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隴上文宗·董晴野書畫遺作微展

隴上文宗·董晴野書畫遺作微展

/

董晴野,1926年生於甘肅天水。1945年入西北大學學習,後又考入國立杭州美術專科學校,1949年畢業後在部隊從事戰地服務工作,1952年轉業到天水,先後從事教育、文化、文物管理、考古等工作。學書從"二王"入手,得馮國瑞指教,在杭州美術專科學校就讀時,從潘天壽學書得其挺勁雄健之氣。書作朴茂俊逸,儒雅瀟洒。作品入選"西北五省書畫展"、新疆"國際藝術節書畫展"及甘肅省書法展覽等,被博物館收藏或被碑刻。亦從事國畫、雕塑及詩詞創作。

董晴野無心無意的山水畫

在一次兩岸書畫文化交流會中,我欣賞到董晴野作畫架勢和山水畫表現的氣勢。我細視這個的交流團的組成,董先生是團長,團員都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長的畫家。從他作畫的舉止風格里,看得出他們生命世界裡有太多的風霜和波折,因我是會場陌生的闖入者,無緣和他們交談或請益。只帶著董晴野強烈的印象離開。

事情就有這麼巧,我旅遊杭州西湖的一天晚上,在湖畔小街閑逛,一家畫廊里看到一幅董晴野的山水畫,那份特有的氣勢與神韻,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試著問價,老闆回說「不賣」,這才驚覺到董晴野畫作的珍貴!

透過網路,我看到較多董的畫作,也讀到些董的生平軼事,使我在董的生平與畫作之間有進一步的認識。畢竟網路展現畫面的精緻度有限,而買機票去廣州市找到這家收藏董畫甚豐的藏品家。

掏出名片說明來意,自命是董迷的劉先生,誠懇的招待我,依我要看內容,毫不保留地做到了。總括的說來回三天的時間,是我平生最辛苦也是最快樂日子。快樂我在短短的時間裡,認識到一位與我同一時代成長的畫家,辛苦我在短時間內,竟然愉快地看到那多的蓋世佳構。

更使我感到榮幸的是在劉老闆安排下,我見到這位不求聞達的大師,樸實無華,神采奕奕。雖是八十七歲高齡,談吐優雅,頭腦靈活,言辭清晰,細述他的人生境遇和投身畫藝生涯,隱若中看見他的畫風與畫格,也體認到他現時享有平淡和寧靜。在我看董晴野的畫,不管立意、構圖、筆法,總體以厚重的墨色大斧劈皴,物我相融,筆鋒豪放,但又銳中帶鈍,好像情感收放之間,存衝突與矛盾。無法無奈流暢表現出來。

所以從山巒水腳的氣勢神韻,可以感受到晴野濃郁的呼吸。也就是說:董畫在表現山水景物,乃由物象而意象,由意象而意境時,其由心靈凝塑的個性之美,鋪陳在畫上。書畫在表意或解讀意境的評論上,有字如其人,畫如其人或「外師造化,中得心原」的說法。證明一幅畫作,並非實景的描繪或原貌的攝影,而是作者心意與個性的表現。一幅山水畫,雖然借用了山水風物的景象,但這些都是零件,而是經由作者的智慧與性格,點點滴滴排列組合而成的。從這一角度來看晴野的畫,就更能升堂入室一窺其堂奧。

綜觀董晴野的一生,他1924年在一個不識的貧苦農家出生,那是甘肅素有「羲皇故里」故里之稱的天水縣,也是中華後裔,龍的傳人,追本尋根的聖地。境內有雕樑畫棟的伏羲廟,有麥積山石窟。從四世紀到二十世紀,薈萃了七千七百三十多尊塑像,是古來絲綢之路的石窟藝術走廊。

地靈人傑,相信在此地出生的晴野。血液里充滿古聖先賢聰明睿智,所以自小才思敏捷,讀書過目不忘,私塾啟蒙幾年,就能獨自鑽在古書堆里,熟讀四書五經,著迷唐詩、宋詞,熱愛莊子、李白、白居易等國學大家。至中學時代,就讀完《資治通鑒》《通鑒論》《古文觀止》《古文雅正》《孟子》等巨著。所以晴野年少時,就為他自己的才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晴野熟讀古書的角度,來解讀他的藝術人生,可能會得到另一種境界。照今日大腦科學的說法。人的大腦,每輸入一個字、一句詞,都會成為一個新的神經元,也就是一個新經連接。每個神經元,又可以跟大約一萬個的鄰居連接,因而增進了神經迴路的密度和動能。而成就一個人認知反應的基礎,與成為潛意識邏輯推論的靈活度。這是晴野才思敏銳的先決條件。

大腦內部更大的特色是,它會不斷渴望尋找外界刺激,當著外界刺激起反應時,每次都會產生新的神經活化型態,內在環境就會不停地改變。而成為各種不同格式化的反應組型,作為內在價值的行為導向。所以晴野對山水物象的感應,有比人卓越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由董晴野的讀古書與大腦心智建構歷程來看,他的人文世界有豐富的內涵,因為中國文字、文學的根本意義是:「字以立義、文以載道」。因此,而型化他人的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表現他山水畫作的特色。

解讀董畫的另一個觀察面向,是要透視他盛年時期,遭遇到的社會文化壓力所造成的「反射」。回顧他自幼生活在樂天知命,自由自在的農家,憑他的聰明智慧,讀他想讀的書,做他想做的事,這種生活情態,從就讀私塾到1946年入學國立杭州藝專,都是他自我建構、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黃金期。但自1949**新政建立到1978的30的年間,正是他思想成熟,創造力充沛的時候。然而,在新政的階級鬥爭、三改、反右、大躍進、大飢餓、文化大革命,這種天翻地覆的大震撼,在他生命歷程中,留下無限傷痛。尤其1957年反右運動時,他被貶到酒泉荒漠的夾邊溝勞改場,眼見人性的污衊,理性的摧殘,生命的毀滅。同坐車的八十多人,只剩下他一人生還。其心身的煎熬,心理的挫折,理性的衝突,是多麼的沉重。因此,從這個觀點,去欣賞他畫作的技法,品評畫作的美學,會有更深層的意境和感受。

依董晴野少年自修讀過的書,受過的教育觀察,他是個傳統文人的典型,在詩、書、畫的作品裡,充分地隨心隨意,流露出天理自然的妙境。傳統文人畫家的特色,側重抒寫胸中情愫,不拘線條色彩的技巧,注重筆墨情趣,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裡引述晴野山水長卷題跋云:「無意之心乃為至心,無之情乃為至情,不著意之畫,乃為至情至意之畫,其信然也。友人謂,余之畫,實為心眼所障,若息其心,則無籌思境界之苦,若閉其目,則無慮其形色之障。然後以往情至恆立筆,隨意塗之便得意外之意,形外之形,余頷之。息其心而閉其目,連塗數幀,任意連接,果成異趣,略加修飾,則無盡輝宏,究落落之概,其縱橫錯落,變化之奇,非籌思若想所能得也」。

再引一段他《盲畫》的記述:「餘一日,寂寥危樓一隅,情興蕭然,百無聊賴。忽有友人見訪,且請余曰君之畫,以心籌之以目觸之,初成圖幅,如能去其心,蒙其目,信筆塗之,可得奇趣,遂以巾覆吾目,隨意塗抹,連作數幀,然後解巾視之,果得異趣,並將數幀連接,稍加修飾,乃為巨幅。至祥審之,見其筆意自由,氣勢落落雄宏,實非著意之作,可能比也。余始悟,無意之心乃為至心,無意之情乃為至情。不著意之畫,亦實為至情之畫也」。所以讀他的山水畫,要跟著進入他的情意世界,才能享有那份喜悅和美感。

文人山水畫,創始於宋代蘇軾,至明代董其昌。已然形成畫的種系。作品借山水以發抒性靈,講求筆墨情趣神韻。是結合儒、道、釋三家人文思想,對「生態倫理」的一種啟發。他們主張山水畫,乃借重山、水、木、石本然之善,用詩書、畫的水墨雅趣,表達內在情感。這一畫種的傳承,至元、明、清三代,燦然大備,畫家輩出,在中國畫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近代藝術大師中,吳昌碩、任頤、齊白石、黃賓鴻等。都是這個畫種的頂尖人物。其中黃賓虹大師是晴野的老師,自然深得他的心傳。回顧晴野的畫作,應該回到他下放夾邊溝,那段生死交關的歲月:他見到無言的飢餓,見到無言的死亡,看到的山,看到的水,沉寂無奈,迷朦的,散亂的無趣的,那不就是晴野大斧劈下的披麻皴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三陽 的精彩文章:

TAG:人文三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