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思家事: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馬克思家事: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本文摘自《愛與資本:馬克思家事》,瑪麗·加布里埃爾著,朱艷輝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

序幕:1851年,倫敦

這種一方面擴大自己財富,但貧困現象又不見減少,而且犯罪率甚至增加得比人口數目還快的社會制度內部,一定有某種腐朽的東西。

——卡爾·馬克思

在濃濃的大霧中,他們的身影若隱若現,宛如幽靈,出沒在倫敦索霍區第恩街的巷弄和門廊間,人數足有數萬。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倫敦慷慨、開明,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在北海漆黑翻滾的水域上,猶如一座燈塔,給遭遇不幸和了無依靠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避難之所。最先來這裡避難的是:為了逃離貧困和饑荒而來的愛爾蘭人。之後,隨著整個歐洲陷入動蕩,大量的德國人、法國人、匈牙利人和義大利人擠上輪船,湧入倫敦。他們在本國試圖推翻專制統治、獲得基本的自由,失敗後,只得遠走倫敦,躲避政治迫害。風雨如晦中,為權利而戰的想法顯得如此遙遠可笑,而倫敦這座燈塔,原來也不過是個錯覺——對他們打開了迎客之門,卻沒有拿出任何待客之物,他們無比飢餓。

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他們沒日沒夜地大聲叫賣。為了生存,他們什麼都賣,不管是碎布頭,還是紐扣、鞋帶。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把自己擺上貨架,不論是做日工還是小時工,是出賣體力還是肉體。他們即將被絕望所淹沒,有人在苦難面前,走向了犯罪。運送肉食和乳酪到富裕區域的輪車,經過索霍廣場和聖賈爾斯教區時,總要加快速度,以防被偷或被搶。但實際上,絕大多數難民甚至連偷搶的力氣都沒有了。他們原本滿懷希望,長途跋涉來到英國,現在卻只能依靠僅存的一點希望支撐著。

在第恩街一棟四層房子的頂層閣樓里,一名33歲的普魯士人正繁忙地工作著,他雖名不見經傳,卻勇敢地向迫害人民的制度宣戰,而且他對自己的意圖絲毫不加掩飾。閣樓雖有兩個房間,但非常擁擠,只有一張桌子,桌上堆滿縫補的衣服、玩具、破碎的杯子和其他雜物,他就趴在這張桌子上,為革命繪製出了一張藍圖。家裡有些吵鬧,孩子們把他龐大的身軀當做了遊樂場,在他背上爬上爬下,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整個英國,富有遠見卓識的人都在努力工作著:達爾文正在研究藤壺, 狄更斯剛剛完成自己最滿意的著作《大衛·科波菲爾》,巴澤爾杰特正在思考如何在倫敦地下建設龐大的管道,沖走城內要命的污水。而在倫敦索霍區的這間房子里,卡爾·馬克思嘴裡叼著雪茄,正思考著如何推翻君主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

馬克思的革命,不是政治流亡者加入秘密組織後,聚集在啤酒屋裡虛張聲勢、高談闊論、想像虛幻的勝利——那隻會讓他感到可笑,也不是法國社會主義者宣揚的烏托邦式革命,他們只會空想完美的模範社會,對於如何通過具體步驟實現這樣一個社會卻完全沒有概念。他的革命深植於一個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削他人,歷史的車輪終有一天會走向被剝削者的勝利。

同時,馬克思深知:廣大被剝削者尚未意識到自己可以發出政治聲音,更不用說要求權力。他們也完全不知道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體制運作方式。但馬克思相信,只要自己能夠闡明19世紀中期社會現實形成的歷史過程,從而揭示資本主義的秘密,就能建立一個理論基礎,並藉以建立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沒有這樣一個理論基礎,結果只能帶來混亂。為此,他的家庭需要做出犧牲,在他完成《資本論》之前,他們的家人們肯定不能指望他了。

馬克思的小家庭對於貧窮已經習以為常。他們雖然住在閣樓里,不像很多人只能露宿街頭,但境況也好不了多少。馬克思在1851年開始寫這本著作時,已經有兩個孩子死於貧窮導致的疾病,裝著他們瘦小身體的簡易棺木,就曾放在其他孩子吃飯和玩耍的房間里。他的妻子燕妮是一名普魯士男爵的女兒,非常美麗。為了還錢,免得債主三天兩頭登門,她不得不把家裡的東西拿出去當掉,先是銀飾,後來甚至連鞋子都當了。他們的兒子埃德加很是頑皮,很早就跟街上的愛爾蘭少年混在一起,熟悉了街上的道道兒,跟他們學會了吹口哨、偷東西。

但最讓馬克思和燕妮煩擾的還是他們的女兒。從早到晚,登門來找馬克思的幾乎都是像他們一樣的流亡者。這些人聚集在房間里,討論革命,言語粗俗,或者叼著雪茄,或者抽著煙袋,搞得屋裡煙霧繚繞,孩子們根本沒有地方玩耍。埃德加卻在這種氛圍里如魚得水。他喜歡聽這些人講他們的反抗事迹,覺得很是刺激,還喜歡大聲唱馬克思的朋友教他的革命歌曲,這讓馬克思非常驚訝和歡喜。馬克思和燕妮都知道,要讓女兒們擺脫一輩子受窮的命運,就必須給她們資產階級式的撫養,讓她們跟有教養的女孩一起長大。不管他們如何執著於自己的事業,無論是馬克思還是燕妮,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嫁的人,像每天登自己家門的人一樣——腦袋裡滿是激進的夢想,卻連肚子都填不飽。

燕妮痛恨命運,讓自己和孩子如此窮困,只能租住在這樣一個破舊的房子里,還要一直擔驚受怕,怕萬一再付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到馬路上去。他們沒有收入,沒有積蓄,一家人的生存完全依賴於一個朋友的慷慨解囊和一位店主的好心幫忙。

馬克思告訴燕妮,她和孩子們不會一直如此受窮。他的書一出版,她們的好日子就會來到,整個世界都會感謝她們之前做出的犧牲。1851年4月,馬克思非常樂觀地告訴自己的戰友恩格斯說:「我已經幹了不少,再有五個星期我就可以把這整個經濟學的玩意兒幹完。」但事實上,直到16年後,《資本論》才完成,而且出版後不但沒能點燃廣大工人的反抗熱情,甚至沒能產生多大反響。

馬克思的家人為這部被忽視的偉大著作犧牲了一切。燕妮一共生育了7個孩子,卻有4個不幸夭折,活下來的3個女兒也沒能度過一個像樣的童年,她自己更是因為疾病而美貌不再。燕妮去世後,悲劇還在繼續,倖存下來的3個女兒中,兩個選擇了自殺。

最終,一家人得以擁有的,只有馬克思的思想——僅此而已。而且,她們只看到這些思想活躍在馬克思的大腦里,猶如不斷醞釀的風暴,卻幾乎沒有其他人認可、甚至理解。然而,馬克思最終還是實現了他的目的(無論在那個忍飢挨餓的年代顯得如何遙不可及):他改變了世界。

內容簡介

《愛與資本:馬克思家事》,瑪麗·加布里埃爾著,朱艷輝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

這本書揭示了卡爾·馬克思作為一個男人罕見而悲情的人性面,在他離世後,馬克思的著作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本書還生動地描述了那個給予他勇氣踏上偉大征程的女人。當馬克思還是個窮困潦倒、前途未卜的大學生時,迷人的普魯士男爵的女兒(燕妮·馮·威斯特華倫)深深地愛上了他。因為馬克思的革命思想,招來了越來越多如影隨形的政治迫害,他們一路顛沛流離,輾轉跋涉於歐洲大陸。歷經數十載的患難與共,燕妮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對卡爾的愛,耐心地等待馬克思完成他的傑作——《資本論》。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情緒是什麼:用神經科學解釋七情六慾
永恆的流動:扎哈·哈迪德 x 跨界

TAG:騰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