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樓市大復盤:誰製造了這一輪房價暴漲?
撰文|凱風
「還我血汗錢,我要退房」。
這是2014年2月的杭州。春節剛過,某樓盤銷售價格狂降6000元,原本1.8萬元左右入手的業主,一夜之間「損失」超過50萬元。
隨後,70名老業主聚集售樓處,拉起橫幅,提出退房,爭取補償,場面一度失控。
事實上,整個2014年,從杭州到南京,從二線城市到小縣城,這種場景一而再再而三上演。
四年過去,回望當初,這幕場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更多人則是惋惜與嘆息齊飛。如果能有一次重來的機會,所有人恐怕都會奮不顧身投入樓市。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在房價面前,我們一直都是事後諸葛亮。
1四年樓市:從退房到搶房
四年之後,當初遭到砸盤的杭州樓盤,如今二手房均價已經超過3萬元,與最高售價相比,漲幅超過70%,最當時降價之後的均價相比,漲幅超過130%。
四年前,業主們叫嚷著退房;四年後的今天,一隊又一隊的市民加入了搶房大軍,走過路過,就是不能錯過。搶房大軍中,甚至出現98歲高齡的老奶奶。
問題是,這四年來,經濟的基本面發生生了變化?土地的供給形勢發生了變化?人口的增長態勢發生了變化?
顯然,基本面不但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與四年前相比,無論是經濟增速還是人口老齡化態勢,都比以往更加嚴峻。
那麼,為什麼四年前業主唯恐退房不及,如今卻蜂擁加入搶房大軍?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也很簡單——房價暴漲改變了一切。
2從限購大鬆綁到一年五降息
基本面沒有改善,房價暴漲的底氣來自於哪裡?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們不難復盤這一輪房價周期的發展路徑:
第一步,面對房地產市場的嚴峻形勢,各地紛紛取消限購。到2014年年底,全國除了北上廣深以及三亞之外,其他41個城市全部取消限購。然而,這對市場並未形成明顯的刺激作用。
接著,第二步,2015年3月,央行聯合住建部等五部委發布樓市新政策,這就是著名的330新政:首套房公積金貸款首付最低下降到2成,而二套房首付下降到4成,個人住房轉讓免徵營業稅的期限也由5年下調到2年。
而在僅僅2015年,央行就連續五次降准降息,商業貸款利率降至10年來最低值,貨幣面進入2009年之後的又一次大寬鬆節奏。
然而,種種政策刺激之下,只有深圳廈門等局部城市市場出現復甦,大多數城市仍舊飽受高庫存之類,三四線城市更是看不到任何逆轉的希望。
3從去庫存到棚改貨幣化
於是第三步大招來了:去庫存。
2015年年底,房地產去庫存被列為來年五大任務之一。自此各大城市開始主動上陣,從土地供應、住房信貸、稅收優惠補貼、購房落戶及市場監管等層面,刺激樓市。
2016年上半年,廣州一度傳聞要放開南沙等區的限購措施,二三線城市更是出台財政直接補貼措施,吸引居民購房。
此時,降准降息帶來的貨幣寬鬆、信貸寬鬆開始發揮效應,資金大量進入樓市,居民購房熱情開始復甦。以廈門、深圳、合肥、南京、蘇州為代表的一二線城市,房價率先暴漲,合肥甚至傳出買房要走後門的消息,市場熱度前所未有。然而,三四線城市仍舊飽受庫存之累。
於是第四步來了,棚改貨幣化,三四線城市第一次看到了曙光。
棚改貨幣化的要害,不在於棚改,而在於貨幣化。先是通過棚改拆舊建新,然後通過貨幣化補貼讓被拆遷者獲得巨額現金。沒了房,有了錢,自然會去市場上追逐新房,三四線城市的棚改去庫存模式由此確立。
棚改貨幣化的資源來源是PSL,用海通證券姜超的話來說:央行通過PSL向國開行發放貸款,國開行通過棚改專項貸款向地方政府發放貸款,地方政府通過貨幣化安置向棚戶區居民發放補償款,地方政府拆遷賣地後償還國開行貸款,國開行償還央行貸款,形成資金流的閉環。
2015-2017 年,棚戶區改造目標是 1800 萬套,在去庫存的刺激下,全部完成。2018-2020 年又開出 1500 萬套的目標,目前正在推進之中。
於是整個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房價逐漸熄火,三四線城市接下。在國家統計部門發布的70城房價榜單里,以蚌埠為代表的三四線城市成了常客。
4房價暴漲:必然還是偶然?
通過對這四年樓市的大復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其一,降准降息帶來的貨幣寬鬆與信貸寬鬆,成為房價得以復甦進而暴漲的根本基礎。沒有貨幣放水,就不會有這一輪的樓市大周期。
其二,漲價去庫存與棚改貨幣化,成為所有城市房價暴漲的政策助推劑。沒有去庫存政策的支持,貨幣之水不會迅速如同汪洋般恣肆;沒有棚改貨幣化的助推,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很難得到逆轉。
所以,站在2014年的時間節點,貨幣還沒寬鬆,信貸還沒放寬,去庫存還沒被列為重要任務,棚改貨幣化還沒出世,人們自然對樓市前景倍感悲觀。
而站在2018年的時間點上,我們再一次明白,房地產又一次成了經濟救急的工具。如此之多的政策輪番上陣,再萎靡的市場也能被提振起來。
5基本面的危機
只是,基本面越來越不復以往,依靠政策提振還能維持多久?
從經濟上看,動輒9%以上的高增長不復存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還在逐步下探。尤其是面對風雨欲來的貿易爭端,再依賴於房地產,無異於自我放棄。
從人口上看,人口紅利期早已過去,人口老齡化的態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失去人口的根本支撐,資產價格的維持力只會越來越弱。
從政策效力來看,面對全球加息縮表的壓力,貨幣放水信貸寬鬆的空間越來越小;而隨著房地產狂熱的推進,居民債務槓桿的風險越來越大。
壞消息多過好消息,下一次樓市調整時,我們還有什麼靈丹妙藥?
TAG:房屋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