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誤導了,做好溝通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
你有沒有被「熱心人」「關心」的經歷?大到人生大事,如結婚生子;小到雞皮蒜毛小事,如天冷穿衣。而你在面對這些「關心」時,一般都是敷衍應付或者默默忍受。這導致了他們不停地「關心」你的事情。
你很想跟他們坦露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是你不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許他們是對的,你應該像他們說得那樣去做。又或者你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知道如何恰當地向他人表達。如果是這樣,那我向你推薦《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它主要講述:人們如何感知自己和解讀他人傳遞的信息,如何調整自己,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處理人際關係。
《溝通的藝術》是由兩位作者合著而成的。羅納德·B·阿德勒是溝通領域的專家,著作的主題涉及商務溝通、公共演講、社交技巧等。在1990年的一個溝通會議上,他遇到北肯塔基大學教授拉塞爾·F·普羅斯特。兩人都認為在教學中引入故事片能提高教學效果。基於這個共同看法,他們合作出版了許多教材。《溝通的藝術》便是其中的一本。
《溝通的藝術》是一本教材,內容全面而嚴謹。相比許多溝通類的書籍,它極具系統性。除此以外,書中大量使用電影中的片段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有很多插圖,充滿趣味。《溝通的藝術》將溝通的重點放在溝通者對自我、外部信息、關係的認知,指出哪些因素會影響認知。除認知外,阿德勒和普羅斯特還介紹了表達自我的方法,非語言信息和傾聽是如何在溝通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闡述了親密關係以及關係的發展。
認知
1.認識自我
人們是如何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人們認識自我的方式有很多,主要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人格特質。有些人偏活潑外向,有些人則比較害羞內斂。另一種是社會化。與他人的比較和別人的評價促成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我們可以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長相。如果沒有他人對比,我們難以將自己的相貌歸納為美或丑。如果我們時常被誇讚漂亮,即使你之前覺得自己不好看也會逐漸認為自己長得好看。
人們對你的評價可能不一樣。對同一種行為,有人用正直勇敢評價你的表現,有人用粗魯無禮評價。你容易傾向於接受哪一個?一般而言,如果沒有事先預估自己的表現,你更容易接受對自己重要的人的評價。也就是說,一個多年好友和一個陌生人同時對你進行評價,你更加重視好友的評價。如果事先對自己的表現有一個預期,那麼我們更容易受到自我應驗預言的影響。
自我應驗預言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抱有某種預期,他的行為傾向實現這種預期,導致最後的結果和他的預期一樣。因結果符合之前的預期,他更加認定自己就是所預期的樣子。圖1展示了自我應驗預言是如何使一個人走向習得性無助的。
圖1 習得性無助的循環
總的來說,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是他人的評價、比較,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自己看待自己的態度。人們的行為會隨著認知的改變而變化。自我認識影響著溝通時的表現。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形象,在溝通過程中做出一些符合形象的行為。例如,一個認為自己理智而有禮的人不會輕易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2.感覺與情緒
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人們難免會有情緒變化。對於情緒的變化,我們常常忽略:
人們會同時存在幾種感覺,表達出來的往往只有一種。一向守時的朋友遲到了半個小時,你聯繫不上他,非常擔心。見到他之後,你終於放心了,慶幸沒發生意外。你又很生氣,因為朋友不回你電話、消息,而表達出來的感覺往往是生氣。「這麼久才來,電話也不接,你之前在做什麼?」。朋友可能會不高興,怪你沒給他解釋的機會,也許因此覺得你是一個魯莽的人。如果你說,「你終於來了,還好沒發生意外。之前為什麼不回複電話和信息呢,你在做什麼?」。朋友會感到你在意他,為自己的行為愧疚。
很多時候,情緒變化是由內心的想法造成的,而非現實遭遇導致的。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會引起不同的情緒變化。假設有人叫的你的外號,你可能會覺得那個人不尊重你,你的情緒和對他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你也可能會覺得,那個人因為想跟我拉近距離而叫我的外號,你會表現得很積極。對事情的詮釋決定了一個人的感覺。時常反省自己,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或者感覺,當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這種想法有什麼不對。這樣可以更好地認知情緒並管理情緒。
3.看待他人
人們對周圍世界的知覺一般經歷四個步驟:選擇、組織、詮釋、協商。外界的信息形形色色,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人們選擇性地接收這些信息,再將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形成印象、經驗。而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的,在於詮釋和協商。詮釋是對信息的處理結果進行解讀,在這個階段我們對事物形成初步看法。協商就是把初步看法說出來,與他人交流,以達成一種共識。
孔子被困於陳蔡,七天沒吃得上米飯。顏回討來米。米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他偷偷從鍋里抓取米飯吃。孔子裝作沒看見,委婉地讓顏回解釋,得知顏回吃的是沾有灰的米飯。孔子的行為很好地體現出詮釋和協商對溝通質量的影響。看到顏回抓取米飯,心有懷疑,他對顏回的行為產生兩種詮釋。將疑惑表達出來,他與顏回進行協商,確認哪個詮釋更接近事實。
在很多時候,我們形成初步的看法之後,不將心中的想法與人交流、協商。這導致許多誤會發生。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他人也沒那麼惡意。我們對他人的揣度只是由觀察和經驗得到的初步看法。這個初步看法不一定準確。所以,我們需要與他人協商,進行知覺檢核。
知覺檢核可以讓人更加深入地溝通,減少不確定的信息,在溝通的過程中對雙方的狀態有更清晰的認識。進行知覺檢核一般有三個步驟:
1)描述行為。
2)對這種行為至少給出兩個可能解釋
3)詢問對方真正的原因
幾個好朋友在群里討論周末出遊的事情,小王沒有發聲,前幾次聚會也沒去。大家紛紛猜測,因為某次聚會大家不歡而散,小王不想跟他們做朋友,說著說著就變成大家數落小王不是。從此,大家有意無意地疏遠小王。眾人對小王的行為提出一種詮釋,一廂情願地認為事實如他們想的那樣。如果進行知覺檢核,則是:
「小王沒有參與討論,前幾次聚會也沒去(描述行為)。」
「不知道他是不是還在生氣(第一種詮釋)」
「也許他現在很忙,沒空參加(第二種詮釋)」
「或者他那天有很重要的事情,還不確定能不能去(第三種詮釋)」
如果進行知覺檢核或者直接與小王協商,眾人就不會集體表達對小王的不滿,雙方能靜下來好好談一談,事情也不會越來越糟。
在感知人事時,我們需要避免先入為主。無論是多思考幾種可能性還是直接與對方協商,都可以使我們避免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他人。
影響認知的因素
人們的表達會影響他人對其情緒和事情的認知。表達內心的不舒服感受的詞可以用不開心、不爽、生氣、憤怒、暴跳如雷。這幾個詞表達的強烈程度不一樣,如果不注意區分,便會誤導他人對你的情緒的感知。對於同一件事,使用不同的詞語描繪,傳遞的態度也不一樣。對戊戌變法的描述,使用維新、改革、激進等不同描述體現出不同的態度。此外,肢體語言、音量、語調等也會影響對方的認知。
性別差異影響著人們的感知和表達。羅納德在書中提到,大部分男性會通過與人一起進行某項活動來表達親密感,而一般女性傾向於坦露個人信息、情緒來表達親密感。這種差異表現在,絕大部分男性把性看作是一種創造親密感的方式,而女性認為交流才是建立親密感的方式。類似的差異還存在於情緒表達、語言或非語言溝通以及處理衝突中。
與不同國家、地區的人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交談受到鼓勵,而沉默則被解讀成敵意、缺乏興趣、拒絕溝通。而亞洲文化則認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除此以外,《溝通的藝術》還講述了媒介溝通、傾聽、關係的演變和處理衝突。這些因素對溝通質量有較直接的的影響。但決定溝通質量的是自我認知、感知他人和表達的技巧。
《溝通的藝術》更關注自我認知對溝通質量的影響,又不失全面、系統。讀完全書,你會更了解自己,學會反思、表達。面對他人過分的「熱心」,你只要學會感知自我、他人,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
TAG:關山南 |