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知道正確答案,遇到謠言的時候還是會上當?
我們先看兩個問題:
聖經故事裡,誰出賣了耶穌?
摩西把動物帶上方舟時,每種動物帶了幾隻?
在這兩個問題里,多數人會回答「猶大」和「兩隻」。即便他們清楚地知道帶動物上方舟的是諾亞不是摩西。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實驗發現,在「摩西問題」里,80%的被試者都沒注意到題目里有錯(但事後都能正確回答出「誰把動物帶上方舟了」)。即便她們事先都被告知題目里可能有錯,也見過錯誤的例子,這種情況依然會發生。
pic / giphy cartoon-box
人類天生不善於核對事實,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扮演「事實核查員」,要求他們「逐句檢查」故事內容,結果顯示,受試者平均能發現 30%的錯誤,但根據他們此前掌握的知識,這個比例應該達到 70%。
在假新聞泛濫的如今,即便我們早已知道正確答案,但在閱讀謠言的時候還是常常會上當。究其原因,大致有這幾種:
人們會首先默認所有的敘述都是真的
人類普遍傾向於相信某件事是真的(畢竟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事都是真的)。對正確的信息,我們只要接受就行,而對錯誤的信息,我們需要暫停一下、花額外的努力回想起記憶里的正確信息、作對比、得出「這是假的」的結論。
其實人們並沒有那麼在意「完全正確」
人們平時的交流中,並不是像電影里背台詞的演員那樣流暢的,停頓、語塞、錯音、重複、口音、啊嗚嘿呢吶…我們生活在充滿瑕疵的對話環境里,為了讓對話進行下去,我們需要對這些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某條信息和真相足夠接近,人們就願意接受它。
人們對負面消息的關注度遠遠超過正面消息
出於生存本能,我們會對壞消息(或者說「有危險感的消息」)提高警惕,回想父母輩經常轉發的那些謠言,多數都是「XXX對身體有害」、「XXX害我之心不死」。比起新聞里那些喜慶歡快的事,我們也更容易對悲觀的、受害的、不公的消息更加關注,不論它是不是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真的。
pic / giphy@augenblickstudios
對「說法」和「交代」的渴求,難以接受模稜兩可
當我們對一件事物處於無知的空白狀態時,我們急切地需要一個答案來填補這份空白,如果這個答案不是清晰的、完整的、很好理解的,我們就沒法很好地把它複述出來,會很快遺忘。
而當我們看到的信息講了一個精彩的、連貫的、容易想像的故事,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它、接受它,不論它是不是真的。當一句話朗朗上口得很押韻,人們也會更傾向於覺得它說得有道理。但多數事實,需要嚴謹的邏輯論證、收集證據、考察核實,還經常是碎片的、模糊的、晦澀的、說不清楚的,人們就沒那麼容易接受。
當我們身處群體的時候,會高估自己的獨立思考
「瘋狂對個人而言是例外,對群體來說是常態。」
當我們吐槽大眾是烏合之眾,知道群體容易衝動又善變,但當一件事越常被公開談論,我們就越相信它是真的。三人成虎、謊話說一百遍就成了真話,隨大流是一件沒有心理負擔的事,特立獨行的人也沒法在心理上消除群體壓力。當我們看到朋友們都在朋友圈刷屏轉發一條消息,即便我們不同意/不相信這條信息,也仍然會按照它的思路和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而這個時候,我們已經處在這個群體了。
題圖來自:giphy kylebridgett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去看《犬之島》吧,非常韋斯·安德森
※麥當勞在芝加哥總部開了家新餐廳,彙集全球的特色食物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