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控公司帶病擴張待畫休止符

金控公司帶病擴張待畫休止符

金融觀察

填補金控公司的監管空白是非常必要的。從市場准入、牌照管理、公司治理、股權結構、風險內控等方面加以規範,將使金控公司與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更為健康。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監管機構正在起草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簡稱「金控公司」)管理細則,將首次要求金控公司必須獲得央行頒發的金控公司牌照,持牌經營,並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

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與混業經營的逐步發展,國內已形成多種形式的金控公司,央企金控、地方金控、民營金控、互聯網金控等概念不一而足。2015年前後頻發的保險資金舉牌潮,尤其是「寶萬之爭」,暴露了金控公司尤其是民營金控亟待監管與規範運營的緊迫性。

此前,由於監管方面存在部分空白,金控行業存在不少亂象,尤其是少數野蠻生長的金控公司存在著較大風險。筆者研究發現,金控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風險與亂象。

首先是虛假注資、循環注資和抽逃資本。金融是高風險行業,需要足夠的資本來吸收風險。目前,一些金控公司的資本並非真實完整,存在著虛假注資、循環注資的問題。近年來,有些企業將銀行貸款、發債資金、理財資金等用來投資金融機構,甚至虛假注資、循環注資,導致金融機構資本不實,抵禦風險能力削弱。

其次,助長資金「脫實向虛」。近年來,部分非金融企業忽視自身主營業務發展,盲目向金融業擴張,助長脫實向虛和槓桿率高企的風險;還有少數非金融企業不當干預金融機構經營,將金融機構作為「提款機」,使得實體板塊與金融板塊風險交叉傳遞。部分產業資本拓展金融業務並非基於實業的需要,其金融板塊也未能有效反哺實業,反而放棄主業創新,將金融業作為轉型捷徑,加劇產業空心化和「脫實向虛」傾向。

其三,高槓桿。部分金融機構的槓桿率較高,在資產擴張的過程中大量甚至無節制地舉債。此前趙薇名下龍薇傳媒51倍槓桿收購萬家文化,收購所需資金為30.59億元,而股東自有資金借款僅6000萬元、第三方自有資金借款15億元,擬向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接近15億元。

其四,經營過程中出現異化。一些不健康的體量較大的金控公司都有一些「通病」,即經營過程中出現異化,保險公司做成資產投資公司,實業做成金融公司。適度的產融結合對於非金融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有利。但非金融企業盲目地投資金融機構,且關聯交易問題較為突出,實業和金融業的風險隔離措施不到位,使得金融風險與產業風險存在交叉傳染的可能。

其五,玩弄資本運作,導致公司空殼化。少數金控公司擅長資本運作,玩弄財技,熱衷於炒殼囤殼,藉助資本市場的不成熟進行監管套利,通過不規範的資本運作打造萬億資本王國,有的金控公司「染指」近百家上市公司。國內一家金控公司控參股44家金融公司,資產規模高達3萬億,涉足銀行、保險、信託、證券、基金、租賃、期貨等,覆蓋金融業全部牌照。然而,其熱衷資本運作的結果,是旗下4家A股公司兩家已經淪為空殼。

其六,法人治理不健全,股權結構不清晰。少數金控公司內部治理不健全,有的故意設成複雜的股權結構。這樣一來,其內部關聯企業眾多,關聯交易頻繁且異常。此前,金融機構的分業監管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不透明、監管不統一問題,而部分金控公司較為複雜的股權結構進一步加大了監管難度。

因此,填補金控公司的監管空白是非常必要的。從市場准入、牌照管理、公司治理、股權結構、風險內控等方面加以規範,將使金控公司與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更為健康。

□朱邦凌(財經評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跨省晉陞僅三月的副省長被查,兩天前還開廉政會
流量資費一降再降,為啥運營商們流量收入更多了?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