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君睿賞詩詞之張拙秀才悟道詩

君睿賞詩詞之張拙秀才悟道詩

無題(唐*張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眾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唐時人。具體生卒年不詳,與齊己、貫休等詩僧約為同時代人物。

在講這首詩前,有幾句話先要交待一下。現在社會上都在說傳統文化,那問題來了——什麼是傳統?什麼不是傳統呢?竊以為所謂傳統,便是具有根植於國人的思想,且能影響到行動的巨大潛力。通俗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由儒、釋、道三家來傳承的。

前些年,還不見有人戴手串,這些年,走錯了路,都見有人隨手戴兩串,據然引為時髦了。更令人駭異者,據那新聞報道說,某一年的大年初一信眾們跑寺廟,去爭著去燒頭香,居然發生了踩踏事故。燒香、叩頭就代表了佛教嗎?其實,這並不一定。但,佛教的思想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事實。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你若不能對佛學有一番研究,必定無法下手。而這,也正是胡適只寫了半本《中國哲學史》的根本原因。

在唐朝的時候,社會上普遍學佛。且,這股風氣一直瀰漫在唐人的詩歌的作品中。文以載道,知識分子沒話也要謅些話來講,更何況有了禪理的浸潤,那是真有話要講呢!以詩歌的方式講些佛話禪理,以詩歌來論,那是王維的最好。不然的話,人家也得不到「詩佛」的稱號。

今天分享給諸位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禪詩。做詩的人是一位秀才,名字叫張拙。

「秀才」?これは何(なん)ですか?(這是什麼?)有些人以為秀才嘛,就是指明、清科舉時期結束了童生的身份,具有入泮資格的讀書人嘛。答案是:錯!

「秀才」這個名稱,起源的很早,它自打南朝的劉宋、北朝的拓跋魏以後,實際是貢舉科目中的最高品級。以隋朝來說,就非常重點這個名稱,在全國錄取不到十個人。可是到了後代,比如到了兩宋時,這個名稱就發生了逆轉——因為這個名稱太難得了,民間便用這個「秀才」調侃讀書人。三家村人,便以為這「秀才」的名稱實在要不得了。這下,急得人家老洪(南宋的洪邁)在《容齋隨筆》專門寫了一篇「秀才之名」,專為此事辯白一番。

有一點值得注意,唐代的人很注重「秀才」的,用現代的話說,那真是博士的博士,教授的教授。這個張拙「秀才」,到底他得沒得到國家承認的學歷,歷史離得我們太遠了,我們也不曉得。惟一能肯定的,這人很有才氣,這是勿庸置疑的!

知識分子,總要追求一些更高的意義,自然這位張拙先生也不例外。他學佛,肯定要與和尚們廝混,所以他與和尚們鬥智斗勇的故事很多。隨便講講,讓大家笑一笑。

比如他問智藏和尚。他一見面就問和尚:「山河大地,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三世諸佛,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提了這麼個有趣的問題。

智藏和尚更有趣,滿口應承道:「存在!」他剛一說話,這效果不忍目睹啊!就像郭老師說相聲,包袱一抖,台下看官咦聲一片。

張拙一聽,這不對啊!這不對啊!為什麼不對啊?記住人家是看佛書的人,《般若經》盛道諸法性空,什麼不空啊,當然是空啊!!!張拙不答應了,他說:「和尚,你錯了!」

智藏逗他了,他說:「先生肯定是拜見過什麼高人了吧?」我是有,你說不對。不對總有個不對的道理,沒見過高人,爭敢與我作對。這一句很有些潛台詞,智藏真是幽默得不要不要的。

可張拙一腔意見梗在胸中,我不要幽默,我要實情。他供述道:「我曾經參見過徑山和尚,我凡是有所問的話,徑山和尚都說不存在。」

智藏一聽,馬上問道:「先生有什麼家眷?」張拙說:「我家有一位老婆,兩個孩子。」智藏和尚接著又問:「徑山有什麼家眷?」張拙不同意了,這和尚是出家人,早就一了百了,有什麼老婆、孩子。有的話,那就是還俗了嘛!張拙這下不愜意了,回道:「徑山是位古佛,和尚你不要毀謗他。」

智藏說:「等先生像徑山和尚的時候,你再一切事物都說不存在。」張拙一聽這話,立即像車胎放了氣一樣——癟掉了。

俺先將這個故事墊個場,看官們覺得很有味道。味道何在?閑話少說,步入正題——

咱們講的這首詩是怎麼出現的呢?佛教講事情出現,總有個「教起由興」。

這起因是因張拙初次到另一位叫石霜的和尚那裡。石霜不認識這位知識分子,就問道:「先生你姓什麼啊?」回答道:「姓張,名拙。」禪師碰到這個機會,馬上見縫插針,頂了一句:「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那巧妙的事都還找不到,你這個拙從哪處得到的啊?)張拙忽然悟到一些道理,就寫了上面的那首詩。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從律詩上說,這一聯叫首聯,起句的「光明」,不是指太陽、月亮、燈等在發光,是指人的智慧覺性有光明。

比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說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大正17,913a27-b01)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那「寂照」也是說人在用止觀的功夫,即正確看待世間的本領。世界是無邊的——「遍沙河」。普遍的世界,像恆河裡面的沙子一樣,無量無邊。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凡聖含靈共我家。」凡夫也好,聖人也罷,「含靈」(眾生)都在這光明寂照的世界裡。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出這個世界真實的「全體」意義呢?就是因為順著軀殼起念頭,這些雜亂的念頭太多,把「全體」給障礙住了。

從個體的人來說,這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閃動,那如同雲朵會把太陽的光明給遮住一樣。

怎麼辦呢?統統不要了,統統拋棄,再得到一個令人羨慕的,不惜改換一個身份、改換一個境界嗎?「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要知道,任何捨棄了本位的資格,而想得到另一種資格者,那都是病態的。正如這煩惱雖不好,人卻可以藉助煩惱來進步。如果一味要斷去、蠲除煩惱,豈不是重新增加病痛了。

趣(通假字,同「趨」)向真如(真理)亦是邪道。為什麼?不明白!!!!!答案是:若刻意的用妄想去趨向真如,這真如會有價值嗎?它,到底不也類同巴比倫的「空中樓閣」嗎?

「隨順眾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佛教思想告訴我們,眾緣和合才有建立和契入的可能。人人有本具的資格,在逆、順境界中,我們不失去「光明寂照」的省察,那人生會有掛礙嗎?就像張拙有家眷——這是存在;徑山沒有家眷——這不是不存在。在隨順中,人多會為虛誑的執拗而左右自己,讓自己更痴、更傻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所有人強調意義則一。

「涅槃、生死等空花。」聖人的涅槃也好,凡夫生死也罷,到底與空花相等。「空花」是佛家說幻法的一個比喻,比喻不實在,不值得追逐。涅槃,是最高真理,這個也是虛幻不實在的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9)借須菩提口告訴我們:「設更有法勝涅槃者亦復如幻,何況涅槃!何以故?諸天子!幻與有情及一切法乃至涅槃無二無別,皆不可得、不可說故。」(大正7,871a13-16)

有人問道:不可得、不可說,這裡面有消極意義嗎?答: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感悟這個世界,做好自己了沒有?卻又念念不休,六根擾動,再問,打不死你個龜孫兒……(丑旁白:讓他自罰五十個嘴巴,別人打手痛)

再附小故事一則:

五代時,有個和尚問建立禪宗雲門派的雲門禪師:「光明寂照遍河沙……」

這一句話還沒說完,雲門馬上插嘴打斷他,說:「這豈不是張拙秀才的話嗎?」

僧人說:「是啊!」

雲門說:「你的話落了。」

這笨笨的和尚,會問話,到這裡卻忽然轉不來彎,俗話說:「養兒不怕痴,就怕沒轉智。」我從來相信,這世上的痴呆漢很多。

或曰:你別說別人,你如果在呢?我在,我就說:再請老師重念一遍!非逼得他老雲門上躥下跳。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布置課後作業,諸位同學請把這首詩默五遍,抄不抄隨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君睿廬 的精彩文章:

君睿雜談 逆天改命

TAG:君睿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