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坐車因腿疾,華容道為何派關羽?姜存瑞《三國》答案不一樣
(姜存瑞)
《三國》是公認的最難說的評書,因為「皮子硬、瓤子雜」,人物幾百個,時間跨度長,頭緒多,更有無數詩詞歌賦、文章典故,不容易背。當代說《三國》的評書演員,主要有李鑫荃、姜存瑞、袁闊成三位。李鑫荃是連闊如的親傳,姜存瑞是天津名家,袁闊成更是一代宗師。後來有一位年輕演員說《三國》的叫吳荻,有特點,也有爭議。咱們今天主要講姜存瑞,他的《三國》網上有錄音。
姜存瑞(1908—1997),原名姜炘熙,生於天津楊柳青,父親是小職員。姜存瑞7歲在楊柳青文昌閣小學上義學,白天上學,下課就去本鎮關帝廟,聽文學藝人彭竹坡先生講評書。後來,姜存瑞說《三國》,背贊賦、背文章都有彭先生的影子。
16歲時,姜存瑞來到天津城,在河北關上楊家大院韓記木工廠學雕刻技術,仍喜歡去四處聽評書,最喜歡張嵐溪講的《三國》,一連氣聽了兩遍,十分入迷,把聽到的人物贊、賦、書信、固定詞、駁口,一一記在本上,回去抽時間就背。
(天津老照片)
有一天散場後,張嵐溪問姜存瑞,你師父是誰?姜存瑞說,我沒有師父,我就是您的書座,要不我就拜您為師吧。張嵐溪說,我已經閉駁了(不再收徒弟了),你如果想學說書,我給你介紹一位說袍帶書比較好的老師,叫蔡豫卿。
姜存瑞見到了蔡豫卿。蔡豫卿是說《隋唐》的名家,「誠字門」的門長瑞誠詠的弟子。蔡豫卿也見到姜存瑞不錯,就收了這個徒弟。拜師儀式上,師爺瑞誠詠告誡姜存瑞:「我一生只收了一個徒弟,就是你師父,你師父又只收了你一個徒弟。我給你取個藝名叫存瑞,這個瑞字,是把我的姓給你作了名字,時刻提醒你,你不要絕了這一支這一脈。說評書這一行與其他行業不同,學這一行一輩子也不出師。不準私自把本門的『活』傳給外門,也不允許私自進入外門人的書場去聽書。」
瑞誠詠給了姜存瑞《三國》《贊賦》《隋唐》三本冊子,和一本《評書規律紀要》,告訴他最早說《三國》的,是「評書四大祖師」之一王鴻興,後來沒有人繼承這套活了,但冊子還在門內,希望姜存瑞有朝一日能繼承下來。
(小人書《三國演義》)
傳統書目的「梁子」是有師承的,包括故事梗概、人名綽號、地名物名,都寫在一本底冊上,師父向弟子傳授這本「冊子」,但不包括說書的技巧,怎麼掐段落、按撥口、系扣子……這就是所謂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靠自己的磨練和領悟。
姜存瑞開始正式學藝,上午到師父家幫師娘做飯、料理家務、照顧三四歲的小師妹,到吃飯時,要等師父一家都吃完了,涮洗利索後,自己再到外邊去吃,因為學評書不管飯。然後到在河北大街肉架子衚衕俊德茶樓聽活,午後聽張嵐溪的《三國》,燈晚(夜場)聽師父蔡豫卿的《隋唐》。聽的過程中記下不明白的,第二天上午再去師父家時討教。
姜存瑞每天早早起來,到附近曠野練說功、練橫嗓、練音量、練動作、練氣力、練嘴皮子……風雨無阻,一日不斷。練嘴皮子的方法是,面前懸掛一張白紙,沖著白紙念「八、扒、怕、飽、表」五個字,紙上不許有星點唾沫。
(小人書《三國演義》)
30年代初,在水梯子浮橋賈記書場,下午兩點到四點,23歲的姜存瑞第一次登台說《隋唐傳》。面對書場里的十來位聽眾,姜存瑞頭都大了,心跳加速,手足無措,有台凳也不敢坐,拿起來醒木不拍還好,一拍心裡更虛,眼睛不敢看聽眾,話還沒說出口汗先下來了。從「秦瓊賣馬」開的書,口急得像機關槍一樣,不敢停,怕忘詞。一直說到散場的時間。有一位書座對他說:「姜先生,你真給書聽啊!別人說《隋唐》說到這兒,得半個月!」就這樣,姜存瑞只用了七天,就把一部《隋唐》說完了,而正常來講,說《隋唐》要四個半月。
當時誠字門戶中,主要書目有四種,《三國》《隋唐》《精忠》《三俠五義》。姜存瑞想學《三國》,每天白天上業務,晚晌看《三國》的冊子,轉天早晨四點鐘起來,到外面背《三國》,練基本功。
師父蔡豫卿介紹姜存瑞到小梨園去上前場,說《三國》。劉寶全在小梨園演出,姜存瑞演完之後,就坐在下面聽劉寶全。通過這一段舞台實踐,姜存瑞有了很多想法,比如說,當時天津說評書的,都是坐談今古,演員不能站起來說,更不能出離兩個桌子角。師父怎樣傳,徒弟就怎麼說,情節、語言、動作,都不能改。甚至有的地方明知是錯,錯了幾輩兒,也不能改。
(天津老照片)
姜存瑞在小梨園說《三國》,把坐談今古改為站起來說,由小口變為大嗓,根據內容增加了轉身、調臉的動作。有說、有打、有做、有學,對人物有自己的深入理解,例如:華容道擋曹,諸葛亮為什麼單派關羽去?諸葛亮坐四輪車是因為腿有殘疾,等等,都加入了自己的分析。
為演好《三國》,姜存瑞與師兄魏存發一起切磋改編,寫成較細的「梁子」,一邊通過演出遛活,一邊增刪、補修,把書整理成「道話」,更為易說易記,有道可循,而非照本宣科,死氣沉沉。
姜存瑞久占河東地道外書場,聽眾有增無減,沒掉過座,用他自己的話講,「地道外一呆三十年沒動窩,別人誰行」?姜存瑞說書,一進書場就和觀眾挨個打招呼,因為學過中醫,有時開書前或散書後還在台下給觀眾號脈,人緣非常好。
(小人書《三國演義》)
他平時穿一件什錦白的小褂兒,剃著光頭,在台上動作手勢比較隨意,有時站起身來回溜達,有時低頭擺弄醒子或者扇子。他最熟的動作是「霸王大摔桿」,說誰的時候都愛使這一招,最慣用的語言是「左腳領鐙,鐙帶綳鐙繩,馬走上首」……
經過三十多年的磨礪,姜存瑞自成一家。評書表演分「端、豪、邁、怪、默、帥」六派,姜存瑞的《三國》,端正、剛豪之中兼有帥脆的特點,發音字沉口清,在音韻、節奏、力度上都有結合內容的處理,侃侃長談,追溯往事,分析人物和情節時鞭辟入裡且細緻深刻,並且擅長背誦大段賦贊和原文,穿插社會常識、人情世故、歷史知識、藝海滄桑。聽眾愛聽他正書的人物情節,更愛聽他的評論講解,旁徵博引。
(小人書《三國演義》)
他談到自己說書的技巧,有一個秘訣,一場書要使三個貫兒,開頭必有「一貫」,抓住聽眾的耳朵,穩住場面;中間要有「二貫」,保證中間不走座,不松扣,不散神;將近結尾有「三貫」,把這一天的書推向高潮,還要為聽眾留下回味,留下懸念。
後來姜存瑞參加了河東書曲隊,任副團長。改編表演了《呂梁英雄傳》《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紅岩》等新書。80年代成立實驗曲藝團,他和郝艷霞、陳鳳雲、劉立福、艷桂榮等都在這個團里。姜存瑞到小樹林那邊的書場演出,使《三國》,一去就火了。天津市文化局戲研室記錄整理了他的整部《三國》,以及《斬華雄》《三顧茅廬》《草船接箭》《定軍山》《舌戰群儒》《當陽橋》等文武片斷。(文:何玉新)
(張壽臣收徒,照片中有姜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