打罵嘲笑過無數次,但他們都隱忍了。

為了管護好黑崗沙治沙成果,年輕的石銀山帶著3個人長期堅守在遠離林場25公里遠的護林站上。白天跑前跑後調樹木,平沙挖坑栽樹苗,晚上還要巡查勸退放牧群眾。2005年秋天,石銀山雙腿患上了嚴重的濕疹,疼得走不成路,但他只在家裡休息了3天,又拄起拐子走進了沙漠。護林站的小屋子也見證了這個年輕人獨自度過的6個春節。「那些個夜晚和春節里,真的是寂寞孤苦,讓我終生難忘,但為了實現父輩們沙漠變綠洲的願望,吃再大的苦受再多的累,我也心甘情願。」石銀山如此告訴記者。

2 黑崗沙綠化規模已超過八步沙綠洲

治理好八步沙之後,郭萬剛等人並未罷手。2003年,他們又將眼光鎖定在距八步沙25公里遠的黑崗沙、雙槽、漠迷等三大沙漠,開始防沙治沙的「二次創業」。這些風沙口地區不但直接侵害著黃花灘4萬多移民的生產生活,還會對已退入風沙口第二線的八步沙生態環境重新構成威脅。

郭萬剛帶著百餘鄉親早晨7時起床,坐著三輪車一路顛簸一小時趕到黑崗沙,午餐就在沙漠里啃餅子,下午6時收工回家。先埋壓麥草方格沙障,再在網格內植樹種草。有時樹苗剛栽下,一陣狂風刮過,小樹苗就會連根拔起。他們不灰心不氣餒,拔起來重載,一次、二次、三次……一個秋季,林場就組織群眾栽種苗木上百萬株,完成治沙一萬畝。經過三個春秋的連續苦幹,終於完成了黑崗沙的治沙任務,共種植檸條、沙棗、花棒、梭梭、白榆等各類灌木360萬株。

六老漢後代們在治沙現場搭建的窩棚里堅持度過了十幾個春秋,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多畝。如今,黑崗沙綠化規模已超過了八步沙綠洲,成為古浪縣沙漠觀光的一個風景區。

3 四個孫輩中必須有一個人去看護八步沙

今年34歲的郭璽是郭老漢郭朝明的孫子,郭萬剛的侄子,算是八步沙的第三代治沙人。郭朝明治沙時,郭璽還沒出生。

郭璽告訴記者,爺爺、父親栽種的樹木早已成林,他們敢於治沙、勇於治沙的事迹在十里八村傳頌,作為後人自己也感到自豪。爺爺去世前跟他們四個孫輩交代說,四個孫輩中必須有一個人去看護八步沙。大伯郭萬剛是近70歲的人了,所以他來到八步沙林場,目的是要接過祖輩的班,繼續把林場看管好。如今他已在林場工作三年了,里里外外工作得心應手。

郭璽的任務是護林員,總是披著星星出門,到承包區巡查、看護,中午帶著乾糧和水,晚上才回到家,每日巡護步行近30公里。

「樹木多了,防火風險也增多了,每逢清明節、農曆十月一及春節前後,祭奠先人、走親訪友的人很多,我們只能在墳墓附近嚴防死守,看著村民祭奠完先人,踩滅了火種,我們才敢鬆口氣離開。」郭璽很清楚自己職責的重要性。

4「能過上舒心日子要感謝六位前輩不懈努力」

八步沙生態環境改善後,也吸引來古浪縣南部山區很多村民主動申請搬遷至土門鎮八步沙組。今年64歲的村民王虎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原來住在山區的峴子鄉沿土溝村,每家雖然分有三四十畝土地,但在靠天吃飯的環境下,年收入僅1000多元,日子實在窮得過不下去。2002年搬遷至八步沙,全家4口人分了6畝水澆地,種玉米、小麥及其他經濟作物,每年收入六七千元,在林場和縣上打工收入2萬多,住新房買車,生活水平比原來提高不知多少倍。」

「我們搬下山來再也不想回去了,現在山裡的親戚也基本搬出來了,環境好、收入好,心情也好,能過上這樣的舒心日子要感謝六位前輩的不懈努力,真的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對我們老百姓來說,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王虎感慨道。

村民李廷海也表示,家裡有耕地溫棚,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到八步沙林場打工,年收入與山區是無法對比的。「以前窮,缺吃喝缺燒柴,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也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了,破壞林木的現象也明顯減少了。」王虎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信心。

5「八步沙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難以估量!」

比起第一代治沙的六老漢,第二代的治沙人從當年「義務治沙」保家園,逐漸開始轉變成如今「工程治沙」富家鄉。隨著國家對生態治理力度加大,具有豐富治沙經驗的第二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擔了更多的治沙任務。他們抓住一些國家重點工程在林區實施的機遇,熱情服務項目單位,先後參與了干武鐵路八步沙段防沙治沙工程,銀川雙塔高速公路及省道308線八步沙段通道綠化工程,西氣東輸、西油東輸八步沙段水土保持暨生態恢復工程,金川-武威高速公路通道等綠化工程。2015年,又承包了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麻黃塘治理任務,管護面積15.7萬畝。不僅擴大了治沙隊伍,也增加了林場職工及周邊農民的收入。

很多去過八步沙林場的人都在關心著這樣一個問題:三代人37年造林貢獻到底有多大?郭萬剛答覆說,現在八步沙林場管護面積達31.75萬畝,封沙育林(草)21萬畝。累計栽植各類沙生苗木2700萬株,林木蓄積量達到3萬多立方米,林業專家估算價值早已超過億元,完全是一個沙漠「綠色銀行」。莽莽林帶還使古浪縣風沙線後退了15公里,保護住了土門等3鄉鎮5萬人家園及10萬畝良田(包括從南部山區遷來的一千餘人口),當地區域氣候得到了部分改變。按每畝農田每年增加收入50元,每畝林地每年生產鮮草及薪柴300公斤計算,八步沙林場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更是難以估量!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梁峽林 實習生黎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厚植優勢 點石成金——金塔縣石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紀實
蘭州:行駛中碾起井蓋砸中油箱 麵包車被燒成空殼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