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行賄獲得立足之地,卻以此兼并兩個國家
文|小河對岸
春秋早期,最為活躍的諸侯便是鄭國。而鄭國的原封地並不位於東方,其本為周王室的畿內(宗周地區)諸侯。鄭國的始封君,為周厲王的少子友(即鄭桓公),受封於鄭(今陝西華縣),建鄭國,為伯爵,故被稱為鄭伯友。
周幽王在位時期,擔任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見周幽王寵幸褒姒並愛其子伯服,而諸侯們多有叛離之心。於是,鄭桓公料定周王室必有禍亂,為尋退路,鄭桓公便想將宗族與財物遷往東方。鄭桓公向太史伯徵詢意見,太史伯答道:可以遷居到洛邑之東、黃河與濟水之南。鄭桓公問其原由,太史伯說:其地鄰近虢、鄶二國,而虢、鄶二國的國君皆貪而好利,百姓不歸附。而您貴為司徒,深受百姓們的愛戴,您若請求遷居至那裡,虢、鄶二國的國君見您身份高貴,又身居高位,一定想討好您而輕易地分給您土地。那麼,虢、鄶二國的百姓也將會成為您的百姓。
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的意見,而言於周幽王,並賄賂了虢、鄶二國的國君。虢、鄶二國的國君貪於鄭桓公的賄賂,又見其身份顯貴,於是各自獻出了五座城邑。鄭國便以此十邑之地,而在東方再度立國,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
兩年之後(前771年),申侯因周幽王廢黜了自己女兒的王后及外孫的太子之位,而勾結犬戎攻打周王室。周幽王及鄭桓公皆死於戰事,鄭人便擁立了鄭桓公之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
鄭武公與秦、晉、衛等國聯合擊退了犬戎,並護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洛邑,也因此繼承了其父鄭桓公的卿(王室的卿位)位。而在周王室東遷之初,鄭國是周王室最為倚重的諸侯,鄭國的三任國君(桓公、武公、庄公),皆為周王室的卿士(執政之權)。
而鄭國在東方站穩腳跟之後,卻立馬對虢、鄶二國的領土進行了蠶食與兼并。鄭武公二年(前769年),鄭國便攻取了鄶國的國都,而滅了鄶國。鄭武公四年,鄭國又攻取了虢國(東虢,姬姓)的國都,而滅了虢國。從行賄虢、鄶二國國君而獲得立足之地,到鳩佔鵲巢兼并二國,鄭人只用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於是,鄭國將其國都遷至鄶國的國都,而命之為新鄭。春秋前期,鄭國之所以最為活躍,而與周圍的宋、衛、陳、蔡等諸侯衝突不斷,亦是因為鄭國是新插足的國家。鄭國對其周圍國家的蠶食與擴張,而引起了其周圍諸侯的眾怒。
參考資料:《國語》、《左傳》等等
※晉國卿位之爭,魏氏並不顯赫,為何卻成為贏家之一?
※晉國卿位之爭,范氏的源流與崛起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